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安徽第一权力家族”是如何构建的?一向处事稳重、长袖善舞的政坛老手王昭耀,是如何栽倒在自家女人的红袖乾坤里?在风生水起的最后时刻,试图力挽狂澜的省委副书记为何掉进美人计陷阱?  相似文献   

2.
湖北监狱?我既无亲戚也没朋友在那服刑,是谁给我来信呢?我拆开信,哇,三十多页,哪有这么长的信呀。我忙翻至最后一页,看到署名是“杨丹”。杨丹是谁?我根本不认识她。她为何服刑?她需要伸冤还是……我终于想起来了,这是发生在3年前的一桩谋杀案,我曾采写过此案的新闻报道。她因与一个农场场长兼党委副书记有婚外恋情,最后与丈夫离婚,并合伙谋杀了另一个善良的女人……下面这段文字是我根据这个女犯人的信件整理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畸形的经济关系。消失了40多年的民间高利贷“死灰复燃”。曾被喻为“阎王债”、“驴打滚”的民间高利贷,能否躲过中国社会看不见、摸不着的巨大经济磁场而茁壮成长呢? 现今的“黄世仁”和“杨白劳”关系到底怎样?“杨白劳”是否“喝卤水”?“喜儿”是否“抵债入黄家”?请看——  相似文献   

4.
一个是探案擒凶、打击犯罪的公安厅副厅长,一个是惨害生命、作恶多端的黑社会犯罪集团的首恶,这原本是黑白两条道上的人,怎么会成为沆瀣一气的同路人?究竟是什么使这位身居要职的官员走向深渊?  相似文献   

5.
有一种管理叫"实名制",有一种期许叫权利自由,二者之间在法治的背景下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冲突?随着近年来实名制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在关注其方便政府管理的积极效果同时,也越来越质疑其对公民权利带来的限制.到底哪些领域有必要推行实名制?其背后有哪些权利冲突?采取实名制应遵循什么样的标准与原则?这些都是法治社会必须厘清的前提性疑问.  相似文献   

6.
一 不久前,有个熟人谈到他的一位同事因涉嫌经济犯罪,将由区检察院起诉,提交法院审判。涉嫌人的家属聘请了辩护律师后,却仍然象热锅上的蚂蚁。在诸多担忧中,她有这样一个忧虑:万一法庭判决不公,那怎么办?虽然允许上诉,但案子是经检察院公诉、法院判决的,上诉到第二审法院,法官会不会先入为主,走过场,草草终审定案?若果真这样,上诉岂不成了瞎子点灯——白费蜡?  相似文献   

7.
刘博 《中国公证》2009,(5):10-12
唱歌,跳舞,欢笑,拥抱,干杯…… 这是在做什么?聚会?狂欢?是的,这是一场分别前的聚会,这是一次胜利后的狂欢.因为,全国公证行业首届羽毛球比赛刚刚胜利闭幕.现在,先让我们把镜头转向4月14日--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包二奶”案件中,谁是受害者?妻子?“二奶”?在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时,谁在要求损害赔偿?妻子?“二奶”?然而最终,法律的天平倾向于谁?妻子的遭遇?“二奶”的不幸?  相似文献   

9.
毛志成 《中国监察》2014,(11):61-61
正纪律本身是一种带有硬性之意的约束、限制、规定,与人的觉悟不完全是一回事。只有高品位的纪律意识、纪律行为,才能成为一种觉悟。如何将纪律提升为一种觉悟呢?纪律的基本起步是什么?不是告诉人"应当"如何"为",包括如何高尚起来,如何光荣起来,如何美好起来等等,而是首先告诉人许许多多的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与社会》2015,(3):10-13
在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设施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如何经由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如何发挥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王导作用?如何从法律大国转变为法治强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预示着中国又一次站在了法治转型的历史新起点。  相似文献   

11.
梁军 《法庭内外》2013,(8):20-22
平常我们戏称自己被解雇为被"炒了鱿鱼",后来衍生出自己辞职叫"炒了老板的鱿鱼",不管是哪种,失业的都是员工,所谓炒老板鱿鱼也不过是一种无奈的自嘲。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在湖北省枣阳市还真有一位老板被其他股东给"炒"了。这一炒不打紧,还炒出了一桩襄阳地区首例公司股权纠纷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法院又是如何裁判的?它又给投资办厂的人们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杨帆 《中国审判》2020,(2):30-33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因开车闯红灯被开了罚单,这算不算失信?如果一个人因在地铁内进食、播放音乐而被纳入个人征信,你会作何感想?这类数据能否被当作信用数据或征信数据?这一连一串问题的背后,是一个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话题——信用。  相似文献   

