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呼唤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满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构成损害;当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也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一观念,把发展的主体从经济和社会转向了人本身,认为发展不等于单纯经济增长,而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切对人的发展不利的增长不再被看作是发展。“以人为本位”的新型发展观,对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在人类需要发展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中,关键问题不是对资源和人的“保护”与“节制”,而在于创新。可持续发展观可以说就是创新观。…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是全新的社会发展观。是指经济的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强调改善  相似文献   

3.
一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源于社会发展的“非持续”演进。这种非持续演进已使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危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在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旨在探寻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协调的发展之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内含以下几层意思:     (一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在意义上的,指社会发展既有客观的运行法则,又渗透着人的目的和要求,发展是合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吴先宁 《团结》2012,(6):51-54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社会、资源、环境和发展四位一体相协调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的庞大系统。从特殊生态地位、国土安全、区域地缘政治及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看,青藏高原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青藏高原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青藏高原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关系到我国的国土安全与社会稳定;关系到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及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人类在面临人口膨胀、贫困蔓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窘境,而仅仅倚重于科技手段难以根本摆脱此困境的情况下,反思以往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所形成的共识。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发展中国家政府行为必须做出大的调整,真正完成政府职能的历史性转变。一、倡导和追求可持续发展是适应中国国情和环境的科学抉择在经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所造成的痛苦之后,人类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整个社会的协调,要考虑人的自身生活…  相似文献   

6.
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环保税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理论导刊》2001,(7):35-36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地制约着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西部的环境免遭进一步的破坏。和其他措施相比较,环保税收有独到之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西部乃至全国的发展   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基础。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使资源枯竭、威胁人类的生存,也使得社会和经济发展失去基础。千百年来,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生态日趋脆弱:西北部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面积…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庞小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可持续发展要求达到社会系统的全面进步,从经济和社会历史的层面上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而从社...  相似文献   

8.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将会突出六大方面。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主题演讲中,十分详细地开列出了这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清单”:一、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二、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五、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六、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下世纪初我国发展六大重点  相似文献   

9.
要论摘登     
《求知》2017,(6)
<正>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相似文献   

10.
两种不同的发展观——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历山学刊》编辑部孔祥敏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以经济增长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向经济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举的模式。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相似文献   

11.
靳文志 《求知》2007,(12):44-45
一、我市水资源的现状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人类要追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要与环境维持一种协调、平衡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折射出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了人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兼顾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当代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如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论述中,本文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最后根据论述的结果就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的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阳 《学理论》2010,(20):45-46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批判精神和方法论,其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人、自然及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变革现存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全球目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当代中国的文明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转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双重危机、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和文化冲突不断加剧,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友好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更是人类社会享受一切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在中国的提出与实践有其必然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与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机。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发展观,都蕴涵着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发展价值取向确定。科学发展观也是规律认识和价值取向相统一的发展理论。就规律认识而言,它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就价值取向而言,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的发展要求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的全面更新和创造性转换。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政策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衬下,生态化是公共政策发展的实质与方向。价值取向的生态化是公共政策发展的关键;理论向度的生态化是公共政策发展的前提;实践格局的生态化是公共政策发展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既要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精神。这是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对发展理论研究所达成的共识,这种发展观越来越为各国所采纳和重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此问题也很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可持续发展,不光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包括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总的来讲,它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  相似文献   

18.
吴绵超 《理论探索》2004,3(6):20-2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是人们在追求“效率与公平”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归宿。“效率与公平”是人类长期以来的一贯追求 ,人们正是在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和谐关系中走向可持续发展 ;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发展观。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和谐关系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李周 《学理论》2008,(11):17-19
生态经济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人类认同并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目标,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和生态环境的容量无法支撑经济增长对它们的冲击有极大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目标的提出,为改进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性。从长远看,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人类社会将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步人可持续的和谐社会。第一,从自然方面看,  相似文献   

20.
李根寿 《学理论》2009,(30):13-14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观”内涵主要包括: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存中构筑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在物质生活发展与思想精神生活发展的相互促进中保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性;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中维护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理想追求与现实关切的辨证发展中展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