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从爆发过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郑州郊区某鸡场每月定期抽样检查10只育成鸡或童鸡,翅下静脉采血涂片,姬-瑞氏染色,每个血片光镜检测100个视野。结果证实,爆发过本病未经有效治疗已无明显症状的鸡的血片中,一年四季不同程度的均可查到病原。本病在郑州地区出现于5~6月份,7~8月份为高峰期,阳性率高达100%,阳性视野达300‰~453‰,以后逐月下降,12、1、2、4月份为低潮期,虽然阳性率为40%~50%,但阳性视野仅为11‰~12‰。调查证实,在郑州地区荒川库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者。根据郑州地区气温变化分析,荒川库蠓活动的高峰期为5月中旬到6月中、下旬,与发病高峰期基本相符。本病的致死率在1~3月龄鸡为91%,育成鸡为11.8%,老龄鸡较低。本病的发生率各品种鸡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免疫琼脂扩散试验和血液涂片检查,对广东、山东和福建省的23个鸡场进行了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调查。在抽样检查的425只鸡中,31只鸡血液涂片查出该虫体裂殖子或配子体,29只鸡血清抗体阳性,总检出率为14.1%,广东、山东、福建省检出率分别为10.3%,12.6%和24.5%。血液涂片检查结果,青年鸡的检出率(10.7%)明显高于成年鸡(3.8%);免疫琼脂扩散试验检测时,成年鸡的阳性率(10.9%)则显著高于青年鸡(2.8%)。因此,进行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调查时,宜采用寄生虫学和血清学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匀浆和离心的方法从阳性荒川库蠓体内分离出卡氏住白细胞虫子孢子 ,以直接冻存和间接冻存 2种方法分别对该子孢子进行保存 ;再分别以 3种剂量将不同方法冻存的子孢子和新鲜的子孢子分别给 3 2日龄的健康鸡接种。结果表明 ,经间接冻存的子孢子和新鲜的子孢子对鸡均具有感染力 ,而直接冻存的子孢子无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在卡氏住白细胞虫病流行期,给高产蛋鸡连续饲喂30 g/L 和50 g/ L 的复方泰灭净,通过临床症状、血涂片和血清学检查发现50 g/L 组对卡氏住白细胞虫的感染完全保护,血片和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未见临床症状;30 g/ L 组能够基本控制其感染,整个试验期间仅1 例检出抗体阳性(0 .63 % ) ,同时未见临床症状;而对照组蛋鸡从5 月份开始至试验结束连续发病并出现死亡,抗体检出率为27 .80 % ~80 .00 % ( 平均39 .24 % ) ,抗原和裂殖子检出率均为0 .63 % (1/158) 。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产蛋数增多,平均产蛋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福州市榕泉种鸡场鸡住白细胞虫病的发病情况和危害程度 ,进一步证实该病的病原是卡氏住白细胞虫 ;通过对库蠓带虫情况测定和雏鸡人工感染试验 ,确定库蠓是当地鸡住白细胞虫病的传播媒介。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定期在鸡舍及其周围喷洒敌杀死或敌敌畏等杀虫剂 ,可使鸡舍及其附近的库蠓数量减少 84%~ 94% ;给鸡饲料中按 1g/kg添加可爱丹 ,可使鸡的产蛋率提高 3 .1%。  相似文献   

