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GPS联用的射频ID卡美国Idaho微型通信公司引进AmhitGPS和RFID组合产品。Amhit是为监视和控制坦克、汽车、重型建筑机器、轮船和飞机那样的贵重财产而设计的。其目的是能随时确定这些财物的位置。该产品是使用GPS和各种通信设备(包括RF...  相似文献   

2.
移动目标(车、船等)的报警定位系统,多年来在国内市场上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也相继建成了多种形式的系统,但无论是运营方还是用户方都感觉不太满意。公安部一所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实验,开发成功GPS/GSM移动目标报警定位系统,前期已在大连、广州、重庆和北京建立系统进入试运行。一些相关单位前来咨询技术、参观运行表演普遍感觉该系统技术先进、功能强劲、稳定可靠、经济实用。优于以前的系统,具有推广、发展潜力。该系统是集GPS定位技术、GSM通信技术、GIS地图显示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一体,由用户终端(车…  相似文献   

3.
张俊  王昂生 《中国减灾》1994,4(2):26-28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张俊,王昂生(北京图形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美国于1973年底开始研制,1991年投入使用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包括飞机、舰艇和车辆等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  相似文献   

4.
关于GPS技术在公安部门应用有关问题的分析王安平,张小萍,王玉梅,李江一、序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经过十六年的发射卫星试验,耗资三百多亿美元,于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建成覆盖全球9...  相似文献   

5.
指挥中心建设是公安科技强警号召下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就自己三年来在指挥中心从事技术工作的切身体会,简要谈一谈地市级指挥中心技术建设中现存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同行们斟酌。 一、三大基本系统 指挥中心的职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快速反应的指挥协调机制,二是具备强大的信息辅助决策功能。一个综合的地市级指挥中心必须具备110智能接处警系统,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办公自动化系统,有、无线通讯系统,定点联网报警系统。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加配城区监控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其中有、无线通讯系统,…  相似文献   

6.
私有化是解决1980年代以来美国监狱过度拥挤及成本居高难下问题的方法。就美国监狱私有化实践而言,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本身是私有化所致的竞争过程之结果。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决定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简单地在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经营整个监狱系统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下的美国劳动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自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持续至今的低通货膨胀的增长。在此意义上的“新经济”现象中,美国劳动市场———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从宏观角度讲,90年代美国劳动市场呈现的总体特征是:强劲的需求、有弹性的供给与适度上涨的工资水平。一、强劲的劳动需求对劳动的需求与对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一样是一种派生需求。90年代美国劳动市场的强劲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结果。整个90年代,美国经济创造了大约2千2百万个新的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8.
利用GSM短信传输报警信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短信的基本原理、实现过程;并将短信这种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和其它无线通信方式相对比,概括总结出利用短信作为报警信号传输通道的优势和不足;最后例举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在广州建立的GPS/GSM移动目标报警服务系统,说明短信报警业务平台的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9.
科技人才的流动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末,盛行于这个世纪中叶以后。其中,美国是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地区之一,这对美国至今仍然保持科技和经济的世界领先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科技人才流入美国的规模科技人才流入美国,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本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西欧的科技人才流入美国;本世纪70—80年代,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科技人才流入美国。据联合国贸发组织披露,第三  相似文献   

10.
作为超级大国,美国的一举一动都对世界各国有深刻的影响。19世纪90年代的城市化对美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为分水岭,美国社会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此之前是以传统力量为主导的年代,此后美国则步入了现代社会。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城市化、垄断化的初步形成成为此时美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最大特征,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国  相似文献   

11.
如何推进政府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强 《群众》2013,(5):73-75
政府创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尤其是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进行了“重塑政府”(Reinventing Government)的行政改革运动;英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展了全面系统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动。我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掀起了地方政府创新的热潮。  相似文献   

12.
王河江 《前沿》2011,(10):163-16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女权运动,遍及美国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工作场所,是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运动之一。这次运动的目标,是解放女性的思想,帮助她们获得自由、取得普遍平等的社会地位。它提高了美国公民的社会平等意识,是值得研究的一个社会运动。二战前后,妇女在就业竞争中的地位有一定的变化。肯尼迪时期,联邦和各州成立了妇女运动委员会。贝蒂.弗里丹的著作,促进了妇女的觉醒。60年代的社会运动,是妇女运动成长的摇篮。  相似文献   

13.
发达国家如何开发人才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 一部美国经济的发展史可以说是美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历史。 教育是美国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美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齐心协力抓教育,并保持教育计划及其实施的连续性。 20世纪 50年代末,美国进行了全国性、深入的教育改革。 80年代中期,又把教育问题提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兴亡的高度。 90年代初,美国政府制定了提高教育质量的综合计划,这一构想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把现在每个州各不相同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课程和考试标准统一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提高教育水平。美国十分重视教育,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 15.8%,是世界上教育经…  相似文献   

14.
对GPS技术的产生、发展、应用过程作一般性介绍,并对其功能结构、尤其是回传讯号通讯网络的建立以及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前景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美国西部泛指从阿巴拉契亚山地到太平洋沿岸之间广阔的地区。美国开发西部的过程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始于18世纪80年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历时近200年。美国西部有两个集中开发的时期:一个是1860年-1890年之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  相似文献   

16.
一、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成美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于30年代,在二次大战后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目前,它主要由以下三个系统构成:第一,合作社服务系统。农业合作社是家庭农场主为抵御厂商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或提高农用生产资料售价而成立的。它作为一种互助合作组织,不以盈利最大化为主要目的,而是在商品交换基础上为社员提供稳定的专业化服务。美国农业合作社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叶,由于它较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给农民带来多方面实惠,所以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农业合作社数目很多,依据它为农场主提供的服务种类,…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三十年代,一场大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美国,企业纷纷破产,工人大批失业,为缓解社会矛盾,美国始建社会保障制度。此后六十年来,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项制度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增加保障项目,扩大保障范围,现已形成较为系统完备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恶劣的社会治安状况使美国人处于普遍的心理焦虑之中,给社会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那么美国人是如何消除焦虑、重树信心的呢?探讨这个问题可对我国当下化解社会焦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日本产品畅销全球,日本工业经济的规模效益独霸天下。然而,90年代以来日本竞争力下降,后劲明显不足,而注重创新的欧美友达国家,经济充满活力。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中取得24个领先地位,其核心原因是美国经济本质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已经推动美国田工业经济过渡到知识经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针对美国社会严重的青少年道德问题,以及比较高的青少年犯罪率,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兴起并受到重视。到了上个世纪末,美国品格教育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成为北美地区道德教育的主流。什么是品格教育呢?著名的“品格教育伙伴组织”以及美国教育资源信息库给出了定义:品格教育是以学校为基础,强调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实践直接系统的价值观念。它涉及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品格发展等多个方面。作为对20世纪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思,品格教育吸收了20世纪流行的各种道德教育流派的经验和教训。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