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蕴涵的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主要应领会和做到:以战略思维运筹国家安全大计,以辩证思维实现国家安全工作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以系统思维凝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以创新思维探索破解国家安全难题、困境的新思路,以法治思维为国家安全事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以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国家安全风险挑战,以历史思维为国家安全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2.
霍建国 《新视野》2012,(2):29-32
2008年的金融危机既是国家能力弱化的结果,又对国家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危机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所奉行消极国家观的局限性,即在实践层面削弱了国家能力,导致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缺失、社会治理能力有限、公共服务能力的弱化与国家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各国积极发挥国家的作用,凸显了国家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能力建设成为民族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民族国家迫切需要以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平衡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以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促进国家与社会均衡发展,以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国家与公民的和谐,以加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规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发挥好党领导国家治理的优势。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中国之治”成功经验。党的领导体现国家治理的显著优势集中体现在方向引领性、制度规范性、体制系统性、能力现代化性、领域覆盖性、资源整合性等方面。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的接续奋斗中,坚定不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崭新的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一、行贿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一)作案手段隐蔽、形式多样。行贿人为了掩人耳目,往往想出既可不失体面的送出去又不易被人察觉的办法和手段,行贿人一般利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或乘受贿者家中成员婚丧嫁娶之  相似文献   

5.
"治理"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中国学术界对"治理"概念的关注热度,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治理"的讨论热情。文章就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以及如何确定中国国家治理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理论探讨。文章认为,中国推行以"国家治理"为核心的改革,应该体现如下特点:(1)以国家整体绩效为立场,关注国家总体竞争力和国家治理的有效性;(2)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把法治化视为改革的核心内容,更加强调国家的自主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建设;(3)以现代文明价值理念和规则为标准,改造国家治理体系,贯彻公平正义、民主协商原则,实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5,(7)
怎样治理国家是一个历史性课题,党中央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既是接力奋斗的延续,又是时代创新的体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奋斗实践,留下了探索国家治理道路的历史足迹,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应对"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的艰巨任务,规定了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色使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担当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责任提供保证,以聚合社会最大公约数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排除障碍,以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夯实基础,以"三个自信"把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定力。  相似文献   

7.
目前,需要以改革发展为契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深入开展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让我国社会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的功能、流程进行梳理,借助决策、执行、监督等系统的支持,对输入、输出和反馈等环节予以关注,才能确保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要求持续提升的当下,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二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哲学思辨,让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持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的国家安全思想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突破了传统的安全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的国家安全观旨在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经济安全为核心,兼顾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安全利益,运用综合手段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赋予了国家安全观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2024,(1):27-40+165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应对“两个大局”的重大考验。完善国家对内对外职能,以维护安定团结、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日显重大而迫切。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职能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不仅揭示出国家对内对外职能的形成根源和本质表现,而且揭示出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之间、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演变发展趋势。这为我们完善国家各项职能,发挥国家职能总体效应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实现总体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孔侠 《新长征》2021,(4):24-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了解和认清现实基础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完善和创新制度体系为突破、以强化和提升制度执行力为重点,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执政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已形成的和正完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了解和认清现实基础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完善和创新制度体系为突破、以强化和提升制度执行力为重点,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执政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已形成的和正完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5.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的政治宣示,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形成了以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新观点、新认识、新论断。其中,许多内容是对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发展,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政治保障,以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善治为实践导向,以问题导向为行动策略,以技术创新为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16.
《探索》2017,(5)
国家政治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政治主体自身的治理和治理客体对治理主体的监督与约束。大数据既给国家政治治理带来发展的机遇,又带来相应的挑战。限权治理、因果相关性并重治理、分权治理、智能化治理、权力清单治理等是大数据给国家政治治理带来的关键机遇。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双重身份兼具、破坏法治空间、锁死政治制度良善发展、政治主体伦理失范、政治治理内在逻辑脱轨、政治治理呈现复杂性等是大数据给国家政治治理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会使国家政治治理偏离正确的轨道而陷入困境。国家政治治理应充分利用好大数据,以提升国家政治治理的能力、品质和水平。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应以法治为底线、以制度为根本、以程序为经、以责任为纬,坚持法治、制度、程序、责任相统一的原则,以保障政治尊严为目的。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价值取向是一定时期内治理主体基于国家的历史传承、制度背景、社情民意等因素在各种价值目标中所做出的关键选择。作为治理主体所寻求和创造的核心公共价值,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决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经历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变迁,其根源在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意味着人民需求发生了转换,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必须回应人民需求的变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变迁,体现了对“人民至上”精神血脉的传承赓续和对“人的发展”终极关怀的跃迁升级,实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并走出了一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推动、渐进式演进、多元化发展的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18.
黄杰 《唯实》2012,(12):83-87
家庭、民族和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三个稳定的群居形式。而民族国家是近代欧洲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其他地区通过民族独立运动、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它构成了当今世界体系的基础。共同的认同感、国家主权和公民权利,是民族国家最重要的特征。国家政权建设是现代化过程中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制度与文化整合措施、活动及过程,其基本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合理化的、能对社会与全体民众进行有效动员与监控的政府或政权体系。具体为三个过程,即国家主权的建立过程、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过程以及国家公民权利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19.
庾虎 《理论研究》2016,(4):71-74
在全球社会背景中,中国政治制度建设面临内部、外部两方面的问题。在国家内部方面,存在着选举民主中权力失衡、协商民主非平衡性、制度的不完全性、制度执行主体的自利性和创新方式局限性等问题。在国家外部方面,存在着国内制度建设外部化、全球政治潜在危机、生活政治存在文化冲突等问题。问题解决须通过制度创新协调国家与社会、市场的关系,通过制度的巩固实现国家形态的稳定,有条件地学习借鉴西方制度,并有选择地参与全球问题解决,坚持阶级立场,以国家政治、国家利益为基础,以社会和个人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选择何种国家治理艺术以统筹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既是涉及国家理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关乎国家战略的实践难题.基于对马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相关论述的理论解读,区分两种国家治理艺术——"以力强国"和"以人强国",揭示统合人的发展和国的强大才是国家治理艺术的真谛所在,将为国家治理艺术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