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民性——邓小平决策思想的根本点张汉娟以人民为主体进行决策,是马克思主义决策原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过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面对现实国情和人民的需求,邓小平指出党所制定的一切决策都必须符合以人民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决策必须符合人民利益,另一方面决策必须...  相似文献   

2.
农业结构调整主导模式的选择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儒国 《党政论坛》2001,(10):21-23
我 国农业结构调整模式更替与经济体制的变迁是同向的 ,有什么样的制度环境 ,就会有相应的主导结构调整模式。简单地讲 ,就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必然内生政府主导的结构调整模式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要退出主体地位 ,让位于农民和农村各种产业组织。建国以来 ,我国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过程 ,农业结构调整相应也经历了由计划调整到市场调整、由集中决策到分散决策的变迁过程。本文主要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主导模式的选择方向谈些看法。一、以产业组织为主体的结构调整模式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  相似文献   

3.
试论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应遵循的十大原则周长岭所谓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即决策主体在党的领导下,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充分发挥、挖掘群众的智慧,集思广益,按科学程序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以期实现决策目标的最优化。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  相似文献   

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实现这一目标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做出了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战略部署与具体安排。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符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但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界域不同的民主,我们不能把示范和带动理解为人民民主是党内民主的简单延伸与放大,只有从中国特色、民主制度化、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政治文明的视角审视示范和带动,才能正确理解它的深刻涵义。  相似文献   

5.
论转型社会的价值主体导向冯文凡价值观念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即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与之相适应。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在我国,由传统社会主义即由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在各...  相似文献   

6.
正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育新人"这一使命任务,为宣传思想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对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强化自觉、提升素质,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具  相似文献   

7.
执政方式是指党通过掌握、运用和控制国家政权,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途径、方法和机制的总称,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在执政行为中的具体化。核心是怎样处理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即执政党以什么样的途径、方法把其政治主张变为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8.
廖竞 《求知》2007,(11):4-5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而且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就是根据过去的情况、当前的条件和对未来发展情况所作出的预测,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各种选择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笔者以为,科学决策是指决策主体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的一种决策模式,是相...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停止对符合中国实际且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探索。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历史性地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聚焦,并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借鉴了西方治理理论的有益成分,是立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中国化的理论命题,有着鲜明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治理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其主要特色集中表现为:在国家治理概念上的中国维度与中国表达;在国家治理目标上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协同;在国家治理主体构成上的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一核多元"的独特格局;在国家治理价值理念上的人民整体与人民民主追求。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停止对符合中国实际且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探索。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历史性地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聚焦,并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借鉴了西方治理理论的有益成分,是立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中国化的理论命题,有着鲜明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治理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其主要特色集中表现为:在国家治理概念上的中国维度与中国表达;在国家治理目标上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协同;在国家治理主体构成上的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一核多元"的独特格局;在国家治理价值理念上的人民整体与人民民主追求。  相似文献   

12.
1、在决策前 ,要开展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决 策目标的确立 ,必须来自调查研究。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把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委决策也是一样 ,必须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原则。要作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 ,就要深人实际、深入群众 ,去做调查研究 ,要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 ,有什么要求和愿望 ,并以此为决策目标 ,这样的决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各级党委必须坚持这一决策的指导思想 ,反对那些打着为群众谋利益旗号而实质是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形象工程”和“人…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一直把民主理解为“人民当家作主”,或是“多数人的统治”。这种空洞口号永远也产生不了民主的理论。在“人民”的大概念下,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人被淹没了,他们的意志得不到体现,利益得不到维护。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都只不过是“人民”中的一员,而不是“人民”,那么,你、我、他也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民主的主体,也就不可能享受到真正  相似文献   

14.
作为消除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对抗性的高质量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多”与“少”的统一,唤醒现代化力量;调适“供”与“需”的张力,维护现代化秩序;协调“权”与“权”的边界,激发现代化效能,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韧性形成的深层动力。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党—政府—人民”的主体结构、“吸纳—整合—回应”的运行机制和“协商—决策—反馈”的实践程序,克服西方现代化的资本痼疾和制度短板,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韧性。为应对现代化风险,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韧性,应积极构建适应性、自主性和内聚性的政治体系,塑造回应型、法治型和效能型的治理机制,创设主体、过程和目标要素并联的民主结构。  相似文献   

15.
把一切为了人民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始终─—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湖南省政府研究室主任杨泰波邓小平同志曾在为英国一家出版社出版他的文集而作的序言中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学习他的著作,回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基本原理,始终坚持把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主人"主体、历史主体、价值主体、评判主体的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过程和结果受人民监督和检验,将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使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过程受人民监督,发展结果由人民检验。  相似文献   

17.
尽快地发展中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是邓小平毕生的奋斗目标,也是他思考问题、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将近20年中,他讲得最多的是“发展”二字,在许多重大历史关头和对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始终“扭着不放”的还是“发展”。他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这一问题上要“横下心来”、“顽固一点”、“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更要“毫不动摇”。“发展是硬道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用质朴的语言阐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发展是解决杜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根本前提。党的十一…  相似文献   

18.
丁聪     
丁聪韩羽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像祥林嫂闰土、孔乙己,应该说是“似曾相识”,在我家乡人中就可找到他(她)们的原型。惟独阿Q不然,他给我的印象是熟悉而又陌生、清晰而又模糊,有如司空图所说:“脱有形似,握手已连。”正由于此,更具魅力,发人猜想:阿Q到底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我感到,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必须立足于职工群众,真正把工作做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 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群众心坎上,必须树立职工群众是改革主体的观点。我认为,改革既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那就必然要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主体。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动员、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和根本利益的过程。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树立职工群众是改革主体而不是改革对象的思想,是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20.
赵燕 《党政论坛》2001,(12):17-19
邓 小平同志关于行政组织目标方面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 ,立足于中国国情 ,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行政组织目标观。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将此座右铭贯穿其革命生涯的始终。在他所著的《邓小平文选》的三卷中 ,不断地提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切实关心群众生活” ,“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人民观。邓小平的人民观是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