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忆陆石先生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一次见面我印象深刻,陆石先生戴一副变色眼镜,个子不高,人很精神,有儒雅之风。我觉得他更适合著件中式对襟扣襻,踱四方步,尽管在生活中不总如是。人如其貌,陆石为人正直谦和随性,好人缘在周围是出了名的。就是在我们这些晚辈面前,也一点没有长辈,或者高干、名人的架子,从来不  相似文献   

2.
正学者王湜华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总觉得这位著名的学者、红学家、书法家并未离去,只是进行了一次漫长的远行。他的远行,给我的感觉,就像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的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名句:他的一切都没有消失,只是经历了海的变异,已变的富丽而又神奇。记得初次见到王湜华先生,是1998年12月。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20周年,我所在机构组织拍摄  相似文献   

3.
京华之忆     
正屈指算来,我在北京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了,而在西城区就有40多年,在这40多年里,不论工作和居住地点怎么变动,总是围着西城转,好像我接触到西城的每一个地方,都与北京这个建城3000年、建都860年的历史结缘。我生活在西城区,特别关注西城的发展和变化。今年夏天,北京市将原来的西城、宣武两个区合并为一个新的西城区。这不仅是地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加,而且使得六朝古都北京发展历史的脉络更加完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相似文献   

4.
忆诗人谢烨     
顾城和谢烨都在听故事的氛围中长大。顾城自己常常被爸爸编进了故事,他在听故事时会忘记一切,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吓得捂住脸,一会儿又兴奋得拍手跺脚……小顾城在故事中常常历尽艰险,他常会边哭边问:“干嘛我这么倒霉呀?”颐城的幻想幼时就被铸成了雏形,他逐渐把这些幻想变成诗……  相似文献   

5.
看到不少报刊、网页皆头版头条以黑白相间的文字报道了萨马兰奇以90高龄仙逝。毫无疑问他是新中国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和最熟悉的朋友之一。  相似文献   

6.
新德里杂忆     
显见的变化去年4月,相隔六年之后重访新德里,在从机场去住处的路上,我就发现这座美丽的城市发生了几点明显的变化。我首先注意到妇女穿“莎丽”的少了些,穿“莎特”的多了些。所谓“莎特”就是长可及膝的长袖上衣配以宽松束口的长裤,外披一条丝巾。这两种服装都是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莎特”显得洒脱自如,“莎丽”更为优雅飘逸,但对挤车上班的妇女来说,“莎丽”却略嫌不便,有时人上车了,长长的莎丽却被卡在车门外。穿“莎特”的增多反映出职业妇女人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东河杂忆     
毕季龙同志是中国外交前辈之一。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他先后任职于外交部新闻司和国际司,曾参加朝鲜停战问题的谈判。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后,他多次出席联合国大会。之后,他继唐明照同志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之职,领导经济发展和技术合作事务部。毕季龙同志为本刊撰写专文,叙述了他对联合国的印象,颇有兴味,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8.
灶之忆     
年关的脚步纷至沓来,要在故乡,这是红红火火、忙忙碌碌的日子。有多少年货要采购,有多少旮旯要打扫,有多少喜事要应酬,有多少挚友要拜会。剪窗花、蒸年糕、贴春联、放鞭炮。千家万户喜气洋洋,男女老少笑逐颜开。然而,在国外过的是洋节,虽临年关,却没有在家乡过年的那份瞎忙热闹  相似文献   

9.
先生琐忆     
吾师教了一辈子书,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为师者,传道授业乃其本分,而授之为人方为为师之道。吾师也便以此为座右铭。吾师姓方,就是他说过的走人生之路需方方正正的方。也许是年龄相差太大的缘故,我们更习惯于称其为先生。那年我正中考失利,上了一所不起眼的中学。失利的痛苦和恼怒搀杂在一起汇集成心中无限的烦躁。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已无心于学业,我把自己投入到了放纵的迷雾中,一时竟难以自拔。每天的课堂上沉迷于武侠小说中的恩恩怨怨,放学了丢下书包径直飞奔于球场,我发现只有这黑白的精灵能让我陶醉于其中,忘记一切烦恼和忧愁。…  相似文献   