6.
1982~1986年调查贵州省鸡白细胞原虫病流行情况时,在黔南自治州的独山县鸡体内发现卡氏白细胞原虫。每年6~9月发病,7月为发病高潮,感染率和死亡率较高。病鸡表现精神抑郁,采食减少或食欲废绝,母鸡产蛋停止或减少,鸡冠苍白,变软变薄,排绿便,气喘、咳嗽,痰中带血,重病鸡咯血,倒提病鸡时,口流酸味绿液,末期倒地抽搐死亡。剖检病死鸡,以全身性出血和脏器表面粟粒状灰白色结节病变为特征。用乙胺嘧啶25~30ppm拌料防治具有良好效果。 病原经染色镜检可见,裂殖子在血浆或血细胞内,为圆形或纺锤形,大小相等,细胞质淡蓝色,胞核紫红色,圆点形、豆形、肾形、蒜瓣形;宿主细胞核位置正常或偏移。早期配子体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圆形,宿主细胞核移位。发育至中期及后期,成熟的配子体外层具灰褐色或黄褐色略厚的宿主细胞膜,内层为圆球形的配子体,两者界限分隔明显,宿主细胞两端无菱角状突起,胞核消失,大配子体圆形,胞浆深蓝色,胞核粒状紫红色,圆形配子体平均大小12.2×14.1μm;小配子体圆形,胞浆淡蓝色,胞核淡红色,平均大小11.6×13.8μm。本文首次报道贵州鸡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传播媒介为荒川库蠓。并对荒川库蠓的活动规律及形态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7.
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卡氏白细胞虫引起的一种细胞内寄生性原虫病 ,急性症状表现为贫血、腹泻、广泛性全身出血、产蛋量下降、增重受影响等 ,并且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柳州市郊区某养鸡场于 1999年 3月购进花鸡苗 80 0 0只 ,饲养至 14周龄时 ,发生了该病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 发病情况该鸡群为后备种鸡 ,采用地面平养 ,刨花垫料 ,自由采食 ,供给充足饮水 ,按种鸡常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至发病前鸡群生长发育良好。在 14周龄时 ,发现有部分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排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呼吸困难及部分病鸡咯血等。剖检见胸肌、腿肌、腔…  相似文献   

8.
卡氏白胞细原虫(L.Caulleryi)是血变形虫科、白细胞原虫属的一种原虫。本虫能引起病鸡全身性出血,造成大批死亡。本病自1980年首次在我省发现以来,相继在陕西、北京、广西、上海等省市流行,严重影响养鸡业的发展。为了弄清该原虫进入鸡体后的繁殖及病愈鸡的带虫情况,我们于1981~1982年特进行如下试验。  相似文献   

9.
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治1996年9~10月,邯郸地区10多个鸡场的鸡,相继发生以内脏器官和肌肉组织广泛性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经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观察和病原检查,结合流行特点及治疗试验,确诊为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流行情况及特点经确诊的10个发病鸡场,发...  相似文献   

10.
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治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在本地区比较普遍,笔者在1997年7~9月共检查16个鸡场,其中雏鸡的发病率为1.8%~12.0%,育成鸡为1.2%~5.0%,产蛋鸡为2.6%~25.0%;雏鸡感染死亡率为10.0%~73.0%;产蛋鸡感染...  相似文献   

11.
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病原,于1909年由Mathis和Leger首次在越南北部发现,以后在泰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都陆续有报道。1980年张泽纪等在广州地区也发现卡氏白细胞原虫的病原。1981年3~6月,我们在湛江、佛山、肇庆地区和广州市郊区发现本病的流行,并引起鸡只大批死亡。特别是对一个月以内雏鸡危害性更为严重。如江村某鸡场一批13天龄的雏  相似文献   

12.
用光镜、电镜及特殊染色法对兰州某鸡场具有皮肤眼观变化的5例自然发生的马立克氏病(MD)鸡皮肤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5例MD病鸡皮肤有明显的肿瘤病变,病变主要表现为肿瘤性滤泡的形成,皮肤病变的发生同病毒在羽毛囊上皮内的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从伴刀豆球蛋白 (ConA)刺激的鸡脾细胞中扩增出鸡白细胞介素 1β(ChIL 1β)编码区基因 ,通过与GenBank上登录的ChIL 1β序列 (Y15 0 0 6 )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在ChIL 1β基因编码区的 10 4位、30 6位、387位和 4 32位的核苷酸发生了变化 ;相应的氨基酸在 35位也发生了变化。虽然 30 6位、387位和 4 32位的核苷酸发生了变化 ,但没有引起氨基酸变化 ,说明这一区域的氨基酸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从氨基酸的性质上看 ,35位 (Asp→Ala)由酸性氨基酸变为中性氨基酸 ,这可能是同一种属的不同品种间的正常变化。以鸡痘病毒 (FPV )为活载体 ,构建了表达ChIL 1β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 IL 1β。应用XTT/PMS方法检测rFPV IL 1β感染的成纤维细胞 72h后表达ChIL 1β的生物活性 ,效价为 1.0× 10 5U /mL ,证明FPV能有效地表达ChIL 1β。  相似文献   