13.
问: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期的肇事行为是否具有责任能力?隐匿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责任能力又如何? 答:关于前一个问题,国内外司法精神病学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期,对任何肇事违法行为皆无责任能力;一种认为若发病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严重违法行为不是由于精神病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一名惯盗持枪袭警拒捕。在逃跑过程中居然一次又一次地从警方层层包围圈中神秘失踪。身负枪伤,被数百名武装警察围追堵截的他究竟有什么超凡本领。能够瞒过警察来无踪去无影?记者在大案破获后深入案发地采访得知:逃亡的两天两夜里,先后竟有9人为他通风报信,治疗枪伤、提供车辆船只和藏身地点,帮助他逃避警察追缉。如此反常的现象,令人颇费思量:那些人为什么甘愿付出触犯法律的代价去帮助、包庇、窝藏在警察枪口下逃窜的犯罪分子?是金钱收买、利益驱动?还是恐惧恶势力?抑或是对法律的无知?  相似文献   

15.
阿成 《法制与经济》2003,(11):10-13
儿子跪地叩首:“爹爹,虎毒不食子,求你放儿一条生路吧!”父亲泪流满面:“娃儿,我若放了你,天理难容啊!”这是前不久发生在广西北海市的一宗奇特的“绑架案”:年过半百的陈源新召集大儿子、女儿、女婿、儿媳等,开了一个秘密家庭会议,采取无计名投票表决的方式,以5票赞成、1票弃权的结果作出一项决议:将自幼宠爱的小儿子陈东平从外地诱骗回家,五花大绑,送上断头台。陈氏家族为什么要策划实施这宗“绑架案”?他们是如何设下圈套的?是谁投了弃权票?在亲情与人性的搏斗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抉择? 2003年10月21日,记者对承办此案的北海市公馆边防派出所和当事人陈源新进行了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16.
2005年9月26日午夜,住在成都市一幢居民楼6楼上的一对夫妻,在阳台上用一架高倍望远镜,目睹了对面4楼一桩“激情杀人”案的全过程。15分钟后,接到报警的110警察赶至小区,凶手顺楼房下水管道爬下来后,由于慌不择路,被警察逼入死角,当场束手就擒。令人震惊的是,凶手竟然是一名刚毕业于警校、只有27岁的实习警官。他为什么会犯下如此凶案?随着他女友的浮出,一个让人为之动容的“高难度”爱情呈现在世人面前。他真是为此而“激情杀人”吗?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工商局原局长马招德卖官8宗,受贿及收受礼金近百万元,被判刑11年。身入囹圄的马某人感叹地说:“比起当局长那会儿,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是什么意思?马招德在回答记者时说:“过去一呼百应,现在几十个人挤在一起,身边躺着盗窃犯、吸毒犯、抢劫犯。”原来,他曾有过的“一呼百应”是他的“天上”;而他眼前与其他刑事犯同受惩罚,即是他的“地下”。这是他的大彻大悟?还是他的忏悔?当然都不是。作为共产党的干部,他既不应该在过去的“天上”,又不应该在今日的“地下”——他应该在为党尽力工作、为人民竭诚服务的岗位上。仅从马某人对…  相似文献   

18.
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不过与其他职权相比,该项权力的行使一直被认为是人大工作的"短板",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难以落实到位。重大事项的范围如何界定?议题如何选取,决定程序如何启动?决定草案的起草和审议以及表决程序如何规范?决定实施效果又如何监督?类似问题,由于全国人大尚未出台相关法律,而其他法律和各地法规的相关规定也比较原则,亟须各地人大在实践中探索。  相似文献   

19.
正编者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一句至理名言如今却被两款打车软件打破了。"想免费打车吗?马上用嘀嘀打车吧!"这并不是一句广告噱头,是一个事实,一个天上掉馅饼的事实。那么,是不是免费就一定全是好处呢?姑且不谈"免费"仅仅是软件公司吸引关注度、增加客源的暂时性手段,单单打车软件本身近期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我们也不妨来聊聊这个关乎大家出行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2003年的12月21曰凌晨5时许,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博山东路440弄某号内发生骇人听闻的一幕:一名刚刚出生的男婴全身赤裸地被人装在马甲袋里,从6楼抛下,掉在4楼一户人家的防盗窗框内.男婴在早上7时左右被4楼居民发现后急送到医院后夭亡.这一幕惨剧发生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究竟是谁抛下了男婴?男婴的父母又是谁?记者在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追踪采访后得知,那男婴的母亲竟然是个还未满16周岁的"少女妈妈",那么整个事件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