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  相似文献   

2.
读屈原和司马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3.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后世一直将屈…  相似文献   

4.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 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 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  相似文献   

5.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6.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  相似文献   

7.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困扰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  相似文献   

8.
陈晋 《党的文献》2006,(5):88-91
在历史大幕开启之后,人们常常关注舞台中央上演的有关国家兴衰演变的政治、经济或军事大戏。事实上,一些不大起眼的文化细节,有时候却牵引或预示着历史大戏的走向和结局,这大体便是古人说的一叶知秋。而“文化一叶”之所以能够知“历史之秋”,就在于它是一个国家立国、救国、兴国、强国不可或缺的“内力”所在。用今天的说法,叫国家“软实力”。笔者捡拾近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几个思想文化的片断,看看文化这个“软实力”究竟是如何形成、展示,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历史大戏走向的。  相似文献   

9.
读史札记     
陈平、周勃都是辅佐刘邦夺取政权的功臣元老。汉高祖驾崩,吕太后临朝,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暗中结盟,在吕太后死后发动政变,消灭了诸吕势力,迎高祖后裔代王刘恒入朝称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登基,陈平称病不出,问其缘故,陈平说,高祖时,周勃功不如我,这次诛灭诸吕,我的功劳不及周勃,所以应把右丞相的职位让给他。文帝于是任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乃任左丞相。周勃为人敦厚稳重,不喜文学,也看不起儒生说客。任宰相后以元老自居,不甚过问政务钱谷之事。汉文帝即位后很快就“明习国家事”,一日上朝突然问周勃:国家一年判决多少刑…  相似文献   

10.
11.
《党课》2010,(16):110-111
恩格斯病逝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英国伦敦寓所因喉癌病逝,终年75岁。25岁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列宁在撰写悼文时用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作为开头:“一盏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灯熄灭了,一颗多么伟大的心停止跳动了!”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具有继承性。历史是现实的源头,现实是历史的发展,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定阶段。中国历史悠久,各种史料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江山社稷最大的事莫过于盛衰兴亡。在漫长  相似文献   

13.
读史的理由     
鉴于今天的中国所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乃是一个空前的、全新的系统工程 ,因此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非但不能如许多迹象所表明的那样忽视历史的修养 ,反而应该更加注重阅读历史 ,只不过其理由似乎已主要不再是如培根所认为的可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而是由此强化自己的历史感或即历史意识 ,目的在于使自己变得更为理智 ,并且因此能够更加理性化地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相似文献   

14.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  相似文献   

15.
(一)闽东苏区以何地为中心?《福建日报》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四日第二版在《福建苏区有几个》的资料中,说的是“以福安、罗源、连江为中心”。这种把三个县并列为“中心”的写法,在逻辑上说不通,于史实也不相符。闽东苏区以何地为中心的史实,正如伍洪祥同志于一九五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在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次老区工作会议的总结发言中所指出的:“是以连旺、福安为中心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16.
读史杂议     
(一)《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在流放中曾与一渔父做过一番有趣的对答。他们的对答,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屈原当时所处的楚国,朝政日非,外患频仍,统治阶层无不蝇营狗苟、醉生梦死,独有屈原清醒地看到局势的严重,为风雨飘摇的祖国忧心如焚。他曾力主革除弊政,举贤选能,修明法度,振兴祖国,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屡遭当权群小的无情打击,其内心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渔父认为,屈原不该这么死心眼,而应随大流。举世都混浊,你何不效  相似文献   

17.
曾珺 《党史博览》2018,(5):16-18,22
正点评梁武帝梁武帝萧衍,生于公元464年,卒于公元549年,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原为南北朝时齐朝的雍州刺史,镇守襄阳。齐东昏侯萧宝卷凶狂暴虐,杀了萧衍的哥哥萧懿,萧衍愤而起兵征讨,攻陷齐都建康。动乱之中,萧宝卷为身边太监所杀。萧衍迎立萧宝融即位,是为和帝。萧衍也因功封梁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前事得失;历史是一座知。识殿堂,可以给人带来智慧和才干。因此,领导干部应做到“三个结合”、把握“四个要点”,认认真真读点历史。  相似文献   

19.
王香平 《湘潮》2012,(4):10-13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与毛泽东谋过面的总统尼克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相似文献   

20.
《廉政瞭望》2013,(3):79-79
1954年4月的一个下午, 四川宜宾城北二坎子"老魁顺茶馆",一位松形鹤骨、气质非凡的老者临窗抿茶,凝视窗外岷江两岸杨柳依依、江水滔滔。偶尔有客进店,总对这位老者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