14.
用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对孵化至18日龄的鸡胚进行胚胎免疫注射,免疫后出壳雏鸡淋巴脏器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显示,18日龄胚胎免疫鸡对淋巴器官的早期发育具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鸡卡氏白细胞虫病是由寄生原虫引起的以内脏器官和肌肉组织广泛性出血为特征的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此病在我国福建、广东省已有发生流行报道。而北京地区尚未发现。1982年7~9月份经我所诊断有5个鸡场发病,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观察,以及动物接种试验和药物治疗试验,均符合鸡卡氏白细胞虫病特点。特别是通过对病鸡  相似文献   

16.
应用木瓜蛋白酶消化法,从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人工感染鸡的淋巴细胞瘤表面提取马立克氏病相关肿瘤表面抗原(MATSA)。所获得的抗原与从肿瘤细胞表面洗脱的抗MATSA抗体在ELISA中呈阳性反应。将这种抗原与白油佐剂乳化,给20日龄鸡肌注免疫3次。应用间接ELISA对被免疫鸡的MATSA抗体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免疫前正常鸡的血清中无MATSA抗体存在,而用这种抗原免疫后10天即可形成抗体应答,ELISA的OD值(X)为0.23,至第3次免疫后10天,OD值(X)为0.44。这表明从鸡MD肿瘤细胞提取的MATSA,再好鸡免疫接种后可出现明显的抗体应答。木研究结果为MD肿瘤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9O年3月至1992年5月从河南主要养鸡的郑州、焦作、漯河、新乡、洛阳、濮阳、安阳等8地市22个鸡场93个鸡大肠杆菌病发病鸡群分离,经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证实为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的59株细菌进行了血清分型。结果以血清型O_2为主、有32株,占待检菌数的54.23%,次之为O_1型,有13株,占22.03%,O_(78)型仅6株,占10.16%,O_(74)型3株,占5.08%,未定型5株,占8.47%。按地市分,分离菌数较多的郑州、焦作、漯河、新乡4地市,与所检细菌分型基本一致,郑州市共分离20株,O_1、O_2、O_(78)三型分别为4株、11株、4株,各占20%,55%和20%;焦作市共分离19株,O_1、O_2和O_(74)型分别为4株、10株和3株,各占21.05%,52.63%和15.78%漯河分离8株,O_1、O_2两型分别为2株、6株,各占25%和75%; 新乡市4株,O_1、O_2和O_(78)三型分别为1株、2株和1株,各占25%、50%和25%。但濮阳、洛阳、安阳、周口4地市分离菌数较少,血清型分布差异较大。近几年,针对不同鸡群,以血清型为依据,有针对性制备的单价及多价大肠杆菌灭活苗在发病鸡场应用后,明显的降低了鸡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减轻了发病程度,收到了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用碱裂解法提取分离的10株鸡源大肠埃希氏菌的质粒.结果多数大肠埃希氏菌菌株含有大质粒,分子量为50~230kb.这些大质粒可能含有毒力相关基因,与细菌的耐药性、大肠埃希氏菌素的产生及质粒的传递功能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用鸡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 京1 株血毒对2 日龄SPF 鸡攻毒,40 d 后剖杀取部分内脏组织,一部分做病理切片,发现有肿瘤细胞浸润者判定为阳性;另一部分组织利用TRAP ( Telom eric repeat am plification protocol) 法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发现有肿瘤细胞浸润的肾、肝、脾、神经、卵巢、精巢等组织细胞端粒酶活性非常高,且其阳性率与肿瘤细胞浸润的阳性率吻合。  相似文献   

20.
研究证明,鸡感染马立克氏病毒(MDV)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糖皮质激素受体(GR)含量减少,其减少程度随病情的发展而加重,不因攻毒后时间的延伸而改变,提示鸡马立克氏病(MD)的发生与发展,与病毒所致PBL的抗应激能力降低有关,MD肿瘤组织细胞的GR含量较正常鸡PBL的减少40%;而含瘤病鸡的PBLGR含量与之基本相同(P>0.05),说明发生肿瘤的MD鸡,其PBL与瘤组织细胞的变化程度相似;MDV引起的鸡PBLGR含量降低与血浆皮质酮的负调节机制无关,可能与病毒干扰受体基因转录有关;MD疫苗免疫鸡PBLGR含量及T细胞刺激转化率均较正常鸡明显提高,提示MD疫苗不但提高鸡的细胞免疫功能,亦使PBL的应激适应力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