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寿宁县人民检察院以"案结事了人和"为工作目标,主动融入全县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推行检察工作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1+3"检调对接工作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一、立足出发点。出台《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实施办法》和《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共评估案件459件,其中一般风险35件,较大风险15件,重大风险4起,共启动检调对接机制64件75人,成功化解54件63人,达成赔偿金310万余元,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东城区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党小组将党建工作与“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深度融合,立足诉调对接工作服务站,打造多方联动、一站式解决问题的社会矛盾综合化解机制,为正义赋能“加速度”。  相似文献   

3.
"检调对接"有利于实现社会、法律、政治效益的统一,是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机制。检调对接已经有了相当完备和具体的制度。检察机关应该在案件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设立对接办事机构,按一定流程处理相关事务。  相似文献   

4.
诉调对接是以人民法院为先导,结合司法资源和社会力量化解纠纷的重要途径。以W市X法院诉调对接实施情况为调研对象,并抽取52件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诉讼与调节对接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案件分流随意性强、调解人员专业单一、缺乏诉调对接机制宣传以及财政支持不足等。因此,完善诉讼对接机制需要对案件进行科学分配、吸收具有多元化知识背景的调解人员、加强调解宣传力度和落实财政支持力度,使得诉调对接机制各环节能够实现优化组合、高效运作,从而实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合理、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既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成熟法治社会的标志。杭州市对此已有积极有效的探索,并形成一张基层矛盾化解之网。本文以杭州市法院调解进社区、“警民联调机制”、“和事佬”化解社区纠纷等实践为例,分析了杭州实践的特点,论述了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在社区建构的必要性,提出多元化解纠纷机制是社区走向善治的重要途径。文章对社区矛盾纠纷解决的机制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何勇  郑洋洋 《党课参考》2023,(24):82-87
<正>走进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信访接待、法律服务、劳动仲裁、诉调对接等6个服务窗口映入眼帘,工作人员正与来访群众耐心交流。“调解中心有调解室、人民法庭、心理咨询室等各类机构入驻,当事人的矛盾解决需求可得到一揽子处理。”调解中心主任王太忠说。一站式服务、全周期关注,山西积极探索“枫桥式工作法”,开展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统筹各方力量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解纷机制,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  相似文献   

7.
张彤 《唯实》2007,(9):148-151
我国现行“一调一裁两审“制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无论是调解制度、仲裁制度,还是诉讼制度都存在着许多方面的缺陷,已经难以适应及时化解劳资矛盾,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维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要通过制度创新,重构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2,(15):8-8
要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努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健全完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专业化、社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努力化解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要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依法及时、就地进行调解,不断提高调解质量和调解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诉调对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霞 《唯实》2007,(10):84-86
"诉调对接"工作中法院的定位问题、调解与裁判的关系问题、调解的自愿原则与现实调解中的强制性倾向问题等,迫切需要理论界和法律实务界共同探讨,寻求正确的答案,以确保"诉调对接"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彤 《唯实》2007,(8):148-151
我国现行"一调一裁两审"制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无论是调解制度、仲裁制度,还是诉讼制度都存在着许多方面的缺陷,已经难以适应及时化解劳资矛盾,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维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要通过制度创新,重构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在全社会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制度很有必要且势在必行"。大调解"工作制度的健全和实施,应当以化解社会矛盾为目标、以创新调解机制为动力、以健全调解机制为保障。针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以基层调解为重点,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调解体系,及时发现控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调解公约》有助于促进调解在解决国际商事争议方面的广泛运用.目前,我国的商事调解还存在基本立法缺失、调解员的资质和守则规定不统一,以及个人调解的效力未被法律认可等问题,使得相关当事人难以充分利用《新加坡调解公约》框架下的执行机制,也不利于我国商事调解的发展.因此,我国应积极对接《新加坡调解公约》,尽早制定"商事调...  相似文献   

13.
程亚平 《世纪桥》2009,(11):25-27
在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今天,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有效机制,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目前的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机制不健全,对矛盾纠纷的预防、控制、解决能力不足。滞后于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如不尽快解决这一“瓶颈”制约问题,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本文旨在根据菏泽市的实际状况,结合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各地的实践经验,探索适应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运行规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彭州市在面临涉灾矛盾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管理问题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把挑战作为机遇,大胆探索实践创新“131N”基层村级治理机制,充分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上下联动、多部门配合,克服困难,在灾区率先全面健全了大调解的工作体系,有效地把大量涉灾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5.
构建南昌特色的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必须确立新理念;明确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的主体和价值目标。畅通民意,保障民权。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并增强法治观念,科学防范、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发挥社会基层组织作用,群防群治,形成合力。坚持多元化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调解与诉讼结合,以和为贵。建立健全良好机制,提高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王志民在《大力推行干部任用“公示制”》一文中提到,在推广公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公示内容要客观准确详实;二是公示制程序要严谨规范;三是公示制要公平公正。胡成国在《“一把手”如何化解班子内部的矛盾》一文中提到,正确掌握矛盾的规律,妥善处理和化解班子内部的各种矛盾,是“一把手”应该培养和具备的基本功。“一把手”要以我为中心,处理班子内部的矛盾,一要及时化解;二要融通调解;三要迂回缓解;四要乘机快解;五要因人巧解;六要适当冷解。张小荣在《干部考察谈话应突出“四要”》一文中指出,考察谈话是全面…  相似文献   

17.
唐骏 《当代党员》2011,(11):21-21
无论是拆迁稳定风险评估的“渝中模式”,还是车站扩建项目暂不实施的“荣昌经验”,都值得借鉴和推广。 渝中区和荣昌县的实践证明,重大决策引入风险评估机制,是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预防群体性事件、防止决策风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当前社会各方面的矛盾纠纷日益凸显,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建立完善多元调解机制对有效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为此,应从强化思想认识、完善机制制度与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健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19.
车俊 《求是》2006,(17)
随着改革的深化,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数量趋多、主体多元、原因复杂、处理难度加大等新特点。如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河北省委、省政府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坚持防范在先,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行政、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另一方面,按照胡锦涛同志关于“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和罗干同志关于“要高度重视各种调解工作在化解矛…  相似文献   

20.
矛盾纠纷化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地方的和谐稳定,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经过不断实践,积极寻求解决制约发展的因素,力求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但在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矛盾纠纷化解基础薄弱,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群众素质不均衡,调解工作难以深入开展;排查预警机制不健全,难以及时掌握矛盾信息。为此,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采取切实措施,更好地完善纠纷化解机制,从而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主要措施有:坚持源头预防原则,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完善排查预警机制,消除矛盾纠纷隐患;健全调处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