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产业正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理论研究和现状实践和均缺乏对大数据产业的区位偏好、空间需求等方面的讨论。本文结合大量实例从大数据产业的产业链出发,分析各环节涉及行业及其区位偏好等特征。研究认为,大数据产业链分为网络服务、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交易、数据挖掘与解决方案、第三方产业和终端设备等六个环节。主要的生产性服务环节中,各企业对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劳动力、主要成本等因素有着不同的要求,区位偏好指向不一,以统一的郊区园区形式提供用地很难满足具体行业需求,需要更为精细的分类用地引导。  相似文献   

3.
自19世纪末澳大利亚华商形成后,金山庄便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业务.金山庄的特点是:以香港为中转,联号旅居地及侨乡的同类商铺,从事汇款、借款和存款等业务,并且在华工出国及移民和留学方面充当了中介角色.但此项业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式微.  相似文献   

4.
既往的跨国移民研究中,较少有学者关注到"跨国"带给移民的困扰及问题。本文以从事义乌小商品等中国商品贸易的海外华商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南非约翰内斯堡、义乌及青田三地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之基础上,从生活"两重天"、家庭碎片化、隔洋难尽孝三方面尝试勾勒出因跨国而带给他们的无奈,以期为既有的跨国移民研究增添另一个面相。  相似文献   

5.
在喀麦隆的华人大约有4000人左右,其中大约1/4是中国国家企业派来临时工作的,其他的既有私企也有做生意的普通百姓。他们在喀麦隆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与当地人相处得怎么样?我们走进了杜阿拉市一个普通华人的家中,了解他在喀麦隆奋斗的历史。在喀麦隆经济首都杜阿拉市中心的阿马杜大街,  相似文献   

6.
以往学术界对于海外华商的研究多集中于东南亚华商,而较少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从大陆出国,在海外从事义乌小商品等中国商品贸易的华商。从事义乌小商品等中国商品贸易的海外华商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国的第一代新移民,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居多,来源地较为广泛。他们因在跨国贸易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经济实力差距非常大,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趋向:他们既不乏实力雄厚的大批发商,也有很多从事零售生意。这些华商深深扎根于移居国及其他国家,但又维持着与中国的多重联系,持续的、经常性的跨界交往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主悔 《理论月刊》2003,(5):136-137
本文通过对企业家个人偏好的分析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规范企业家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福清市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引进侨资的产物,是唯一以“侨”字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它是1987年由印尼著名福清籍华商林绍良为首的三林集团发起创办的,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发展壮大,走出一条“以侨引台、以侨台引外、侨台港外联合开发”的招商引资模式,其主要经济指标居福建省各开发区之首,并跻身于全国经济开发区的前列,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被誉为“不是特区的特区”。  相似文献   

9.
《八桂侨刊》2010,(4):2-F0002
<正>10月13日,广西侨联主席韦干率调研考察组到南宁一东盟经济开发区考察调研,了解华商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南宁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胡建华,广西民政厅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上升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入手,分析了东南亚华商的经济实力及其与广西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东南亚华商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中将发挥先行投资者、桥梁和导向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吸引东南亚华商参与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广西不仅要加强硬环境的建设,而且也需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做出许多努力。  相似文献   

11.
自2012年日本政府"911购岛"闹剧以来,中日关系持续恶化,在日华侨华人生活深受影响。尽管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11月应约会见了来华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实现了近3年来两国首脑的首次会面,但中日关系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善,中日关系的变数还是很大,对在日华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还会加深。因此,继续发挥在日华侨华人社团、媒体的作用,为未来中日关系的好转与重建打下民间情感的基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There is an implicit but commonly held assumption that Chinese businesses are distinctively Chinese. Casting them in unitary and national terms, this assumption has often provided the underpinnings for the conception of the strength of Chinese businesses as signs of an emerging China threat. Drawing on a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GPN) approach, this paper aims to question the assumption by arguing that many Chinese businesses, embedded in the expanding global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have taken on important trans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Given these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s, Chinese business networks in both ‘Greater China’ and China proper are characterized more by diversity and fragmentation than by cultural coherence and homogeneity. This analysis of the transnationaliz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businesses helps better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the complex challenge posed by the economic dynamism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
青田华侨经济在起步阶段与石雕业紧密相连,并是促成青田华侨发轫的基本媒介。早期经济以拎卖和经营石雕及当地小商品为主业,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有少数人去创办实业,为此后青田华侨华人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的统计资料,1999年l-6月台湾的外资直接资本投资额(包括华侨资本,指批准投资额)比1998年同期减少2.7%(此项投资额数字系在1998年11月“外侨投资条例”、“华侨归国投资条例”交付修订之后的数字,1999年l-6月  相似文献   

15.
韦丹辉 《八桂侨刊》2021,(4):60-67,59
以浙江省青田侨乡为例,从三个不同阶段总结了青田人移民以及青田移民对故乡文化的影响.早期青田移民更多是为侨乡带回来自外乡的物资.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人移民与侨乡文化发展显示出双向式互动发展的趋势.侨乡文化的当代变化可对如何应对以华侨回流、华侨回归创业为主旋律的时代变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助侨乡公益的力度和广度都大大提升,“造血型”捐助项目增多。但是也存在捐赠渠道、领域有待拓宽、捐赠项目有待提质、新生代侨捐未能有效培育等问题。在新时代下,为了更好地推动侨乡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在拓宽侨捐渠道、打造特色项目领域、维系乡情以涵养侨捐资源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层对"中国梦"的倡导及其内涵阐述引起了海外华人精英的高度关注。这些主要由侨领、留学生、学者等群体构成的海外华人精英对此表达出几种观点看法:一是期待与共鸣;二是担忧中国内部出现的如食品安全、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羁绊"中国梦"的实现;三是强调人本理念的植入,呼吁中国借鉴西方普世价值文明。这些观点反映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侨领和"跨国认同"的华人精英对中国形象和民族复兴的期待,同时他们正视中国内部目前现存问题与挑战,华人精英倾向于从政治文明和文化角度来设计中国圆梦的路径方法。华人精英俨然是海外华人社会的"意见领袖"。于是,通过发挥其在侨务公共外交中的桥梁作用,有利于聚合海外华侨华人的资源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18.
李明欢 《八桂侨刊》2018,(2):3-6,27
伴随人口跨境迁移而长期维系的跨国乡缘网络是中国侨乡的总体特征。当代侨乡可分为传统侨乡、新兴侨乡和特殊侨乡三大类别。华侨华人与侨乡的关系既可能是由人口、资金、信息构成的实质性关联,亦可能是情感、文化乃至祖先崇拜、神灵信仰的虚拟性交织。弘义融利是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未来发展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9.
陈杰 《八桂侨刊》2021,(1):69-77
印度尼西亚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国家,印尼华人是印尼国家多元民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印度尼西亚不同历史时期,他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著名的海外华人研究学者,廖建裕先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印尼华人和东南亚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介绍他的学术生平、学术贡献以及他对印尼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迄今,全球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民族国家对于移民政策的相对开放,以及越来越多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个人和家庭,特别是拥有双语能力的知识精英的增加,都极大地促进了移民的跨边界的人口流动。中国的国际移民正是在这种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促使下,日益意识到有必要在居住国和祖(籍)国之间运用多重身份,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他们不讳言,在这个相互依赖的世界里,作为非国家行为体的移民个人和群体,将有更多机会为移民和国家关系的最新发展探寻可能途径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