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康熙朝曾任平凉提督的王辅臣,以军功起家于明末清初风云动荡之际,后来又参与吴三桂发起三藩之乱,反清又降清,降清复反清,反后又再降.时人以其特征,称呼为“活吕布”.不过,王辅臣最初得吕布之名,并非因为反复多变,而是冲杀于千军万马中所向披靡,其勇不减温侯吕布.  相似文献   

2.
平南王尚可喜祖籍山西洪洞,明万历四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被朝廷封为"三藩".  相似文献   

3.
贾明辉 《学理论》2009,(7):116-117
1959年3月,西藏上层一小撮反动统治者悍然发动西藏全面叛乱,打乱了中央原定在西藏民主改革方面“六年不改”的方针、政策。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央迫不已得将西藏民主改革提前,与平息叛乱同时进行。西藏民主改革的提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与实践.是符合人民意愿的大势所趋。而迫使民主改革提前的直接原因也正是1959年的西藏叛乱。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4)
晁错人缘儿不好,《汉书》评价晁错:"峭(严厉)""直(正直)""刻(苛刻)""深(心狠)"。当然,晁错提出"削藩策"是正确的,但不幸的是,当七国叛乱后,晁错在成大事的机遇面前,把"至危"留给景帝,把"至安"留给自己,说明他并不具有驾驭这种机会的素质,遗憾地丢掉了性命。苏轼的《晁错论》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也因为晁错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这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而当我们查阅大量史籍资料后,发现晁错的死因不仅仅如此,本文从晁错的人生际遇探究了我们现代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林海 《民主》2014,(12):52-54
<正>中国人自古十分注重承诺,"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斤"等,都是中国人对诚信鲜明的态度。《庄子·盗跖篇》有这样一段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则故事后来演变成成语"尾生之信"和"抱柱之信",用来形容坚守承诺,忠诚不渝。《史记》中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的说法;嵇康《琴赋》写道:"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  相似文献   

6.
廉不敢取     
正"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明清)顾炎武《日知录·廉耻》【释义】礼义是治理的大法;廉耻是立身的大节。不廉洁便什么都敢拿,不知耻便什么都敢做。人要到了这种地步,灾祸、混乱、失败、灭亡便都会降临到他的身上了。  相似文献   

7.
最乱乱不过"扁之乱"虽说"扁之乱"这样的结语显得过于直白、有些刺眼,可它毕竟有"一箩筐"的事实作为依据:"首长特别费案"立案标准的南辕北辙、侦调起诉的"对人不对事"不够乱吗?为"入联公投"四处点火、外面找打回家  相似文献   

8.
朗杰 《瞭望》1985,(20)
一九五九年三月,西 藏少数上层反动分子违背人民的意愿,发动了阻挠西藏历史前进的武装叛乱。叛乱失败,他们又煽动和裹胁了几万名不明真相的藏族僧俗同胞逃亡国外。从此,这些受蒙骗的同胞在异国他乡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漫长的岁月丝毫割不断同  相似文献   

9.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传位于朱允炆,是为惠帝。次年改元为建文元年,故称建文帝。当时诸王势力较强,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建文帝采纳了大臣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削藩建议。削藩初时进行得比较  相似文献   

10.
承史 《各界》2008,(5):72-74
一   邹鲁风(1909~1959),原名素寒,从事革命工作后曾化名陈蜕,辽宁辽阳人.   1926年,邹鲁风考入了武昌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在誓师继续北伐之后,跟随蒋介石的叛变,武汉国民革命军夏斗寅也于宜昌发动叛乱,作为入伍生,邹参加了平叛的西征.……  相似文献   

