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自实施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好势头。2000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5%左右,2001年上半年平均增长8。7%。中国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增长15%左右,2001年1至9月平均增长25%左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中国西部地区新开工10大  相似文献   

2.
数字中国     
《时事报告》2005,(4):61-63
9.5%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已初显成效,中国经济2004年增长9.5%,预计2005年增长8%左右。  相似文献   

3.
困扰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六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困扰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六大问题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朱林兴现代化与城市化具有内在联系。现代化是目标,工业化是动力,城市化是载体.中国总人口的80%在农村,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主要取决于中国农村城市化。1949年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还有80%左右的经济生...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如能在2010年前回复到稳定增长的轨道,则中国经济完全可能在走出“一枝独秀”的发展态势;全球经济如在2010年乃至较长的一个时期都无法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则中国经济有可能会面临“长期调整”的发展态势。2009年的中国经济将受到强劲的投资拉动,消费将逐渐回暖,出口下滑的趋势完全取决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衰退程度,产业结构将呈现较大幅度地调整,失业状况将进一步加剧,如果2009年中国的资本市场能够保持稳定,中国经济将有可能维持在6%-8%左右的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5.
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蹿升,由1978年的9.8%上升到2002年的50.2%,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2003年更上升为60.2%,有专家估计2004年有可能高达70%,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四分之一左右。2004年中国对  相似文献   

6.
199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十个趋势1.1997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仍处于高位。经过两年宏观调控取得成效,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1996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约为9.8%左右的适度范围,1997年经济增长计划速度的目标,再...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将为中国经济在2000年和21世纪初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提供根本保证,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争取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全面的社会进步。一、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据预测,2000年经济增长仍能保持在7.5%—8%之间。农业增长将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第二产业的增长保持在9%左右的水平上,其中重工业的增长将略快于轻工业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将保持在略高于7%的水平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将为34140亿,实际增长率为8.5%,名…  相似文献   

8.
张旭 《半月谈》2005,(1):79-81
2004年,世界经济取得了近30年以来的最快增长速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初步预测其增速在5%左右。对于2005年,IMF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将适度回调.增幅在4.3%左右。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情况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几成定局。  相似文献   

9.
数字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预测,2010年全社会消费总额保持20%左右的增长。这意味着2010年中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15万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0.
年终岁尾,笔者梳理了十大经济数据。透过这些数字,人们可以看到2010年百姓生活的冷暖和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步伐。GDP增速达10%左右 经济学家普遍预测,2010年GDP增速将达到10%左右的较高水平。这一增速明显超过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保持在8%左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政协天地》2013,(6):53-53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中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阶段,在未来10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仍然可期。预计到2015年,城镇化将和出口转好因素共同推动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增速达到10%左右。城镇化对中国经济来说并非“强心剂”,而是长达十年的长远规划。新型城镇化有两个政策要点,一是在硬件建设方面,即通过扩大投资,集中建设城市群;二是在软件建设上,通过扩大消费,解决3亿农民家庭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2.
锐意开拓城乡一体化──读《论中国农村城市化》上海大学教授张南保早在1949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还有80%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这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自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由于诸种原因,主要是体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何维达 《创造》2009,(6):96-96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复苏,必须依靠“三驾马车”,就是投资、出口和消费。目前,一方面要支持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一方面要细分市场,争取出口;另一方面,必须拉动消费,取消“期房预售”,有利于降低房地产价格,拉动内需。首先看投资,多年以来投资在中国经济的增长上拉动力量大概起到了40%的拉动作用;二看出口,它在中国经济的增长大体上也占了40%;三看消费,它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里真正起到的作用只有20%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演变及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以来中国的住房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市场运作中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变为大户型商品房为主体,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被边缘化。因此,导致市场结构失衡,住房炒作量过大,拉动了房价的快速上扬,加之经济适用房运作设计的缺陷,运作中出现很多问题。有中国特色的住房供给结构应为:为改善居住环境而需要购买的高档商品房总量不应该超过20%;另一部分是90m2以下的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共有产权房”,这应成为中国商品房市场供给体系的主体,要占到房地产市场总量的75%;廉租房占住房建设总量的5%左右,以满足收入最低的困难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创造》1995,(3)
1995─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一、未来16年中国将是世界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地区。GNP年均增长率将为8.25%左右,2010年总量将达到86000多亿元人民币,有可能位居世界第三名(在美、日之后)二、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第一、二、三产业的...  相似文献   

16.
《前进》1999,(10)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50年过去了。中华民族一改过去外敌欺辱、内政腐败、贫穷蒙昧、分裂落后的面貌,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威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强国。从三年经济恢复后的1952年到199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679亿元增加到79553亿元,增加了一百多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7.7%,大大高于同期全球年均增长3%左右的水平。我们用占全球7%的耕地,满足了占全球22%人口的粮食需求。粮食产量1998年…  相似文献   

17.
《时事资料手册》2006,(1):33-33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06年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务必取得明显成效“。此前,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有两大量化指标.一是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 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亿万元左右,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 4000万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 比重分别为44%、23%和33%; 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提高到1.5%以上; 初中毛入学率达到 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联合国指出,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出现反弹,实现2,4%的增长,其中,中国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会达N8.8%。而世界银行对于中国经济的预测结果则是,中国经济将继续是世界主要的增长引擎,今明两年中国经济都将会增长9%。消息一出,人们又在开始议论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许多人说,今年世界经济能否实现真正复苏,主要是看中国,中国将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唐璐 《半月谈》2004,(3):87-89
2000年,印度前商工部长马朗宣布将以中国经济特区为模式建设印度式经济特区。从那时起,有关经济特区的讨论在印度就没有停过。今年1月8日,在印度内阁批准由中央为经济特区立法,并原则同意再设立23个经济特区后,这场争论算是暂告终结。未来无论经济特区法案是否按时出台,有两点是肯定的:第一,印度将加快建设经济特区步伐。目前印度经济增长率预计是7%左右,而经济特区的增长率高达23%。第二,印度将不会再像当初那样盲目模仿中国,新经济特区肯定是在仿效中国经济特区模式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