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好书不厌千回读 我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五岁入小学,读书至今,真是捧着书本,陪伴着本世纪的一半。读书分精读、泛读二种。作为一名史学家,我需要读大量的史籍,这里不必说了。作为一名性喜博涉的学者、作家,不管见到什么书,我都喜欢随便翻翻──事实上,这不仅是鲁迅先生的教导,也是我读大学时周予同老师的教诲。尽管如此,有几种书,我是经常读、反复读、并要永远读下去,直至老到读不动为止。这就是:《史记》、《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绝妙好词》、《元人杂剧选》、《…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2日发表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晋研究员《读〈毛泽东传〉,读什么?》的文章,指出《毛泽东传》可有三读:第一读党史;第二读经验;第三读个性,并说《毛泽东传》有此三读即可。笔者读后很受启发,并由此联想到《陈云传》应该读什么的问题。经过思考,我认为《陈云传》可有以下五读:  相似文献   

3.
《世纪风采》情结并非我一人独有,她是所有曾经在江苏党史工作办公室原编纂出版处暨世纪风采杂志社工作过的党史人,都具有的共同情结。不管是调任的、升迁的,还是离休、退休的,包括已驾鹤西去的多位故人,在他们的生前,心中都一直惦记着我们的《世纪风采》。  相似文献   

4.
我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读马克思早期的一些著作,例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为了读懂马克思也开始读黑格尔的一些著作,如《美学》、《精神现象学》等,因为我那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和改造。现在回忆起当时读马克思、黑格尔著作的情形,那悲惨的样子简直不堪回首。我能认识书中的每一个字和句子,可一行行读下来,竟然是一无所得。我捧着马克思和黑格尔的书,可不知他们在说什么。我开始觉得自己读的遍数不够,所以读不懂。于是我一遍一遍地读,结果还是收获有限。接着出现了20多年的读书的荒芜时期…  相似文献   

5.
自研究瞿秋白那天开始,瞿秋白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就进入我的视野,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研读了瞿秋白在1935年5月22日写下的《多余的话》,广泛寻找并研读了学界对瞿秋白《多余的话》的诸多评论。《多余的话》让我一次次越读越感动,深惜烈十之不幸;有些评论则让我越读越难过,哀叹世人之不解。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读《红楼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读《红楼梦》徐中远《红楼梦》是毛泽东最爱读的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的一次谈话中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那么,从这往后,他还有没有再读《红楼梦》呢?笔者在这里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王行娟在她著的《贺子...  相似文献   

7.
当你拿到一本杂志爱不释手、并且期盼早点读到下一期时,你便对其钟情了。我对《当代贵州》就是这样的情结。2005年时,我还在一所山村小学任教,偶然在办公室里发现了《当代贵州》,从此她就像朋友一样伴随着我。后来我成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可以说她既是我工作上的引路人,又是我做好工作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8.
滕绿凤 《学习导报》2011,(15):55-55
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我,原本不喜欢读党刊,总认为党刊枯燥、乏味、老套。刚开始是被省委组织部黄建国部长的文章所吸引。每次读黄部长的文章,就如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人精神振奋。后来又读了《新湘评论》的其他文章,让我大吃一惊:党刊竟然能办得如此有魅力。我深深地爱上了她,至今已有8年了。每次从一大堆新来的报刊中发现《新湘评论》,我都觉得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9.
一位文学编辑曾对我说:如果不是工作,我决不读小说,现在的小说让我厌恶。不久前,也有人在报上以《不读文学》为题,撰文声明拒绝阅读当下的文学作品。我因一个时期远离文学而焦虑难安,为了回到文学的状态,我采取的方式恰恰是阅读文学,但我读的不是当下的作品,而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相似文献   

