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农民转变为市民,是多少人曾经的梦想。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城镇化成为各地推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时,许多农民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今天的农民成为市民后,已经没有“皇粮”可吃,计划经济时的诸多好处已今非昔比。那么,农民进城当市民的梦想还存在吗?他们又  相似文献   

2.
到2007年底,武隆县后坪乡有三成的农民告别故土,到广东、浙江、云南等地打工,他们吃苦耐劳,努力打拼,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黄南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外出务工,如今,他已成为后坪乡第一个务工老板。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 ,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意味着有 1 0 0 0多万人将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本文力图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化问题 ,主要论述了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意义、内容和环境因素。农民转变为市民 ,意味着其社会身份、思想观念、生产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将是社会的进步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云祥是郑州市管城区第一个回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自2002年以来,他带领全村3200多名失地农民,不等不靠,大胆创新,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由农民到市民、由市民到股民的三级跳,从挑战和困境中闯出了一条农民失地不失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武侯区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高度重视农民的就业问题,使农民得到相对稳定的就业,获得持续性的收入来源,实现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相似文献   

6.
米恒 《理论建设》2017,(6):78-83
新型城镇化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传统治理模式难以应对流动人口多元诉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立足于本地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现状,进行整体规划,要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坚持依法治理,倡导多元共治,培育社会公德,最终实现流动人口在城镇中文化、身份上认同,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已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目前,全省农业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却只创造了全省GDP的25%,让80%的农业劳动力分享25%的财富,无论怎么分,也无法富裕。因此,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大力推进农民非农化,即市民化。农民市民化是指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实现身份的改变,既包括农民向市民这种形式上的转变,也包括农民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一本质的转变。而后者的转变更为重要,如果只有身份的转变,没有意识上、生产上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不仅不会富裕农民,而且会成为城市化的沉重包袱。…  相似文献   

8.
差异与融合:关注失地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的新市民,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农民市民化,看似变更户籍,实现身份转变,实际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农民与市民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着重把握好五个统筹,有助于农民真正融入现代市民社会,完成市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向城市转变,农业向产业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如何适应发展,提供转型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信阳市羊山新区前进办事处以转变发展思路为切入点,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有效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和增收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杜浩 《党的建设》2010,(3):32-33
一种极为普通的北方作物,让他干成了一番大事业:由他培育的胡麻品种让农民直接增收10亿多元;今天,当熟悉的土地承载着农民奔向小康的梦想时,他的贡献恰恰成了农民实现梦想的助力器;他,就是——  相似文献   

1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而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农业转变为工业,农民转变为市民的城市化过程。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密不可分的关系。“三者”共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我们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决不能忽视这个规律。  相似文献   

12.
完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农民权益保障机制,使"农民"实现向"市民"的转变,以缓解城乡社会矛盾,释放社会冲突压力,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动态均衡与和谐进步,是当前重构农民权益长效保障机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农民市民化必须突破五大障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农民市民化仍面临重重障碍 ,主要有认识障碍、政策障碍、制度障碍、信息障碍和农民的素质障碍。只有全面推进改革 ,努力突破上述五大障碍 ,才能让我国大部分农民最少痛苦地、平稳而又较快地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工作中,我们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狠抓“三个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由种植水稻为主向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转变可耕作的土地面积减少了,如何提高土地的耕作效益,让农民在有限的可耕作土地中增加收入,这是农村干部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过去,作为普通的乡村,农产品主要是用于自我消费,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现在作为城郊地区,农产品应适应市民的生活需要,种植业必须实现由种植水稻为主向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转变。我们抓住城市发展的有利契机,先后在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30…  相似文献   

15.
正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傍晚,开始群众游行,广大工人、农民、学生、市民队伍高举红旗,欢呼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但农民向哪里转移?惟一途径就是让农民进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农民为市民"。然而,农民进城的路有多宽?通过对几位进城农民的调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从而变成市民。失地农民在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生存条件和他们的心理都会发生剧烈变化,因此面临着角色冲突、文化冲突和规范冲突等问题。我们应当通过调适失地农民的这些冲突,转变他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建立新社区,使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转变为合格的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天的重庆,政治生态实现了从严重污染到风清气正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转变,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已经成为全市各项工作的主旋律,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9.
<正>曾几何时,考上大学当一个城里人,是很多农村孩子的梦想。但在今天浙江省的很多地区,保留农民身份却成为农村大学生的"共识"。2009年,浙江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18.9万人,降幅高达67%。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居民”、“市民”。从传统农民纠“市民”,乡亲们不仅身份发生了转变,而且生存方式、居住形态都彻底改变,怎样使其顺利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自贡市沿滩新城压和温江区瑞泉馨城充分结合自身特点与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