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寿明  司贺中 《台声》2006,(3):38-39
一、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3、《专利审查指南》4、《关于受理台胞专利申请的规定》5、《专利代理条例》6、《专利代理管理办法》二、申请专利的条件(一)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该项技术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1)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中国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台商可以事先到中国专利局的网站查…  相似文献   

2.
3.6亿的中国彩王产生后,其是否存在造假,网民质疑不断,甚至以公众知情权为由提出公开中奖者个人信息的要求。公众知情权应当保障,但隐私权同样不受没有正当理由的侵犯。彩票发行程序出现问题,可以要求完善程序;监管出现漏洞,可以对于监管体制进行整改;没有必要让个体中奖者公开隐私。这不仅是权利问题,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人性尊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建 《人民论坛》2012,(Z2):42-43
公众推举的第十难题: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如何落到实处总得票率:72.36%紧迫程度3.65复杂程度3.32尖锐程度3.37关注程度3.52(最高值为5,最低值为1)入选理由:面对日益严峻的腐败,"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被普遍认为是遏制腐败的利器,公众对官员财产公开呼声很高。然而,由于可想而知的原因,实行官员财产公开遇到的阻力也相当大。何时能够推行"官员财产公开",如何进行公开,一直是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民政坛》2010,(10):44-44
<正>《人民政坛》编辑部:人大监督公开有利于保障人大代表和公众的知情权,激发公众关注和参与人大监督的热情。从实践来看,人大监督公开存在公开内容不够全面和明确、代表和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公开的载体较为单一、公开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应该如何有效作为,监督本级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监督公开?  相似文献   

5.
1924年5月,北京大学"校花"韩权华在《晨报副刊》控诉北京大学教授杨栋林诱惑女生,道德败坏,对男女共同教育产生恶劣影响。此事迅速在公众之中引起强烈反响,并引发媒体持续关注。如何看待杨栋林向女生冒昧写情书的行为?又如何看待此事对男女同校产生的影响?众声喧哗的背后,其实展现了公众在社交公开、自由恋爱等问题上的不同理解和性别立场。在当时的校园环境下,社交公开与自由恋爱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礼教的思维方式与评价标准仍然影响着绝大多数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以苏州市为个案,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实践作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地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内容质量不高、方式难以理解、依申请公开多"例外"、微博公众参与微弱和互动平台被动等;提出了推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策略:树立"面向使用"的信息公开理念、细化环境信息公开法规、提升环境信息公开质量、拓展环境信息公开渠道、完善公众参与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爱芳 《湖湘论坛》2007,20(1):57-59
从行政法的平衡论来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整个行政法律制度体系中具有改变行政机关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状况,加强了公民权与行政权对等的地位,并为其他行政程序制度平衡功能发挥提供基础的法律功能.这一平衡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否具有公开主体多元性、公开内容广泛性尤其是公开主体、公开内容以及公开程序的法定性.  相似文献   

8.
史达 《电子政务》2011,(10):34-36
从政府网站公开预算信息这一细节入手,通过第一手调研数据,分析总结了中国省级政府网站在这方面体现出的电子政务建设是否以公众为中心的程度,调研结论很不乐观,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网站乃至电子政务的态度,亟须通过提高政务信息的透明度来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率和公开性以及公众参与度。  相似文献   

9.
引言 2008年12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7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简称<专利法>)进行第三次修改,其中增加了第62条,规定了现有技术抗辩制度.该条规定:"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对<专利法>第62条的正确解读,涉及现有技术抗辩制度的法律适用问题,该项制度的正确实施,对于平衡专利权人利益的保护和社会公众使用公有技术的自由之间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拟对该条文涉及到的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及其适用、配套立法等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以期对新专利法的正确运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在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的公开上,任何试图糊弄公众、敷衍了事的做法都是愚不可及的,永远不要低估公众的智商;相反,只有公开才能赢得体谅,才能求得改善。  相似文献   