11.
平定拜叛乱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场重大的军事行动,对晚明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这场战争以明朝的胜利告终,但是也暴露出明朝的边政弊端。这场叛乱发生的原因与明代的传统统治方式、明代后期消极防御蒙古的政策以及拜个人实力的强大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三方面出发,分析拜叛乱的原因及明代政策的失当对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最近到过湖南株洲的人们发现,这一地处湘江之滨的城市,市容市貌变美了,变亮了,市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城市各项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了解内情的人透露,株洲的变化得益于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跨世纪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来自市民的要求和响应前几年,株洲市乱扔果皮纸屑、乱贴乱画、违章占道、乱停车辆、粗话脏话等各种不文明行为时有出现,与颇具现代气息的城市建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1997年底,一位名叫“吴希灵”的群众给一位市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列举了一系列社会不文明现象,提出了几十条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7,(3)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注释】(1)文:文献、古籍等。(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宴践方面内容。(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评析】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4.
在二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在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欢庆和反思声中,从东瀛三岛也传来点嗡嗡叫的不协音:日本军阀发动的那场战争是对亚洲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使人怀疑这几位先生是没受过扫盲教育还是心理反常.在日文的汉字中,也是把侵入他人国土、奸淫烧杀、掳他人作奴隶等行为叫作“残无人道”,发动这种战争叫做“侵略行为”的.这几位先生应当是参加过那场战争的,也该记得在中国进行的那场“狩兔之战”,也就是遵照东条英机内阁决议,在农村全副武装的侵华日军抓掳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或以招工名言骗押中国人民,强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信中讲的三个"新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和根本之点的简练概括,而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则是围绕着这三个新内容而展开的具体化、准确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6.
宋海丽 《学理论》2013,(11):204-205
传统蒙学致力于与日用伦常息息相关的切近之事,其中必然囊括生活日用的说话之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语便为传统蒙学的说话之道定下了"谨而信"的基本论调。"谨"指言语慎重,不多言";信"指言语诚实可信,不妄言。传统蒙学对蒙童"谨而信"说话之道的要求是对儒家"非礼勿言"礼教规范的践行,以期蒙童日渐近仁,得以锻造成为圣贤的坯璞。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说不完的话题。今试举一例。 刘备入川受挫,派关平持信赴荆州请孔明助战。于是镇守荆州的重任落在关羽身上。这一用人错误导致‘联吴抗魏’战略方针夭折,荆襄尽失,关羽父子遇害身亡。 关羽败亡的原因姑且不论。仅从当时情势看,守荆襄的合适人选,根本不是关羽,而  相似文献   

18.
达赖在1959年发动叛乱失败后,带领8万跟随他的藏民仓惶出逃到印度,被印度政府安置在北部喜马偕尔邦的山区小镇达兰萨拉。经过40多年的繁衍,加上陆续出逃的少数藏民,目前流亡的藏人共约13万人,其中在印度有10万人,其余的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不丹、欧洲和美洲等地。  相似文献   

19.
战略思维     
正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释义】不能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不能够筹划好一时的事;不从全局来谋划事情,便没有谋取(治理)一个地区的才智。【作者简介】陈澹然(1859年—1930年),安徽省安庆(今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仪山乡)人,为光绪十九年(1893年)恩科举人。  相似文献   

20.
项羽在进入咸阳灭亡秦朝之后为何不建都关中?而是将彭城(今徐州)作为都城,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也是对历史影响比较大的问题。在项羽抗击秦军的过程中,项羽采取了较为野蛮的屠杀政策,对秦人进行残酷的报复,最终使得项羽无法得到关中秦人的信任与拥护。如果当时项羽定都关中,就会产生一个战略上的巨大矛盾:一方面是项羽的军队马上要出关争夺天下,需要一个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粮草的基地;另一方面却是关中初定,秦人不服,需要重兵镇守,然后再慢慢使秦人向项羽效忠,非数年经营不能见效。与项羽在关中不得民心,无法建立基业相比,项羽在东、南部地区有着较好的基础,这是他在彭城定都的客观原因,体现了"怀楚"的合理性。然而,如果项羽定都关中,可以起到三个战略作用,一是可以阻止刘邦进入关中和中原战场;二是远离诸侯纷争,拥有较为稳固的后方;三是能够赢得稳定的时间,使各国人才各为其主,使敌对力量分散,这样山东乱起,偏师结诸侯之力,尽可定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