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诚信,既是一个古老的文明概念,又是一个现代的文明范畴;既带有浓郁的东方文明底色,又具有鲜亮的西方文明意蕴。中国儒家经典强调,"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西方政治学理论则指出:文明与秩序是一个民族国家在特定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的自觉构建,而决定"个人、团队、家庭、组织、国家"等文明秩序的"共同力量就是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明确将"诚信"作为"个  相似文献   

2.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  相似文献   

3.
哲思睿语     
《求知》2011,(10):1-1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7,(2)
<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孟子·离娄上》)【释义】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人道本于天道。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诚心而不能感动人的事不曾有过,不诚心能感动人也是没有的事。  相似文献   

5.
    
《求知》2017,(2)
<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孟子·离娄上》)【释义】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人道本于天道。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诚心而不能感动人的事不曾有过,不诚心能感动人也是没有的事。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6,(1):89-92
公共政策诚信所体现的主体道德选择和履约能力是政策公信力的核心性决定因素。公共政策作为一种非主体化的存在,其诚信问题体现于三个维度:诚信之德、诚信之范和诚信之正。现实中的"自利性"政策制定思维、"科层制"政策执行架构弊端和"非独立化"政策监督机制是存在于这三个维度中的政策诚信问题。构建"德性—规范—监督"三维一体的公共政策诚信之道,即诚信之德的基石:坚守"公共性"的政策价值基准,诚信之范的践行:树立"责任制"的政策执行原则,诚信之正的维护:构建"独立化"的政策监督机制,等等,是解决政策诚信问题的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7.
诚信问题是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比较多,但有一点关注不够,就是人内心之诚如何确立,而这恰恰是诚信的内在基础。从传统诚信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诚"属于人的内在德性,"信"偏重于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的道德品行。二者内外互补使诚信真诚信实。当代诚信观的建立,在强调制度性建设同时,需尽量使制度性的规范与人的内在心性相协调,在"诚"、"信"与人之间建立起内在有机的联系,使诚信成为人的内在德性自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3)
诚是周敦颐《通书》中的核心观念。从天道层面讲,诚是天道本质、圣人本有。从人道层面讲,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天道之赋予人而成为人道之德性。周子认为,只要一日而决,果敢决断于外,坚守深藏于内,就能贯通天道与人道。周敦颐通过对"诚"这一观念分天道与人道进行阐发和论证,贯通了天道和人道,使天道落实到了人道的心性本体之上,同时也使人道有了天道这一本体论的依归。周子以诚为中心建立了他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为儒学在宋明时期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明代学者苏浚将朋友分为"畏友、密友、昵友、贼友"。他认为:"道义相砥,过失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15,(9)
<正>"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辞海》将其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一词最早出自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郑玄把它注释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君子慎其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加强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越来越迫切。政府诚信是整个现代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部分,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对打造整个社会诚信起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当前,我国政府诚信缺失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所带来的结果却是极具破坏性。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不昌。要使我国成为一个诚信社会,就必须加强政府的诚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诚信,为政之枢要,和谐社会之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民主意识的逐步普及和不断增强,民不可欺、无信不立的规则更成为执政之基、为官之本。因此,坚持诚信执政,加强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已成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民主》2016,(3)
正治国理政,无信不立。"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形成全社会的"信任共同体"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政府诚信不仅具有示范效应,而且关乎民心得失。近年来,从行政理念到行政实践,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诚信度也在不断增强。然而,一些政府部门依然未将诚信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有的以  相似文献   

14.
黄倩怡 《学理论》2011,(29):29-30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昌,诚信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既是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准则,更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运作的重要规范。然而,现代商业运作中诚信的缺失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商业诚信的重建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课题。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这就迫使我们要深刻反思商业中的诚信问题,建设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完善各种法制法规,加强诚信道德教育,积极应对社会转型期的诚信危机。  相似文献   

15.
张建新 《学理论》2014,(1):182-184
所谓诚信,即诚实与守信,她是一种品质、一种美德,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信奉。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正如孔子所言"言必信,行必果",即"人无信不立"。而在经历了五千多年岁月的洗礼后,这种传统诚信文化变得更为深邃;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传承后,这种诚信文化的内涵变得更加广博。加强对传统诚信文化思想的深入诠释,深度挖掘民族传统诚信文化思想的理论价值,对于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建立诚信政府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信用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全社会诚信体系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诚信的道德内涵、经济内涵和文化内涵,其现代价值表现为诚信是党和政府的立政之本、诚信是企事业单位的立业之基、诚信是现代人的立人之道、诚信是现代社会的立善之要.只有在现代社会中弘扬诚信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人与人之间才能沐浴在诚信的阳光下,社会才能稳定和繁荣.  相似文献   

17.
正孙子有云:"兵者,诡道也!"虽说外交之道与兵道差相仿佛,但最近一段时间美俄关系的诡异程度,还是让外界像雾里看花一样,看得到却看不透。7月14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访俄,与俄总统普京表现出难得的"热乎劲"——当天晚上,两人就夜谈三个小时,谈话内容也是若明若暗,媒体猜测得最多的是"反恐军事合作",但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对此予以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3)
南宋著名诗人杨诚斋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开创的"诚斋体"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而且在诗学理论方面也建树颇丰,影响深远。他对诗歌功能的认识见解独到。其"诗通于道、至于善"、书写人之"至情"的诗歌功能论,既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又推崇诗歌的抒情功能;既强调诗人道德心性的修养,又强调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为官如水     
管子曰:"水者,地之血脉,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幽怨之绪寄托于山水。老子有一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可谓把对水的称颂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20.
<正>左宗棠语粹"天下之乱,由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由于人心不定。此则学术之不讲也。""戡乱之道,在修军政,尤在饬吏事。军政者,弭乱之已形;吏事者,弭乱之未发也。用人之道,重才具,尤重心术。才具者,正事所由济也;心术者,习尚所由成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