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编者按2015年堪称"气候变化年",因为2015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将就2020年后的国际气候机制进行最后谈判。由于此次大会事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和前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相比,当前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不仅表现在从环境、经济和伦理上理解气候变化问题,而且不断从更广泛视角即安全视角审视气候变化问题。2011年,联合国安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气候大会是全球气候谈判的主要平台。然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试图绕开这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机制,在行业层面推进国际减排规则的发展,具体行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凭借自身在跨国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通过影响供应商而实施的市场驱动的行业减排规则建设行动;二是通过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民航组织,针对国际海运和民航业实施的政府主导的行业减排规则建设行动。本文首先分析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相关协议为基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谈判框架对发达国家的约束。随后具体追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政府机构在国际行业减排领域所采取的行动,并从减排路径设置和贸易壁垒两个角度,探讨发达国家的行为给中国带来的潜在挑战。最后探讨国际行业减排机制与现有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之间的互动,以及中国可以采取的多方面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综合性问题,与能源、环境、人口、技术、观念和经济发展均有关。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及其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政治和外交领域讨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全球气候谈判主要围绕发达国家减排,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脆弱性和南北发展鸿沟等问题展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相关的规则和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联合国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分别以《公约》及《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决定的形式通过会议成果文件,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标志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国应把握机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朱焱 《南风窗》2007,(16):33-36
世界气象组织(WM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90年,IPCC发表的首次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促使联合国大会作出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决定,UNFCC于1994年3月生效。1995年,IPCC发布的第二份评估报告为《京都议定书》1997年的通过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腐败愈演愈烈,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腐败全球性生存的原因多种多样。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国际社会必须携手治理腐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通过和生效,为国际社会治理腐败提供了法律基础。我国的刑事法律体系和《公约》规定存在差距,作为缔约成员国,我国有义务借鉴国际立法经验,探索建立与《公约》相一致的中国反腐败治理机制,以应对当前十分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形势。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谈判的争议热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知识产权与气候有益技术的转让、知识产权是否应纳入气候谈判及知识产权具体利益等问题僵持不下。导致上述僵局的核心原因有三:一是作为知识产权既得利益者的发达国家维持并扩大了其在全球知识产权体系中的话语权;二是随着新兴经济体气候有益技术的发展,绿色产业的利益之争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三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上的信任危机加剧。随着《巴黎协定》进入全面落实阶段,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将更加复杂。中国作为气候有益技术发展较快的新兴国家,在这一问题上有着独特利益,需要明确自身利益诉求的本质,并尽早从战略和策略上提出预案。  相似文献   

8.
卢思骋 《南风窗》2007,(19):24-25
2007年9月18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正式拉开帷幕。这是潘基文第一次以联合国秘书长的身份参与联大会议。就任以来一直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任期内重要事项的潘基文,更将该话题设进会议日程,于9月24日召开高级别首脑会议,并明确将会议题目定为"未来在我们手中:发挥领导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美国总统布什计划于明底在华盛顿召集排放国会议,讨论建立在《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后新的减排系统,因此潘基文希望借由本次联大高级别的首脑会议向布什发出信号——继续支持《京都议定书》的谈判才是正确之路。在联合国关于本次高级别会议的声明中,说会议目的是为"促进探讨可能的办法,推动国际社会在即将于12月在巴厘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会议上谈判缔结新的全球协定"。同时指出:秘书长"打算发挥领导作用,帮助国际社会处理这个问题。作为唯一的全球论坛,联合国具备独特的条件,有能力形成一种共同的办法,对付气候变化。"受潘基文邀请,绿色和平中国项目与传讯总监卢思骋于9月24日出席本次高级别会议,代表来自中国的环保组织发言,就气候变化问题展开民间社会与国际社会之间的讨论。本文即为卢思骋的发言,由本刊独家刊登。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外交领域尤以多边环境和多边经贸外交为重。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起点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多边环境协议通过碳外交谈判的形式创造了减排温室气体的原则和框架体系,形成了激励不同发展层级的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灵活机制。同时,随着全球金融动荡引发的经济衰退不断加深,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借口采取的以碳税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开始抬头,使既有的多边经贸规则面临冲击。因此,有必要将多边环境和多边经贸这两个外交领域的交叉问题通盘考虑,通过外交政策协调,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多变环境协议与维护自由贸易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完善,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国际环境治理和国际自由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卢熙 《台湾研究》2013,(3):39-43
2009年9月,台湾马英九当局调整其对外策略,明确提出将以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Organization, ICAO )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为优先目标,寻求弹性、务实参与联合国体系。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和科技进步使得北极近海油气资源开发变得更加容易,但与之相关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争端解决却成为人们面临的新的治理问题。这对作为世界能源贸易大国的中国参与北极油气资源治理与开发将产生深远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参与提供了国际法依据。现有国际法依据表现出四个特征:双边条约形式简便,但容易受到国家关系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相关法律依据的核心,特别是其争端解决机制已成为缔约国权利诉求的法律工具;软法促使各国的参与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平与合作是相关法律依据的要旨所在。中国可以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双多边合作、加强对国际司法判例的研究,积极参与北极油气资源治理与开发。  相似文献   

