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言志,歌咏言",从<诗经>而"汉乐府"而成熟的唐诗而宋词元曲,几年的衍变与积淀,古诗词以其含蓄蕴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无穷魅力,令无数人为之倾倒.我们的学生也非常喜爱古典诗歌,但总是为诗歌意境的难以把握所困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着意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物境而情境而意境层层深入地品悟意境.本文就谈一谈平日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歌境界的三个渐进阶段的想象、体验与品味的具体操作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雷莎 《学理论》2012,(18):115-117
盛唐诗与中唐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精神气韵。在这一看似陡然的转变中,大历诗风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与过渡作用。结合诗人经历与具体诗歌作品分析发现,大历诗坛在士人心态、群体情怀以及宗教观念三个方面导引了盛唐至中唐的诗风转变,从而开启了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典诗歌新的审美风尚的新变。  相似文献   

3.
王彤 《学理论》2012,(26):122-123
宋人诗话作为宋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给予苏轼高度的关注。在对东坡其人、其诗歌创作的品评中,多数持褒扬态度,也有少数品评是对苏轼诗法的批判。这主要集中在对其以文为诗、怨刺诗风、求奇求巧及用典等问题上。正是这些批评与指责,引起了后人的不断论争。究其原因,是对苏轼所开创的不同于唐诗传统的"宋调"的论争,是诗歌评判标准的分歧。  相似文献   

4.
何水英 《学理论》2013,(23):231-232
杜甫对曹植诗歌十分推崇,他学习曹植诗歌,重继承更重创新,突破藩篱。杜甫对曹植诗歌的接受与突破在诗歌写实精神、人情关照、乐府诗的改制和创作的态度等方面体现明显。  相似文献   

5.
刘俐彤 《学理论》2013,(18):190-191,245
唐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炼,韵律之优美,蕴含之丰富,是我国语言艺术中的精髓。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不仅要依附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而且还要依赖于人的主观世界来感知和感受。探讨分析唐代诗歌中表示颜色词语的使用情况,从而更深地理解唐诗的思想情感和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6.
李红岩 《理论导刊》2006,(8):111-112
唐代诗歌繁荣和独特形态的呈现有许多缘由,其中之一就是贬谪诗人的大量涌现及其辛勤创作。对唐代贬谪诗人进行分类研究不仅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掌握唐诗的发展历程,还能考察出唐诗独特魅力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更能看出人类为追求幸福、实现人生价值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艾伦·金斯伯格是美国当代诗歌流派"垮掉的一代"杰出代表,对其诗歌<嚎叫>解读,需要从诗歌文本和诗人经历以及时代特征多维度回答解构节点上其诗歌反主流流行的主因,诗歌斗士形象所蕴含的肉体自虐与精神写实的关系及诗歌中"嚎叫"的归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胡敏沪 《学理论》2011,(11):225-226
李白诗作为唐诗最高典范,深受历代诗人文人追慕、欣赏,影响深远。吴中四子中的祝允明对李白更是推崇备至,二人在思想、个性、经历及审美情趣等方面颇多相似之处。祝允明不仅与李白有着强烈共鸣,也体现在了其对李白诗的批评与接受上。"扬李抑杜"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的祝允明,高举宗李大旗,并努力学习盛唐诗风,在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尤其是宗杜的复古诗风中,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子,对明诗多样格局的形成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9.
《民主》2016,(6)
正爱读《唐诗三百首》的人,不可不知道民进的文史大家、资深出版人金性尧先生。金性尧与季羡林齐名,被誉为"北季南金"。由他以白话文校注的《唐诗三百首新注》风靡海内外,累计印数已近300万册,创下了古籍图书的奇迹。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赵昌平先生评价:"说性尧先生这本书‘沾溉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绝不为过。"金性尧曾任民进上海古籍出版社支部主任,他及他的夫人武桂芳与民进创始人之一许广平交好,并有过长期的合作。今年是金性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其女儿金文男女士深情回忆了金性尧与《唐诗三百首新注》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史玉凤 《学理论》2010,(26):185-187
李贺是中唐时代一位独特的诗人。凄凉的人生境遇、体弱多病的生理特点、忧病畏死的心理特征、中唐社会的动荡和各种矛盾的激化,将他经世治国的理想抱负击个粉碎。所有这些促使他对人生、命运、死亡进行思索,其"鬼诗"便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厌恶和对理想的探索,浸润着浓厚的悲剧意识。而其诗歌的悲剧意识具有独特的审美,即:以"病"为美,以"悲"为美,以"寒"为美,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由此可见,李贺诗歌诉说的是一种与世抗争又无力抗争的现实,诗歌所透射出的恰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1.
唐诗魅力无限,其中有很多源于模糊数字的妙用。这些模糊数字大多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对诗歌意境的刻画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和译者翻译的难度。语言的模糊性导致了翻译的模糊性,而语言的模糊性集中表现在语义方面。唐诗中的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策略有:保留数字直译;变动数字改译;舍弃数字意译。  相似文献   

