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代潮》2003,(10)
2002年1月29日、2月23日。清华大学机电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故意残害动物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时隔一年后,备受关注的“刘海洋硫酸泼熊案”于4月29日上午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宣判。法庭  相似文献   

2.
社会充斥暴力是当代西方世界的一种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一种西方社会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随着中国全面的进步步伐加快,这一问题和现象也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头痛的世象。不是吗?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学生的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物)生命的暴力。近年激起巨大社会反响就有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浓硫酸伤熊事件、天津医科大学学生马晓明杀亲案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北京理工大学学生李义江连环杀人案……二是青少年的自我伤害或自杀。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杀已成为青…  相似文献   

3.
教育应从人格培养开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社会上接连出现学生重大犯罪事件: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死四名同学;天津年仅19岁的刘佳朝杀死熟睡中的母亲;成都市一名13岁少年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执,纵身跳楼,结束了生命。这些案例,无不让人触目惊心。叶圣陶曾说过:“当代的教育是教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06,(1):59-59
去年12月5日,《21世纪人才报》报道了一起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虐杀30只小猫的恐怖事件。这是继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之后,又一起名校学生残害动物的新闻。然而,与硫酸泼熊相比,这起事件更加令人寒心之处,在于施暴者的动机和心态。  相似文献   

5.
在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以硫酸泼熊之后,一个北京的大学生在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心理重负之下,持仿真手枪闯入女生宿舍行凶;又有一个大学生因功课不好被劝退学意欲自杀,念及家人会因他而悲痛,竟亲手杀死父亲、奶奶;远在北京之外,千里之遥的四川,还有一个13岁花季的女中学生因狂热追星,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相似文献   

6.
2004年6月20日,刘海洋与某风景区的产权式酒店签订了《商品房预售合同》一份,双方约定产权式酒店应于2005 年2月20前将房屋交付给刘海洋,逾期不交,则按已付房款50万元的每日万分之五支付违约金。2004年6月21日,双方又签订了一份《回租合同》,约定刘海洋将该房屋回租给产权式酒店使用,每年租金为购房款的6%。合同签订后,刘海洋将购房款 50万元支付给产权式酒店,支付时扣除了一年租金3万元,实际支付47万元, 2005年2月20日,产权式酒店并没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工人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工人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体制转轨导致部分工人利益受损;二是在以市场模式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人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工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中,工会和政府分别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转型期的拆迁问题对维稳形势的影响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基本前提。从2010年的维稳形势来看,维稳仍面临许多让人担忧的问题。目前的群体性事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增多;二是群体性事件仍然可控,但地方政府的维稳意识和所承受的压力在增加。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弗格森"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两个刑法问题的思考:刑事司法如何应对民意;刑法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民意不能直接干涉司法,司法民主是有界限和禁忌的,民意影响司法只能通过立法机关和陪审制度来实现。刑法目前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是不足的,把严重的暴力性群体性事件亚恐怖主义化是一条不同的、有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当某一事件具备了高关注度,同时出现导火索,次生舆情就会出现。"聚光灯事件"有五种构成因素:影响面广、影响巨大、切中当下热点舆情、屡发类似事件、涉及知名对象;可能引发次生舆情的两种导火索是:事件隐情、事件应对不当。次生舆情的具体发展程度,依赖于这七个方面的具体组合情况。  相似文献   

11.
在过往的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看重的仅是当时的"应急、处置",一俟事态平息后却疏于检讨、反思和总结,有的甚至"好了疮疤忘了痛",事过之后,故态复萌,一切照旧;不知或不愿在汲取教训、形象重塑、信心恢复和制度重建诸方面下苦工夫,忽略了公共危机管理中防止事件重演的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孟连"7·19"事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事件肇始、发酵和暴发期;其二是事件善后、检讨、恢复期。若论及社会后果,前一阶段是负面的教训。除事件中发生激烈的警民冲突,造成人员  相似文献   

1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对立性公共事件在网络出现;二是网民热议,生成网络舆论;三是传统媒体参与,与网络舆论相互呼应促动,生成社会舆论;四是出现制度外社会行动;五是事件消退。在前四个阶段,事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逐步增大,强度和危机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态势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群体性事件认识有逐渐深化和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大多是基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发展有两极分化态势。公安传播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应坚持公安机关政治社会责任与处置群体性事件角色定位的统一;法、理、情的统一;闻警而动与全程舆论引导的统一;通报事态、澄清实事、说明政策与及时处置和问责、有错必纠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铁本事件距今已有两周年.这一事件带给我们三个思考.第一,政府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第二,如何界定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职能;第三,如何使民企取得与国企一样的投资权.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06,(3):22-22
一、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专项应急预案为提高施政透明度和提高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2006年1月8日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9件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两项预案的陆续出台与我国近几年突发事故频出有密切关系,它们也是预防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项方案。二、教育部“两免一补”政策开始实施财政部、教育部从2005年春季学期起,加快了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的实施步伐,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都将享受到“两免一补”…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时候,在我们管辖区内,发生了两起村民集体罢免村委会成员的事件。一起是南口镇虎峪村原村委会的罢免事件,另一起是十三陵镇悼陵监村原村委会主任及成员的罢免事件。后来这两起事件都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得到妥善处理与解决,局势趋于稳定。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粗浅思考。 这两路村官之所以被村民罢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工作不尽职,政绩不明显。如悼陵监村原村委会没有依照《村委会组织法》认真履行职责,任职两年中,提不出村政建设的规划措施,没有制定象样的村务管理制度,没有做出…  相似文献   

17.
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逐渐社会化后出现的新现象。网络群体性事件已与现实群体性事件成为可比较的两个概念、现象和模式。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演化规律与干预方式都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与预防危机、处置危机相比,化解危机有其独特的价值与作用,是减少社会冲突的最佳选择。群体性治安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危机,更有机会和可能得到化解。在当前维护稳定工作中一般性号召和措施难以奏效的背景下,运用强势化解危机这种工作理念和运作方法,把握其中的两个基本环节并采取四种基本策略,可以有效地应对群体性治安事件。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两次突发性病毒传染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次是2003年SARS病毒引发的非典肺炎疫情,波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再一次就是目前仍未结束的全球持续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新冠肺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治理创新主体的政府既是国家实现善治的有力推手,也是包括民族群体性事件在内的各类群体事件的重要根源。从政府根源来看,民族群体性事件可分为诱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和原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两大类。相应地,其预防和治理路径也有两种选择:一是官员能力治理,即通过提升政府官员的"认知—优先处置—动员"能力,以减少诱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二是社会风险治理,即通过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政策—结构—制度—价值"风险追问,推动相应环节的调整、优化、变革与重塑,来降低原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未来,只有从以往相对偏重于政府官员能力治理向两种治理并重的转变,才有望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范和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