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衡 《新湘评论》2014,(18):43-46
书这件东西是专门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草木自生自灭,鸟兽自来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质的生态自然调节。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而这些精神财富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图书。图书有两大作用,一是塑造人,二是为社会传承文化。下面先谈谈书与人的关系。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梁衡 《当代贵州》2014,(20):64-64
正书这种东西是专门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草木自生自灭,鸟兽自来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质的生态自然调节。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而这些精神财富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图书。图书有两大作用,一是塑造人,二是为社会传承文化。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  相似文献   

3.
文学家高尔基曾言:“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读书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灵魂与书的思想生命的一种不期而遇。这种人与书在生活这片绿地的“相遇”.呈现出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宝贝”,正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一样。这里所说的“宝贝”,指的是每个人最至爱的物质或精神的东西。为什么说是至爱呢?因为人们有时为了得到这种“宝贝”,往往不惜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5.
感悟读书     
<正>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有两个生命,一个是物质生命、一个是精神生命。物质生命需要饮食、睡眠、锻炼滋养,精神生命则需要知识、文化、信仰培植。一个人如果只有物质生命而没有精神生命只能算是行尸走肉,故历代先贤都极其重视精神生命的修养。书籍记载和传播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如何读书也成为读书人关注的课题。我认为读书收获在书外,要靠心灵去感悟。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时全国的五十多名党员中,有一对著名的“英”“雄”夫妻,他们因共同的信仰而伉俪情深,为党的事业初心不悔,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英”“雄”夫妇中丈夫是何孟雄,湖南酃县(今炎陵县)人,追求进步颇具反抗精神,在长沙读书时就是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又成为北京爱国学生运动的骨干。  相似文献   

7.
名言警句     
《党员干部之友》2014,(8):46-46
能忏悔的人,精神是极其崇高的。 ——鲁迅 为了人民,放弃自己的利益,这就是生命的“开花”。 ——巴金  相似文献   

8.
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为求知益智,为修身养性,抑或为生命和灵魂寻求一种最终的精神皈依。但无论是哪一种读书态度,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寻求一种读书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心物二元论的唯物主义一面与唯心主义一面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达到物之为“中”的实在性。就物本身而言,它既不是物质之物,也不是精神之物,它只是超越此二的中性物。但物的物理属性与精神属性是对立统一的。从而物在其物理属性中的自身规定——物质之物,与它在其精神属性中的自身规定——精神之物,也是对立统一的。物就是如此这般的普遍生命。只有合理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内在统一——物的“达道观”,才能对此予以全面表达。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大地震,震惊国内外,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它既考验着我们的救援力量,更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和精神。灾难是无情的,它已吞噬了数万人的生命。但不幸中又有我们值得庆幸和骄傲的,那就是危难中显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她是我们战胜这场特大灾害最强大、最有力的武器。这种精神就是——为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勇于牺牲自身利益直至生命的崇高共产主精义神。  相似文献   

11.
当读书不是为了谋求功名、追逐利禄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卖弄自我的时候,你独居陋室,手指轻捻着书页,指纹触摸着纸纹,油墨的香味飘然而至、扑面而来,让你不知不觉手不释卷、沉浸其中,那份淡淡的温馨、浓浓的惬意,那种心领神会、拈花一笑的感觉,让你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最爱坐拥书香时。坐拥书香去俗气。一个人如果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上,精神层面的追求势必十分匮乏,没有什么高尚情趣可言,俗气就会乘虚而入,逐渐在他心里滋生蔓延开来。远离俗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坐拥书香多读书。一个经常读书的人,可以从名人传记中吸取精神的力量,从古典诗词中遥想时代的兴衰和个人的悲欢,从书中智者的话语中领悟人生的况味和生命的崇高,经过长时间的书香熏陶,含英咀华,他的市侩气就会日渐消减,书卷气也就与日俱增,言行举止自然别有一番风采和神韵。  相似文献   

12.
侯惠勤 《前线》2013,(12):201-201
信仰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性的精神追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精神状态,其实质是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追求生命的“不朽”和永恒。  相似文献   

13.
舒炜 《廉政瞭望》2011,(21):22-24
我国目前已有1.67亿老年人,其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今年1月,“常回家看看”作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被写进了《老年法》草案,强调除物质外,还要给予老人更多精神关怀。有人建议,应该在《老年法》中增设刚性条款,把是否孝敬父母作为官员考核的内容。因为连父母都不尊重和孝敬的官员,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责任。尽孝的方式多种多样,围绕现代官员该如何尽孝,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郭玉海 《当代贵州》2011,(25):70-70
读书是一种精神修炼,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充电”。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目不读。”就当今的发展形势而言,读书应该是每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大事。但是,读什么书?这需要我们进行“过滤”和筛选。我认为,读书要结合社会的实践,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15.
索成 《当代工人》2011,(18):24-26
【编辑留言】有学者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沈阳市于洪区总工会举三年之功。不懈于“职工读书活动”的开展。提升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为于洪区建设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注入了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何中华:人与人的精神生活人是宇宙中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物,这种独特性主要在于人的存在是二重化的。人们常说:人总是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首先,人作为肉体存在物,他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人必须不断地与外部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样才能维系自己的生命。既然人首先是一个肉体的生命,就不得不同大自然打交道,他也就无法回避自然律对自身的必然约束和支配。在这个层面上,人并不存在超越自然界的地方,也无法体现人类史同自然史的真正差别。为了更有效率地同大自然打交道,人就必须对自然规律进行科…  相似文献   

17.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深圳十大观念之一。据深圳人说,这个观念在30年前应运而生,它是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特区成立早期深圳精神的观念。我深信,这个观念过去对深圳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让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归位.从另一个方面,它也让人反思一个家庭的精神生活,东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  相似文献   

19.
坐忘时间     
“坐忘”,是《庄子》里的一个词,与“坐驰”相对。我很欣赏这个词,如果用成语来解释一下,“坐忘”大致相当于“心无旁骛”;“坐驰”大致相当于“魂不守舍”。人的精神,有自己的家舍。人守不住自己的精神,经常让它在外面浪游,不知归家,这样的人生,就是“坐驰”。  相似文献   

20.
人生感悟     
读书的好处,可以增知,可以明理,可以长技,可以养德,一句话,可以使人的生活和生命切实地有意义。读书,原则上不可以搞“运动”。真正的读书,是孤灯一盏,坐在“冷板凳”上,埋头辛苦之事。大轰大嗡据说也能读进书去,那恐怕只能是瞎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