12.
阮巧云 《学理论》2013,(11):172-173
众所周知,为了增加诗歌的魅力,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这在很大程度上给译者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他们不仅要准确呈现诗歌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文化含义,而且也不能忽视叠字特有的表现形式。许渊冲先生认为"音美"、"形美""、意美"是古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三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初唐,宫廷文学的空洞繁密之风尚在流行,律诗的发展,初露端倪,尚未定型成熟,"四友.诗歌在以疏朗简约、平实具体的风格为宫廷文学开启新风,用创作实践为律诗的发展开拓新路,对唐诗发展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5)
晚唐著名诗人张乔,其诗歌思想内容集中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抒写壮志豪情,冀取功名之思;二是"怨而不怒"之情;三是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两难抉择;四是与海外友人友好往来的纪录。张乔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以"轻浅纤微"为特色,但亦间有"浑涵气象"之作。这是符合晚唐五代时期诗歌主流特征的,也即诗歌关注点已经下移到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层面和文人作者自身的心灵范畴,从外在的事功转向了内在的心境。  相似文献   

15.
孙静冉 《学理论》2010,(26):194-195
"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与受容,但前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见长。  相似文献   

16.
庄申 《学理论》2013,(21):191-192
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飘逸豪放,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在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发展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作品英译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法。自18世纪以来,李白的诗歌不断地被中外译者译成英文,许多翻译家也在为李白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创造出许多生动传神的译作。  相似文献   

17.
《民主》2020,(8)
正如果说,唐朝有一位诗人,能仿效李贺、韩愈、杜甫的诗风,而且达到形神酷肖、几可乱真的地步,听闻此语毫不惊奇和好奇的,一定是唐诗门外汉;听闻此言感到难以置信的,便说明对唐诗至少是有所了解的。"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这是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是李贺。"东关酸风射眸子""忆君清泪如铅水"这更是李贺。"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绝对是李贺。凄艳幽寒,恍惚迷离,冷僻怪诞,生奇诡激,这是李长吉。  相似文献   

18.
袁方 《理论导刊》2006,(10):125-127
唐代是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唐人在咏史诗艺术构思方面用功颇深,其突出之点主要体现在以口永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再现历史,注重提炼史实,通过对诗歌形象的强化传达诗情等。唐人在咏史诗艺术构思方面的这些创造,突破了长期以来咏史诗创作由史向诗过渡的问题,繁荣了我国诗歌艺术的宝库。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的诗歌教学由于中职学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相对时间少,起点低,遇到很多难题,很多学生甚至老师由于学生认为学好技能便可,语文好不好无所谓,更不要谈诗歌的教学和学习,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的诗歌教学就如同"鸡肋",学无效果,弃之不甘.但作者认为诗歌教学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加强语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法宝,学好诗歌的意义深远.本文作者尝试从"注重诵读"、"感受意象,体会意境"、"联系实际、增长积累、鼓励创作"等方面论述了诗歌教学方法,以期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诗歌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高原 《学理论》2010,(22):172-173
从哲学和诗歌的共通性——归乡情结入手,试图用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剖析诗歌创作的本质。快乐原则让诗人不吐不快,不同类型的焦虑则决定着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只有抒写真性情、吐露真自我的诗歌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这些诗歌是人格"本我"的表达。"本我"是诗人吟咏的动力,它使人们能够在心中勾勒出突破实物的意象。因为"本我"的未曾泯灭,诗人和接受者开始了对美的本能渴望和无尽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