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的本性体现在它的哲学视域、逻辑起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实践观立场上。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根本症结就在于它采取了与马克思哲学立场不同的物质本体论立场。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不是修枝剪叶、充实完善,而是要从物质本体论立场转变到实践观立场上来,并对原体系进行解构和重建。  相似文献   

2.
姚颖 《求实》2008,(4):33-35
马克思哲学以历史且辩证的方式实践地诉求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其致思路径在于从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内在契合的角度谋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其设定的实践主体现实地超越了以往个人"孤立"、"偶然"的状况.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找到工人阶级赢得自由时间以全面发展个性的现实途径,致力于砸碎旧世界锁链的"现实的运动"是人类的历史生成之源.辩证地审视人与社会的关联,实践地谋求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融通,在当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学说,传到中国后,即被中国人民所认识和接受。其原因有三个 方面:一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其产生就是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二是中国传统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创立有间接影响;三是中国传统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有一定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实践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新的理解探索 ,主张称马克思的存在论哲学乃至全部哲学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本文认为 :在马克思看来 ,对人来说 ,实践即是存在 ,实践之外别无存在 ;“存在即是本质”,实践既是人的存在 ,也是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周树智 《理论学刊》2004,1(8):20-21
新实学来源于中国古代实学又高于中国古代实学 ,是中国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中华文明活的灵魂。新实学适应中国现时代建设实践和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新实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当代中国建设实践哲学化的产物。关注当代中国的新实学 ,建设中国的新实学 ,新实学就一定能在中国建成。  相似文献   

6.
倪志安  钟连超 《探索》2007,1(3):163-16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独创的实践思维方式[1]和实践逻辑决定的。实践逻辑是马克思新哲学思考属人存在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它是对传统西方哲学的逻各斯(Log-os)、形式逻辑(logic)和思辨逻辑(speculative logic)的否定和超越。由于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的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自身全新的理论意蕴和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7.
杨豹 《唯实》2007,3(5):4-7
从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普遍重视斗争哲学,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和谐哲学的重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显示了作为以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代主题的拓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8.
对于哲学是什么以及哲学研究的对象与肩负的使命的不同回答与解释,形成了哲学史上的不同学派。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学派的回答与解释都是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当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诞生以后,这些问题才从根本上获得解决。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之所以能达到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它不仅对"对象、现实、感性"的本质诉诸着一种科学的正解的理解与解释的方式,即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方式,而且也在于它对"对象、现实、感性"的发展诉诸了一种实践的理解与解释。  相似文献   

9.
"哲学之思"即对哲学本身的思考和认识。理清马克思"哲学之思"的基本意蕴对于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本清源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哲学之思"要以文本文献为基础、以哲学发展史为背景、以总体性思想为方法指导,可以从哲学的本质、特性、内容、来源、宗旨等十个基本方面把握马克思的"哲学之思"。综括马克思在不同语境下、从不同角度出发作出的关于哲学的思考和界说,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之思"的鲜明走向:一种革命的能动的实践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杨豹 《理论研究》2007,(2):49-51
从历史上看,马恩列斯毛普遍重视斗争哲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和谐哲学的重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发展,显示了作为以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代主题的拓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来实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卓有成效地回应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就要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是和谐哲学.因为,和谐是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的共同呼唤.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启蒙传播、瞿秋白早年思想的变化和其在党内的经历与地位分不开的。瞿秋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进行阐扬,代表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但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更多的还是列宁主义,所以也不能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14.
自然法学说在颠覆神学专断的同时,以自然理性的恒定性诠释了"天赋人权"的先在性和普遍性.以质疑"天赋人权"为起点,休谟通过厘定"理性"的功能范围,将人的权利性要求归结为非"理性"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实战,在经验主义的哲学视阈内论证了"权利"意识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性.继续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以"权利法定"为核心理念,在彻底否定先验"道德基础"的前提下,边沁对"天赋人权"说进行了集中的功利主义批判.密尔在补充和修正边沁功利主义原理的同时,以讨论"正义"为先导,对"权利"问题进行了自由主义的诠释,从而为功利主义的权利学说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自由传统是马克思精神成长的背景,人类自由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由此可见,自由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理念。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西方自由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在当代,我们应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哲学思考的旨趣,以自由看待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发展观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其产生和发展既以马列主义作为根本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人学思想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人学思想上的心理相容性也许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原因,今天进一步挖掘两者的共性,既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也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探索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到东方中国的转变,使马克思主义转换成了另一个文化圈中的人们从事自己的解放和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把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结合起来,结束了中国文化以自我为中心运动的历史,使中国文化真正自觉地走出儒家文化圈,面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整合,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梳理近十年内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道德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科学促进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0.
张世英 《新视野》2000,(4):65-66
一 20世纪的中国哲学是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的融合与冲突中发展起来的。 按照西方现当代一些哲学家如胡塞尔等人的一些大同小异的说法,西方哲学史经历了三次或四次革命。第一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转向,即从具体事物中寻找事物之根源转向到在人的“心灵世界”即“理念”中找根源,从而开启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领域,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开了先河。第二次是笛卡尔的主客二元论和主体性哲学,他把柏拉图主义推向明确的“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胡塞尔特别把康德哲学提出来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冲动”,其特征是把先验性看成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