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瓶",还是"保险柜"--被曲解的公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证是我们社会的法律服务之链中的一环,它的作用在于固定证据。法律体制建设者最初的设想是:通过国家的公信力来固定证据,方便社会个体行使自己的举证权利和义务,以节约社会总的诉讼成本。在这个体制的末端,最终的裁判权交给了法院。  相似文献   

2.
从“性质”与“宗旨”出发,作为一个政府职能机构、国家权力实体,从事着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交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保障者、促进者的公安机关,其行政行为就是一种行为科学。其“行政发展”就是完成“职能”的过程,优劣体现和价值意义。行政发展是执政为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社会契约视域下的国家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迅 《河北法学》2008,26(3):37-46
社会契约是一种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存在原理。其基本划分是社会契约与政府契约,其理论旨趣是探究国家何以合法与社会何以可能,其理论形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变奏。但其基本精神始终不散:国家源于人民的同意,政府基于人民的委托;反过来,政府恪守承诺、保障人权,实现社会正义,这是无可推卸的国家责任,也是国家与政府合法性之实质基础。社会契约虽非历史的,但不减其合法性判准的实践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封建国家"一建立以来,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便成为立法、司法领域的首要目标和要求,维护等级特权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应有之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真正涵义在于:适用贵族的礼不适用于庶人,适用庶人的一般刑罚不适用于贵族。这正是社会阶级差别在法律地位和权利上的表现,而不能仅从其字面意义误解为庶人不适用礼,大夫一律不适用刑。  相似文献   

5.
姜起民 《法制与社会》2014,(22):117-118
司法权是国家权力中的弱者,但其在国家权力控制链中却处于源头地位,而司法权本身也必须得到控制与制约。司法是社会的正义之源也适用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国家权力结构模式。司法是社会正义之源的理念对于构建国家权力合理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推进司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华洋  山岳 《政府法制》2006,(1):46-47
海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派驻纪检组原副组长张庆借办案之机,利用手中特殊权力,胆大妄为,瞒天过海,大肆贪污勒索钱财,案件款项竟成了他盘中的“大餐”。其贪污索贿手段之恶劣,令人震惊。但作茧自缚,张庆最终被海南省海南中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妨害作证罪一审判处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7.
法律本无“门槛”——作为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行为规范,立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公民据此顺利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达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顺利运行。但在现实中,当一个普通公民想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却要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门槛”。这些“门槛”的存在,给中国人的法治进步造成极大的阻碍,认识并消除这些不合理的“门槛”,是法治建设的必经之途。第一道“门槛”法律知识的缺乏只有最先认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所在,才可能通过法律主动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普通公民进入法律之“门”…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救助立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努力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这就需要我们为其寻找深厚的道德根基.国家伦理是一个国家作为主体所具有的道德性,具有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国家伦理为社会救助立法提供了正当性的支持,是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道德基础;而社会救助立法又是国家伦理的现实转化途径,体现了国家伦理中的国家之爱.我们应当以国家伦理为道德支撑,确立社会救助立法的基本原则,即以国家之爱为核心,体现平等尊重和人道关怀的救助原则.  相似文献   

9.
傅琼 《法制与经济》2009,(24):117-118
商业银行承担环境社会责任无论是对其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对环境社会责任的承担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在履行环境社会责任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正视,并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从"资源本位"检视侵权行为之传统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世雄 《河北法学》2005,23(8):31-34
一、绪说人类在群居之社会中生活,有正态面与反态面之分。正态面下,人类之行为,合法有序,其建设性,正如受雇受薪、雇工给钱,可以提高国民生产毛额,使国民所得增加;反态面下,人类之行为,违法脱序,具破坏性,例如抢、偷、毁损、干扰,如果发生频繁,势将导致社会秩序败坏。侵权行为,在正态面下,无存在之空间。侵权行为,惟有在反态面下,才有可能发生。反态面下之侵权行为,究竟如何发生?先要从反态面下之诸情节切入。人类在群居之社会中生活,彼此之间,有者,存在着法律关系,如出租人与承租人,其间之法律关系,有者并无法律关系,如互不相识之路上行人,…  相似文献   