12.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与中国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缔约方之一,也是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的积极推动者.中国将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议程协同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通过学习解读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以及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了中国深度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总结了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源结构调整、温室气体管控、全国碳市场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张伟杰 《当代世界》2011,(10):57-60
近年来,南非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成为全球瞩目的一个新兴经济体。201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七次缔约方大会将在南非德班市举行。作为此次气候峰会的东道国,南非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世界》2008,(1):1-1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三次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开幕。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之后如何安排全球继续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成为本次大会的焦点。经过激烈争执与讨论,12月15日与会各方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主要内容包括:大幅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盟的气候变化政策起源于欧洲环境保护运动,其形成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欧洲环境运动的发展为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形成提供了早期基础;围绕着《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和履行议定书中欧盟提出的各项承诺,该政策正式形成。在后京都时代,欧盟又提出了气候变化扩展政策,该政策成为欧盟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依据与基础。哥本哈根会议后,欧盟出台了“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政策:行动起来重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政策文件,明确了欧盟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战略。  相似文献   

16.
曹群 《当代世界》2015,(8):42-45
<正>近来,美国的南海政策愈益以国际法为中心,尤其强调争端各方皆须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其对中国南海主张"不合国际法"的指责也越来越公开和明确。目前,中美在南海的博弈,除硬实力调配和建设的比拼外,更主要是集中于"规则"之争,尤其是关于海洋法的解读,中美之间存在一些重大分歧。以"航行自由"为国家利益的美国虽欲"平衡"中国在南海的势力,  相似文献   

17.
周方冶 《当代世界》2021,(11):28-33
作为1992年地球峰会"里约三公约"之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长期以来备受国际社会关注.但是,从实际行动和效果来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却难以令人满意,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确立的"爱知目标"基本未能实现.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昆明召开,如何通过"转型变革"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步入新阶段,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两山论"实践,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转型变革"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李志军 《南风窗》2010,(22):75-75
<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8日至10日在华盛顿举行2010年秋季年会,IMF改革是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特别是"金砖四国"(BRICs)要求提高话语权的共同诉求,再次引发全球对BRICs的关注。BRICs!吉姆·奥尼尔等高盛的经济学家们2001年发明这个词的时候估计不会想到它会这么红!这个由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四个国家的首字母组合起来的新词,发音与砖块(bricks)相似,被形象地称为"金砖四国"。高盛曾发表编号为99的《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报告,在其中,高盛经济学  相似文献   

19.
唐敏 《法制博览》2014,(2):111+77
孟加拉湾是印度洋北部的海湾,孟加拉国及缅甸分别于2009年11月4日和11月12日,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287款第1条,就孟加拉湾划界问题发表声明,表示接受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以下简称法庭)的管辖,随后经过两年多的审理,法庭对两国间所达成的"协议"的效力问题、领海界限的划定、200海里以内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的划定、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界限等问题做出了裁决,使  相似文献   

20.
秦天宝 《当代世界》2021,(11):16-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内容和前沿领域.自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以来,围绕其展开的专项议题谈判、国际法律塑造及履约机制建设为各国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明晰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全球环境问题提出了初步应对方案,也作为专门化的治理指向类型嵌入了环境治理链条,在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等交叉领域的相互作用下,构筑成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则体系.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以参与国际事务议题、配合全球环境治理的"追随者"定位入场,再以主动承担治理责任、积极开展合作治理的"参与者"定位发挥作用,而今已转化为以引领共治格局、探索全球治理方案的"积极贡献者"定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