10.
我今年85岁了。我是在16岁的时候,也就是1930年,在家乡江苏淮阴中学,读了瞿秋白同志的两本书,参加共青团的。一本是他同耿济之编译的《社会科学十二讲》,另一本是他担任《布尔什维克》主编期间5篇文章的汇集,是党内读物。读第一本书,我懂得了一点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最近,有朋友给我寄来今年已出的几期《红岩春秋》杂志。它的封面,它内容的地方特色,一下就把我这个离老家近50年的重庆人的思乡情结,特别是红岩情结牵动了……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去过三次红岩。第一次是1946年3月间,我在沙坪坝中央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我当时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进步青年群众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核心小组成员之一。我们学校经过“一·二五”要求政治协商会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示威大游行和“二·二二”反苏大游行之后,南方局青年组要我们新青社核心组成员去参加总结会。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全国青…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读书爱挑剔的老年人,一般的杂志我很难读下去,然而,《当代党员》却让我读出了一些味道。感慨之余,就想拿起笔谈谈读你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苗寨春秋》读后陈之光世红写完《苗寨春秋》,要我作序。读了县委书记先开金同志作的序言,觉得情理并茂,无需我再罗嚏,于是匣想赖帐。不料,欠钱还可拖到年关,欠情却叫我坐立不住,而且一读世红的这些文章,故乡苗家的一些情景,便联翩而至地飞到我的眼前。我少年离...  相似文献   

14.
我读《当代党员》一年多了,它最打动我的是不乏思想品味且语言鲜活、故事性强。我常把里面的文章推荐给我的朋友们看,可以说,在我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好多老师都爱上《当代党员》了。  相似文献   

15.
我读《当代党员》已经有20多年了。1981年的一天,我在一个党员朋友家里玩,偶尔看到了一本《重庆支部生活》杂志,我一读就被吸引了。从此,我每月都要到单位找这本杂志看。就是这本只有32开本的杂志,成为我的人生伴侣,使我从一个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党员,又从一名普通党员成长为党的基层干部。20多年来,我的每一个进步,都与这本杂志的指引、教育分不开。1989年,我在梁平县工作期间,一位编辑到县委宣传部约稿,我写了一篇题目为《赤诚送迎万家客》的通讯稿,刊登在1989年第3期《重庆支部生活》上,从此以后,我对这本杂志的感情就更深了。  相似文献   

16.
雨滴(诗)     
雨滴(诗)杜林峰是年春夏,故土陇中久旱无雨,干部心急,群众心焦,笔者偶作《雨滴》、首,以表赤子之情。啊,雨滴你是一颗颗撒落的玉珠你是一滴滴甘甜的乳汁你是大海的一个个细胞你是大地的一滴滴血液你用胆略刺破滚滚乌云荡深万里尘埃你用生命化作圣洁之水滋润九洲大...  相似文献   

17.
杨自明 《求贤》2010,(9):11-11
读了“我与《求贤》的故事”征文,我非常高兴和激动。原因很简单,从《行政管理通讯》的创刊,到更名为《天津行政管理》、《行政人事管理》和《求贤》,它伴我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求贤》公开发行10年来。已成为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受益匪浅。总结自己与《求贤》的发展历程,我感到经历了“三部曲”的情缘,令我感慨万分,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8.
案头放着厚厚的一摞《支部建设》杂志,这是我多年搜集起来的,六七年来,我把《支部建设》拿回来,总是爱不择手,反复阅读。闲来无事看看,有种常翻常新的感觉。我认为:一本好的杂志总会有几个很有特色的、令读者喜爱的栏目,我读《支部建设》就有这样的心情。我不仅爱读《支部建设》的诸多栏目,我更喜欢读“正反鉴”这个小栏目。“正反鉴”这个小栏目,在《支部建设》上可谓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它的文章虽小,但读后余音缭绕,给人留下的回味是永久的,启示是深刻的。一正一反两篇小文章,犹如两面高悬的明镜,照得善恶分明。善———…  相似文献   

19.
王茂华 《学习月刊》2010,(14):24-24
工作是忙碌的,但这不是影响我读书的理由。我喜欢读书,读几本有益的书反而可以给忙碌的工作减压,调整一下我的工作思路。今年上半年,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感觉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马侠教授看了《广东党史》杂志后给我省肇庆市人口学会原会长钱青同志写信,钱青同志特转告本刊编辑部: 《广东党史》1999年第4期刊登有广宁县坑口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幕剪影”彩色照片和《为了永久的纪念》报导一文,我也寄了一份给北京马侠同志,他收阅后,回信说: “《广东党史》中数篇文章,我都读了,十分感人,尤以若干回忆录及拨乱反正的文章最为可读。我觉得《广东党史》办得不错。今后该刊如有重要文章,你读后请再寄我一读为盼。”(本刊编辑部摘)钱青转马侠教授来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