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名山多,山上亭阁多,亭阁楹联多。笔者就曾于亭阁之上录到这样几则楹联:一则是在杭州南高峰,联曰:“两脚不离大地,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楼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一则是在湖南衡山云雾岭,联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  相似文献   

2.
《楹联丛话》是清代楹联集锦之大成。其中的官箴对联 ,别具一格 ,发人深省。林则徐悬挂在府衙门的箴联 :“求通民情 ,愿望已过” ,表达了他体察民情、广开言路、闻过则喜的品质。又如林则徐用于自勉的堂联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他就是以刚正不阿的气节 ,在任两广总督期间 ,顶住了投降派的攻击 ,多次打败了英军的武装挑衅 ,壮了国威 ,成为民族英雄。再如清代晋州州官陈景登的楹联 :“头上有青天 ,作事须循天理 ;眼前皆瘠土 ,存心不刮地皮。”语言通俗而诙谐 ,既对自己敲了警钟 ,又讥讽了当时很多刮地皮的贪官。居官…  相似文献   

3.
楹联也称对联,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有位外国友人说,对联是中国特有的诗。古往今来,有多少优秀的楹联流传于世,也有些只有半联的“绝对”,没人能“珠联壁合”。流传于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总统联”和“县长联”便是其生动的两则。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编者:您好!解读贵刊,感到质量很高、品位很高。对贵刊目录,提几点小小的建议:1、有几处请作改动:“城市党报研究”并列的“DANGBAOANJIU”中的“AN”前漏了一个“Y”;传真:“(0510——82758080)”中的“——”应去掉;“以姓氏笔划为序”中的“笔划”,应为“笔画”;“顾问”一栏中的姓名,应横排,与下面的横排统一;“29亲和力,党报吸引读者的法宝”中的“,”,应为“:”。2、如将目录中每篇稿件的标题,译为英文,再排一页,则它的国际性将更强,有利于走向国际市场。仅供参考!愿贵刊越办越好!□安徽徐一化读者来信!安徽@徐一化…  相似文献   

5.
当登哪家门     
编辑同志:在农村“扶贫困,促小康”活动中,一些基层干部在选点登门上存在着种种偏向:一是愿去经济厚实的富门,不想登贫困落后的穷门;二是愿跑一贯先进的热门,不爱去长期后进的冷门;三是愿到工作顺手的喜门,不肯去问题棘手的难门;四是愿奔自己熟悉的亲门,不踏生疏的远门。如此选  相似文献   

6.
1956年是农业合作化的第一年.红安县委领导都缺乏办社的经验,一部分人不安心农村工作,不热心办社.在县级机关里,当时流传着“四多”、“三愿三不愿”的说法.所谓四多,就是“骑自行车的多,打篮球的多,穿大衣的多,吃食堂的多.”所谓“三愿三不愿”,愿坐在屋里开会办公,不愿下乡领导生产;愿到先进社,不愿到落后社;愿和乡社干部打交道,  相似文献   

7.
《先锋队》2006,(2)
清代武承谟任无锡县令时,在县衙前的影壁上悬一联,表明为官之道:罔违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清代余云焕于衙署大堂撰联: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史称“起居于寒素”的清官陶澍,37岁升任江苏道监察御史时,在官署厅堂自撰很有哲理的楹联: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被称为楹联开山鼻祖的福州籍学者梁章钜,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他在48岁授湖北荆州知府时,就题有府署大厅联云: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清县志称为“严明镜子”的湘阴…  相似文献   

8.
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笑佛,整日乐哈哈地迎接来自天南地北的游人,这是人们在我国许多名寺古刹经常看到的景象。弥勒佛的笑在博得人们一笑的同时,也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于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诗人词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在笑佛的“笑”上大做文章,妙笔生辉,写下了许多语言诙谐、寓意深长的楹联。现摘录几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哲学界一直有论者在批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哲学命题,并同时提出了“一分为三”论。据论者称,作为哲学命题的“一分为二”是“有缺陷的”,需要以“一分为三”论“补充”、“纠正”之;有的则进而论证只有“一分为三”才是科学的;他们甚至把“一分为三”论奉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呼吁人们用“一分为三”论去观察、认识、分析、改造世界。我并不愿意怀疑“一分为三”论者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愿望的真诚,但是我以为,要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诚愿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一些同志在党内互称同志有所淡化,机关行文往往以“书记”“部长”等职务相称的现象,上海市委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重申党内一律称“同志”。笔者认为,从称呼抓起,好。这充分反映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心愿。“同志”的确是一个既亲切朴实又文明庄重的好称呼。何谓“同志”?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著的《国语》中就作过诠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党纲中也明确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1959年,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1.
何谓“官德”?《吕氏春秋》下的定义是:“‘官’,犹公也;‘官’,正也,”一公二正,乃古时之“官德”。河南内乡的清代县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衙署。笔者曾到此一游,发现县衙内的官箴与数幅对联,也阐明了“官德”,标明了公正廉明的为官性质与做官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大门内“戎石坊”上镌刻的官箴是:“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大堂的楹联为:“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  相似文献   