10.
忆诗人谢烨     
爱神维纳斯以她特有的魅力感染着世界上古往今来的人们。谈起顾城不能不谈及谢烨。顾城说:“谢烨就是我心中的维纳斯。”不能否认谢烨对顾城乃至他的创作都产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远林先生驾鹤西去已然五年多了,但记忆中他和蔼亲切的形象还是那么的感人。纪念远林先生的文字因思绪的紊乱,竟然久久不能落笔。夜不能寐,眼见着黑夜的离去,天光的再现,我坐在书桌前只是在纸上信笔涂鸦。而平日里似乎无所不能的文字、词句,却如黑夜里苍凉的星星挂在高远处,沉静着、叹息着,隐现于浩渺的宇宙里,离我的心和纸笔竟是那么远。  相似文献   

12.
泰国忆行     
1993年7月,笔者随云南省地方志编委会代表团一行7人,应泰国总理府中文文献整理委员会之邀访问泰国。尽管7月的泰国已进入凉季,但机场外的热浪仍使人汗流浃背。在廓曼机场宏大宽敝的候机大厅,中文文献整理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已在主席林长茂先生的率领下守候在那里。由于是故友重逢,彼此间没有更多的客套,寒暄几句之后就乘车去宾馆。  相似文献   

13.
琐忆母亲     
凌子 《新青年》2005,(5):8-9
小就随父亲工作的调动而奔走,跟母亲相处的日子总是少得可怜。即使在了一起,那时也不懂好好去珍惜。如今愈渐远了,才急急去搜索那些尘封的记忆,去释怀那份刻骨的感动。从在外跌打的这些年来,受伤也好,受穷也罢,第二天都照样把笑容和坚强贴到脸上,可是,心灵深处却一直留着一块很柔弱的地方,一触碰就好痛好痛。随着慢慢长大,心渐渐有些复杂了,偶尔也觉得自己像漂泊的邮件,不知道要寄往何方。越是这种彷徨的时候,我总是下意识地就去重温一些幼时与妈妈相处的情景。那时我和姐姐才两三岁,家中大人自是成天在山地里忙碌,我们则单纯地过着小孩子的…  相似文献   

14.
忆二月河     
正12月15日,得到我的挚友二月河去世的消息,深感悲痛。想起与他交往的17年岁月,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前不久,南阳小冯电告我说他身体欠佳,在北京301住院,我在海南,心想回京后一定去医院探望,谁知未晤而阴阳两隔。二月河生于1945年,刚刚73岁,这个坎儿,很遗憾没有迈过去。他的逝世,使我国文坛又痛失  相似文献   

15.
正陈硕石先生是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理事,知名画家,他的画作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及美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级机构收藏。陈硕石先生是擅画花鸟的国画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幸结识陈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陈硕石先生的交往多了。他的渊博学识、艺术造诣、创作阅历让我大受启发。在文化熏陶中我开阔视野,感悟人生。记得那是2004年冬季的一天,久居城里的陈老想到我郊区的居室来看看。这真是我  相似文献   

16.
正莎士比亚是1564年4月23日诞生的,今年是其450岁诞辰;而这位戏剧大师又是1616年4月23日辞世的,享年52岁。他同月同日生,同月同日卒,似乎是更值得纪念的。这里介绍的是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我国著名戏剧家、剧作家和戏剧教育家,北京  相似文献   

17.
唐生明先生是抗日名将唐生智的胞弟,也是家父沈醉的老朋友、老上司,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听家父说,他20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唐伯伯。当时,父亲是复兴社特务处上海特区法租界的情报组长、行动组长兼上海警备司令部侦察大队少校侦察员;而唐伯还不到30岁,就已经是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了,他与特务头子戴笠关系极佳。  相似文献   

18.
不定型的思维无限我差不多每年春节都要去给吴先生拜年,同时看他新出版的画册。从2000年起,广西美术出版社每年为他出版一本画册,都是他上一年新创作的画。  相似文献   

19.
旧忆话开会     
正前后和《群言》打交道30年,瞧着它呱呱坠地,见证它出落成人,如今它正当而立,我却老了。一本刊物能走过30年,并于风云变幻中保持自己的品格,用不易二字概括怕是过于简单。想当年痴迷写些豆腐块儿文章,考入民盟中央就是想搞文字工作。也是天遂人愿,进了机关便被领导派去筹办《群言》。我当然高兴,却也诚惶诚恐。到了杂志那间十平方米办公室才知道,  相似文献   

20.
童戏忆趣     
现在儿童的学步前消费恐怕在三口之家中要占很大的比重,单是儿童玩具、游戏方面的开支就颇可观。现在的儿童玩具动辄近百元、数百元甚至更高,各式各样的电子、电动玩具,价格越来越贵,一般家庭难以承受。我听过很多朋友的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