11.
被公众和舆论界称之为“阳光下的审判”的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从北京市法院1998年12月1日启动实施,迄今为止已走过一度春秋,效果如何?舆论评说、公众反响怎样? 回眸公开:敞开了法院大门,增强了透明度,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公开审判既是我国一项基本的诉讼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活动,必须依法公开进行,做到公开开庭、公开举证、公开质证、公开认证、公开宣判。1998年6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率先作出承诺:允许18周  相似文献   

12.
如何审查与认定某一技术信息是否为商业秘密,该技术信息是否为一方当事人独占享有,对方当事人是否构成侵权等等,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依法正确审理该类案件的难题。本文拟对如何审查、认定技术秘密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有利条件,通过权力公开中每一项具体的实际工作,实实在在地体现为人民服务如何把权力公开的原则体现在各级政府的具体工作中,确是我们多少年来一直在政府体制、机构和工作制度层面努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政府权力是否公开,表面上是一个政府工作的方法问题,但究其实质,是一个态度问题,一种理念问题。从态度上来讲,那就是我们的政府领导是不是真正愿意让广大人民群众来更广泛地参与政府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以2011年中国地市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样本,基于信息公开与经济发展、政民互动、制度建构等的相关性对信息公开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政府信息公开指数与公众参与指数、地区GDP成正比虽然充分说明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然而政府主动公开信息数量与公众申请信息公开数量之间所存在的正比关系说明,政府尚有很多公众需要的信息不愿意主动公开,而只是愿意公开价值不大的信息,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没有对政府信息公开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信息公开有效性的建设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构性的突破。为此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的驱力模型,以动态考察政府信息公开有效性的合理内涵、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动力机制,指出信息公开的状况是多种力量综合博弈的结果,法律制度安排是公众和中央政府在与地方政府博弈中最主要的策略工具,信息公开的价值原则应由"效率至上"向"效益"原则发展,由重视公开过程和形式转向注重结果和实质性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政》2014,(11):50-50
如果说哪件事情能引起每一个人的羡慕嫉妒恨的话,非彩票莫属了。10月13日,5.25亿元福利彩票大奖得主身着卡通服饰,蒙面匿名领走巨奖后,这一中国彩票史上第三大奖震撼了网络的同时,再度触发了公众对彩票业不公开、不透明的质疑,甚至质疑这一大奖的产生是否违规。大奖得主是否应公开个人信息也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16.
行政信息公开中公众参与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努力提升行政信息公开中公众参与的程度,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真正实现行政信息公开、建立透明政府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我国的行政信息公开在内容、方式以及监督等方面公众参与都呈现缺失状况。明确行政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和权利主体,拓宽公众参与行政信息公开的渠道,以及提高公众参与行政信息公开的能力成为完善我国行政信息公开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0 6 号  现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自 2 0 0 1年 7月 1日起施行。总 理 朱基二○○一年六月十五日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以下简称专利法 ) ,制定本细则。第二条 专利法所称发明 ,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专利法所称实用新型 ,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专利法所称外观设计 ,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第…  相似文献   

18.
以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为标志,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认了公众享有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规定了依申请公开制度。至于《条例》的颁布实施究竟是否意味着知情权已经得到了我国法律法规的确认暂且不论,至少它明确认可了公众享有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急信息公开是政府的职责,必须坚持依法公开、准确发布、及时传播和适时反馈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上,政府必须紧扣事件动态,抢占话语先机;把握事发状态,掌握传播节奏;坦诚公开表态,满足公众期待;抚平公众心态,引导社会舆论;注重公众情态,赢得人民支持;恢复发布常态,消除各方疑虑。  相似文献   

20.
<正>有公开,自然有质疑;即便有质疑,也是建立在公开预算基础上的质疑,地震部门也应该有接受公众监督与批评的雅量与胸怀。曾在去年首次对外发布时引发公众热议的中国地震局预算,今年又在其官方网站上以预算书的形式进行公开。在这份名为"欢迎您参阅中国地震局2011年公开预算书"的信息文档中,中国地震局介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