11.
德国"利益法学"思潮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江  邹国勇 《法学论坛》2003,18(6):91-94
利益法学是德国的一个社会法学流派,它关注法律的解释,批判概念法学,认为利益是法律的产生之源,在方法论上强调法官应注意各种利益平衡,调整利益冲突,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我说"法治"     
我在一篇约稿中两处提到中国是“法治国家”,见报时“法治”一律被改为“法制”,不知是为何改动的。反正眼下的媒体常把这两者混淆起来,也不足为怪了。然而,一字之改,大异其衷。“法治”与“法制”,其间有联系但又有其截然不同的界定,不容混淆。因为,“法治”的前提意味着实行切实的民主,开放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法制”呢?那是指的法律制度和据此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民主自由与否则“干卿屁事”。依我大而化之的理解,大抵前者着重于律法,似比法制高一筹;后者是执法范畴,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各有其法制不同。按英语的译法,一个…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农村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一个科学合理良性有序的农村基层行政组织在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有效传达执行国家政策及反映民众民意和利益诉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村级组织却成为了一种"国家经纪",本文从乡村非政权行政的现状、乡村"国家经纪"的原因及弊端入手进行分析,进而探寻乡村"国家经纪"的发展前景和村级政权科学合理良性有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手中权力,钻法律政策的漏洞,趁机中饱私囊,成为侵蚀国有资产的"硕鼠",极大污染了社会风气。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职务犯罪发生的特点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侦查应对之策,以期营造更廉洁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批判与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他从物质实践出发,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的国家与市民社会之关系,并用"物质交往关系"取代了黑格尔的"需要的体系",此外还将对人的本质关怀作为其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其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在于:形塑中国式社会本位观,将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之基础,实现经济和谐;梳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紧张关系,构建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实现政治和谐;关注中国和谐社会主体的发展,实现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16.
顺应的"苛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修正案草案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实质应为"拒不说明财产来源",其并非举证责任‘倒置"或"转移",也不是"有罪"推定.<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加重了本罪刑罚幅度,有扩大其作为"兜底"、"补漏"条款适用之虞;而本罪获得修正、重视,进一步呼唤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等相关"阳光法案"的出台.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一直强调绝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之风实际仍然存在。在理论界,有学者认为"先污染后治理"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将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本文力图通过揭示"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说明我国不能再重复这种老路。  相似文献   

18.
对价,亦即约因(consideration),作为英美契约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有其浓厚的法律文化背景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过程,通过法官的司法判例确立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原则。合同法在各国社会生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合同制度的存在有效的保障了社会的经济秩序。所以对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我国,了解别国的合同法律制度,尤其是与我国的合同法存在着显著不同的国家的合同法律制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在调和利益冲突的作用是尤为突出的,其以法律为强制力左右着社会经济的结构和发展运作,是国家之手有效运作的法律保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都是以国家政治利益作为总的利益观指导经济法立法的。关于国家政治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与经济法的关系,各个国家的经济立法观可以说是最能体现其属性的。经济法的现代立法观始终强调的是社会整体利益,中心是调整个人利益及国家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背景下的权力结构及其变迁一直为中外学界所关注。乡绅几乎是所有相关研究都无法绕开的关键一环。本文从以往学者对乡绅的不同理解出发,揭示乡绅所具有的权力要素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探求在国家正式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逐渐弱化的前提下,乡绅之治的生成路径。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独特的国家与社会的场域中,揭示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一方面,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乡村治理中的延伸;另一方面,乡绅之治是乡村社会防御国家权力的屏障。乡绅之治以保守的姿态,而不是革命的情绪,最终向专制主义国家争得了一个相对自治的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