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省现行的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已经阻碍了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体现为政府机构不断增加,导致行政审批层次繁杂、行效率低下,行政成本加大;市县职责不明,城市中心带动示范作用不明显;抑制了我省各自治县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加快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尽快实现省管县已是大势所趋,时机也已经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2.
市管县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管县体制的弊端不断暴露。同时,省直管县体制的优势不断显现。两方面的发展,中央促进中央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行省直接领导县的体制是对市管县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不仅对于提高行政效率、精简机构有重大的现实作用,而且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行政体制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省管县"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起来。福建省当前"省管县、市管县"模式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城乡二元差距拉大等不利影响,严重束缚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省经济实力的提升。当前许多学者关于"省管县"改革的观点有待商榷。"省管县"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实行财政省管县、扩权强县、市县平行三步走,才能同时根除"市管县"体制下的弊端和"省管县"改革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2007年开始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试点,目前面临从改革试点向大胆实施全面改革进行转变的阶段。省直管县财政制度改革的实质,就是降低行政成本,激励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充分自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建立县域经济社会学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为省直管县的行政体制改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省管县”体制改革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热门话题。由“省管县”取代“市管县”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符合目前中国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在“省管县”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为此,要逐步下放权力,理清省市县各方权益,协调好省市县各方的关系,进一步推进“省管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张学勤 《理论前沿》2004,(11):43-44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和基本单位,同时,又作为相对独立、结构完善的县域经济,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一度十分活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市场化的加快,近年来却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探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利于理清思路,对症下药,解决“瓶颈”,促使县域经济走出困境,为我国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从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五大问题入手予以探究分析。1.我国现行垂直管理体制存在一定弊端,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自1994年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垂…  相似文献   

7.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行市管县的行政区划和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然而就在市管县体制发展成为我国主导性的地方行政体制之际,学术界甚至政府部门质疑这一体制的合理性,主张推行"省直管县"的行政区划与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以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呼声却占据了上风。在我们看来,由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的行政体制改革问题,不单纯是一个领导体制或行政区划问题,而是一个宪政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的问题。不首先解决政府职能问题,无论是市管县还是省管县都难以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市场秩序扩张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市管县体制的负面效应和历史局限性日益凸现,日益束缚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行政管理层级和行政区划改革有新的突破,进行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是符合客观的需求和社会进步的。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在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现行体制弊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直接动力,政府和市场/社会力量是直接推手。  相似文献   

9.
“省直管县市”: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管县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选择,当今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深入改革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而实施减少层次、增加幅度的省直管县体制,应该是21世纪初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入改革的重要路径,但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本文在理性分析省直管县体制潜在可能性与现实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改革步骤和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徐清照 《工会论坛》2009,15(4):14-15
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市管县”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现阶段其缺少法律依据、降低行政效率、导致市县关系紧张等弊端日益显现。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科技的发展、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壮大县域经济以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改革“市管县”体制、实行省直管县的条件逐渐具备。许多省已在“市管县”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市管县”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配套措施联动,稳妥推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在向城市经济侧重近20年后,正进入向县域经济侧重的转换阶段。最近三年,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首次突破性地提出"县域"概念,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这些转折性信号表明中国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的到来。陕西县域经济的发展,需借鉴国内外县域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探索陕西发展县域经济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我国社会环境的稳定。山西省是我国中部大省,同时也是行政县或县经市最多的省份之一,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从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发展县域产业和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入手。  相似文献   

13.
解决"三农"问题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而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江苏省沭阳县出现的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承包政策、承包地的调整和纠纷解决、承包地的流转和征收、宅基地、农村妇女权益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农村公共事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反映出一些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法律规定落后于实践发展,规章、政策自身存在矛盾,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及征地补偿不足以维持农民的生存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尽管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县域特色经济,但数量不多,县域经济整体上还比较薄弱,而且发展也很不平衡。主要原因既有思想认识问题,又有特色定位、资源利用和投资环境等问题。要大力发展我省的县域经济,就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县域经济的紧迫性;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坚持科教兴县,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大力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但从纵向和横向来看,山西县域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差距都比较大,产业结构很不合理。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集群经济,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将使山西的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县域政府为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在社会治理中更多地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推进互联网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式。信息化在数字政府中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个人信息被盗、信息污染、信息诈骗、网络欺诈等事件频繁发生,信息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因此,在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同时,县域政府应重视和强化对相关安全风险的治理。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金寨县茯苓生产地海拔相对较低,采用菌引技术且重点生产茯神,茯苓加工过程趋于简化,产销存在矛盾,茯苓栽培逐年减少.今后应选育优良菌种,选择适宜场地,加强白蚁防治,以提高茯苓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和县药用植物的资源种类与分布特点。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整理与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和县分布的药用植物606种,隶属133科,400属,其中常用药用植物152种,主要分布在西北丘陵低山区。结论 和县常用中药资源丰富,应可持续利用野生中药资源和合理发展中药种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是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发挥省级政府的区域财力调节作用,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说省管县财政体制为县财政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行了一些初浅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省直管县"已经成为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但是我们并不主张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省直管县。中国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区别。西方国家的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中国的具体情况,不应一切西化。政府层级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发育过程,只可顺势而为,不可强力推行。在"省直管县"改革过程中各省可因地制宜,自主选择;应该注意把握改革的方式、节奏和速度。切忌操之过急,搞一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