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特性究竟是什么?所谓文化特性还必须有广泛而长久的实践性。按照独特性和实践性的标准,我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三道”: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时都坐在席子或者大床上,屁股放在脚后跟上,这叫跽坐。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也是从长期的实际生活中所体验和孕育而成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当今社会是一个理想人格需要重塑的时代,孔子重视理想人格的养成,启示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强调"内圣外王",加强自我修持,做仁人君子,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内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道的原初含义之一是道路,道路又可以引申为行走的意思,所谓道,行之而成。道又有言说之意,并体现为真理。与之相联系,道的追寻内在地包含言和行、知和行的关系。无论是言说,抑或真理,都有如何具体落实和践行的问题。道所内含的如上含义,同时也规定了理想人格的存在方式:人格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总是内在地指向知和行、言和行的统一。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这是中国文化所反复强调的,这种观念同时也是为道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孙振民 《理论导刊》2008,(6):124-125
圣人思想及其与之相关联的内圣外王之道,几乎涵盖了儒学关于做人的道理和治国平天下方略的全部意蕴.内外兼侈,圣王一体,和谐共生,乃至成为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本文试图把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与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研究,纳入当代和谐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重构的大视野.深入挖掘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化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不仅源于中国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蕴涵着对中国改革难题的破解,还在逻辑上表达了关于社会主义理想社会模式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是中国文化哲学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旨在从文化精神层面出发,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模式做出简要剖析,并对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特征做出阐述,中国现代文化精神应坚持以个体的人为主体,倡导个体独立、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发挥,在坚持"以人为本"观念基础上,培养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使这种现代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化文化的主导思想精髓,引领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如何实现中国化现代化的任务就历史地摆在中国人的面前。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化前进方向的论述,再一次将化建设的问题凸现出来。但如果对近代以来提出的诸多化建设主张作一番考察,会发现有些主张本身脱离了中国化建设的社会背景,是悬空的讨论,缺少对化作用和地位的正确认识;有些主张则仅限于原则性的阐发,缺乏可操作性,因而难免显得空疏。本拟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中国化建设构建一个范式,它涵盖了中国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价值标准、指导精神、实践途径,从而避免上述缺陷。  相似文献   

9.
祁嘉华 《理论导刊》2007,1(5):109-112
一个民族的历史性,说到底取决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中国文化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影响重要而又深远,引发着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过深入分析。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无处不在以及对民族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外移民慈善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主要出自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慈善思想、以慈悲为特征的佛家慈善思想、以劝善为特征的道家慈善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慈善文化。它是一种综合的、自觉自强的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2)
当代中国文化格局的基本状况是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并存的"一主三元"的总体格局,同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格局和复杂的阶层文化格局。理想的中国文化格局应该是彰显崇高的文化理想、呈现多样的文化生态和展示优秀的文化成果的中国特色文化格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优化文化格局,建议采取制度路径、资源路径、方法路径和设计路径的优化。当代中国文化格局的优化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中国文化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傣族和谐狂欢精神为契点,对当前广为流行的狂欢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在狂欢文化的中国发展中,应当从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发展出发,在吸收西方狂欢文化积极因素的同时,借鉴本土民族文化中更有寓意的狂欢精神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狂欢文化,最终促进狂欢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军 《民主》2005,(10):14-16
现代大学教育的普遍理念是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大学的首要使命在于塑造人格,树立伦理价值,确立并维护人的尊严,培养能够真正感悟到真、善、美的人,使其愿意为社会、为人类勤奋工作。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培养目标上,就不仅要使学生成为某一方面学有专长的学者或专家,更要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人格胸怀天下的人。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培养愿  相似文献   

14.
李霞 《理论参考》2009,(11):45-46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周”社会理想、民本思想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宗法等级观念、由官本位思想衍生的官僚主义、小农经济文化心态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窦春蕾 《理论导刊》2007,(2):104-105
屈原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杰出体现者。他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追求理想的执着态度、独立不迁的人格魅力、顽强不屈的批判精神在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在今天建设当代文化精神上依然意义重大。《渔父》突出体现了屈原激进的人生态度和光辉峻洁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6.
蔡志军 《学理论》2023,(3):36-39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智慧尤为典型地体现在儒家的君子理想人格上。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核心特质包括:中庸之道、忠恕之理、慎独之境、素位之规、重义之选。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心态智慧主要体现为:反求诸己,平和自知;安贫乐道,自强不息;中道而行,和而不同;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心态智慧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人与人和气共赢的智慧;人与自身和悦共处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道”的原初含义之一是“道路”,道路又可以引申为行走的意思,所谓“道,行之而成”。道又有言说之意,并体现为真理。与之相联系,道的追寻内在地包含言和行、知和行的关系。无论是言说,抑或真理,都有如何具体落实和践行的问题。道所内含的如上含义,同时也规定了理想人格的存在方式:人格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总是内在地指向知和行、言和行的统一。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这是中国文化所反复强调的,这种观念同时也是“为道”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12,(12):48-49
中国其实还有许多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就还是一个“跋足巨人”。这里不考虑那吸引世界的高端精神文化的发展,而只是考虑社会的“底线”。这里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底线生存”方面出现的问题,一是社会的“底线伦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理想人格是劳动人民的理想人格,是与“八荣”相应的“忠、敬、智、勤、友、信、良、俭”八种美德的综合体现,是文化底蕴和文化创新的结合,是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王军 《瞭望》2008,(51)
2008年是中国奥运会之年,也是科教文卫领域热点频出之年,中国的改革进入到第三十年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文化竞争力的培育、中国社会改革的任务变得愈加急迫。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