12.
源清流必洁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语出《资治通鉴·汉顺帝阳嘉年》。意思是标杆弯曲,其影子也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一定是洁洁净净的。原喻指上梁正下梁歪,上级清廉明正了,下面自然端正无邪。表:古时测量日影计时的标杆。景:同“影”。下无言则吾谓之,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非害国家而如何也。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思是臣子不发表意见我认为这是哑”,国君听不到下面的意见我认是“聋”,又“聋”又“哑”是危害国的。说明在上为官者滥用威严,就阻塞言路,“一言堂”会给国家造危害,:哑。愿我们的国家干部既要“聋”,也不要“哑”…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楹联宝库中 ,古代的廉政楹联独具异彩 ,现辑录部分于后 ,以飨读者。南梁普通年间 ,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的顾协 ,不仅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 ,而且还参与商讨朝庭机密大事 ,重权在握。一次 ,他的一个学生梁生有事相求 ,给顾协送礼二千钱。顾协怒发冲冠 ,疾书一联曰 :“送一礼 ,重打二十大板 ,赶出大门 ;献一智 ,赏给纹银百两 ,待为上宾。”书毕掷笔于地 ,命人将梁生打出门去。顾协“棒打送礼”的消息传出后 ,从此再无人敢登门送礼了。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李贽 ,从故乡出发到云南姚安县做官时 ,沿途看到民间疾苦 ,触景生…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成功地领导了一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专项反腐败斗争,使政坛气象为之一新。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研究。 一、出发点:巩固执政党的地位 建国初期,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企图把新兴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国内反动分子散布蔑视共产党的“军事100分,政治50分,经济建设0分”的论调,向新生的人民政权发起挑战;一些不法资产阶级分子则叫嚣“让共产党红着进来,黑着出去”,拉拢腐蚀干部,在革命  相似文献   

15.
新年回乡,免不了与左邻右舍的老少爷们闲聊,话题自然是五花八门,其中引起我兴趣的是大伙的“新年一愿”:愿“厅级干部”少些、再少些!何谓“厅级干部”?就是指那些常常光临餐厅大吃大喝、光临歌厅大唱大吼、光临舞厅大跳大舞的干部。  相似文献   

16.
我曾在安徽黟县看到很多楹联,其中一副“寿本乎仁乐在于善,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另一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令人难以忘怀。两副楹联都倡导了一个“俭”字,前者说,俭省可以培养清廉的家风;后者说,富裕后最好的传家宝是俭省与勤奋。其实,“俭”还能“养德”,始终保持节俭作风就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相似文献   

17.
西方有哲学家这样论述迷信与宗教的区别:“迷信存在于对上帝的毫无意义的敬畏之中,而宗教存在于对上帝的虔诚的崇拜之中”(西塞罗),“迷信属于现在,宗教属于来世;迷信与宿命论为伍,宗教与美德为盟;耽于世间的七情六欲,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迷信者,相反,抛开了这些凡念俗愿,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宗教信徒”(德·史达尔)。这说的是在西方,在中国则不然。  相似文献   

18.
荣毅仁的座右铭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杰出代表、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遵循一生的座右铭却一直响在我的耳边:“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据说,这两句话,曾是荣毅仁父亲荣德生为无锡荣家梅园撰写的一副楹联,并以此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从父亲的嘱托和期盼中,荣毅仁发现了人生的真谛,因此便子承父志,把这幅对联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荣毅仁何以对这副对联情有独钟?因为这24个字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纵观上、中、下,横览高、平、宽,居上时想到下,立高时寻找宽。所以无论在多么错综复…  相似文献   

19.
春联起源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08,(24):44-44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形式,对联俗称“对子”,又叫“楹联”、“楹帖”、“联语”等,因其构成形式是上下两联相对,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20.
二人评玉,一人曰好,一人曰丑,久不能辨。各曰:“尔来入吾目中,则好丑分矣。”这是《刘子·正赏》中的一则寓言。两个人辨玉的美丑,互相争持不下,都说:“请你到我的眼睛里来,就分得清是非了!”也就是说,你用我的眼睛看世界,意见便一致了。细品这则故事,不由想到公道正派的重要内涵——“对人公正”这个话题。设想这块“玉”是一个干部,我们当如何弃“二人评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