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红旗 《各界》2022,(1):2-3
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外放池州时,欧阳修向宋仁宗力荐包拯,说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堪为大用,下放池州有点浪费,不如让他先代理一下开封市长.包拯坐镇开封府后也很是拼命,连破了几桩大案奇案,一时间"开封出了个包青天"名扬四海.  相似文献   

2.
包公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人物。特别是他的廉洁奉公、不畏权势、执法如山、刚直不阿的形象和精神已传为美谈。但是,有关他在用人方面的一些思想,人们知道得并不很多。包拯留在世上的专门著作虽然较少,见到的也只是一些奏议。但是从这些奏议中,也不难看出,包拯在用人问题上  相似文献   

3.
包拯的民本主义、廉洁自律、严格执法等廉政思想对当代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时代背景下,承担着反腐倡廉重任的纪检监察干部,要继承和实践包拯的廉政思想与法律精神,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政治与法律素质,做到忠诚爱民,为民履职;廉洁自律,干净干事;恪尽职守,勇于担当。  相似文献   

4.
包青天的B面     
精明和糊涂 正史中,包拯断的案子只有两个:出任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时处理的“割牛舌案”和担任知谏院时复查的“冒任皇子案”.在第一个案件中,包拯处事明敏,颇有见识,他将计就计,不但抓获了真凶,还保全了被害耕牛的农户的利益,可谓一箭双雕.在第二个案件中,他处事认真,不偏不倚,在百官都含含糊糊地处理嫌犯,打算顾全宋仁宗的颜面时,只有包拯一查到底,将真相公之于众,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其“青天”形象不言而喻.但野史中却流传下来不少包拯断案的糗事.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卢卡奇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未发表前,卢卡奇就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他的物化理论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工人阶级真实境遇的揭示,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日益被割裂的深层反思,其目的在于形成工人阶级统一的"阶级意识"。本文试图对其理论做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明代著名文人杨慎,嘉靖初因"议大礼"被贬谪到云南永昌.三十余年的戍边生涯使他对西南地区的民风民俗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杨慎描写西南地区民间生活的诗作中,真实地再现了明代西南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为后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程世清,1918年生,河南新县人,建国后曾任军委装甲兵司令部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第26军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兼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江西省委书记、江西革委会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是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见证人:邓小平、陈云等被"流放"江西时,他正任江西省革委会主任,与邓、陈有过来往;1970年庐山会议期间,他曾斡旋于毛泽东与林彪之间;九·一三事件之前,他曾向毛泽东报告"林彪可能要逃跑".他因"上了贼船"受到审查和逮捕,而后又被免于起诉,在孤独和落寞中度过了晚年.  相似文献   

8.
何立波 《侨园》2007,(5):46-48
在韩国历史上,金九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他从1894年起参加反日活动,为实现祖国的独立奋斗一生。1949年6月6日,金九被亲日分子杀害,死后被尊为"韩国国父"。金九曾在中国生活和工作26年,他的母亲、妻子、儿子都长眠在  相似文献   

9.
张蔚秋 《团结》2012,(5):64-66
儒雅、朴实、平易近人,是民革长沙市委主委朱建军给人的第一印象。熟悉他的人都认为,"硕果累累压枝,谦虚质朴依然"这句话,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出生于1962年的朱建军走出了一条让大多数同龄人羡慕的人生轨迹,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在政治社会活动中也有所作为。他,是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测绘学科的  相似文献   

10.
"关节不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句话出自《宋史·包拯传》,是当时人称赞包拯的话。关于包公的故事,见之于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直到今天,还有搬演、流传。今年春节期间,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和《三侠五义》吸引了许多观众,可见,清廉正直、刚正明察的包...  相似文献   

11.
杜晶 《侨园》2013,(7):35-35
<正>他在念高中时是班级里的"万人烦",老师上课他顶嘴,同学们上自习他捣蛋,他曾无数次被"找家长",无数次被叫去教导处……他就是被惯坏了的"纨绔子弟",这是当时大多数同学对康于科霏的印象。可如今,他却判若两人,不再是当初那个调皮不懂事的"死康于"了,独自一个人在韩国留学的他,不禁让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2011年10月4日,康于科霏独自一人经中介去了他向往已久的韩国。他在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是很通的情况下租了一间房安定下来。不久,康于就加入了隶属于韩国高  相似文献   

12.
张昌华 《各界》2008,(10):16-17
品评民国名流,一言难尽者当数吴稚晖.他是孙中山的朋友,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却为无政府主义张目.他雄辩滔滔,又信口雌黄,发表过令人作呕的奇谈怪论.他一生骂人无数,也被人骂作"老狗"、"洋奴";胡适称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思想家之一,他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学术名人"称号的中国人.最耐人寻味的是,他的无政府主义者同志称他是"一个坏透了的好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3)
约翰·鲍威尔(John W.Powell)1919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抗战胜利后,子承父业,鲍威尔接管了父亲在上海创办的英文周报《密勒氏评论报》(Millard’s Review)。他立场公正、报道翔实、言论精辟,真实地还原了许多战争真相,发表了许多抨击美国政府的文章,然而该刊物在美国、英国和日本都被禁止发行。1953年因持续亏损,《密勒氏评论报》停刊,鲍威尔夫妇返回美国,不料被控"叛国罪",诉讼长达八年之久,最终以检方撤诉告终。鲍威尔是第一个揭开日美之间关于细菌武器的交易真相,以及美国帮助日本掩盖罪恶行径的人,他的一生都坚持着自己的观点,2008年12月15日,在旧金山去世。  相似文献   

14.
北宋非常重视台谏制度(中央监察制度,设御史台和谏院),尤其是宋仁宗一朝,官员因谠言直声而名震天下者不在少数,像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人,最初都是成名于御史、谏官任上.当时,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谏官,不但敢说,而且敢做,多次与皇帝叫板,连宋仁宗都怕他三分.同时,他不仅在性格上耿直,在事业上亦极其勤奋,诗歌艺术闻名当时,书法成就享誉古今,有才情、有识见、有追求、有担当.尤其是在福州、泉州等地主政期间,他发展教育,建设水利,打击豪强,破除陋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想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他,就是被老百姓赞颂为“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长清风”的千古名臣蔡襄.  相似文献   

15.
正2008年6月26日,一份在联合国日内瓦图书馆沉睡近八十载名为《Truth》的史料被发现后,一段东北知识界精英组成"爱国小组",在"九一八"事变后冒死收集日本侵华罪证并上书"国联"的故事浮现在世人面前,它讲述了东北爱国知识份子巩天民、刘仲明等九人(史上称为"九君子)在"九一八"事变后冒死搜集、整理、翻译、编写并上交国联的历史文件。《Truth》史料客观、真实地揭露了"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华真相,是不同于拿起武器抗日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另一种抗日救亡方式,《Truth》史料的发现向我们展现了国难面前东北知识分子的不屈不挠、据理力争的傲骨和风采。他  相似文献   

16.
吴宏 《民主》2014,(7):35-37
<正>2014年5月16日,对民进会员郑伟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他获得了"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称号,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郑伟是民进天津市文化与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和平文化宫副主任是他的行政职务,而他被人们更多知晓和念叨在嘴边的,是"心目影院"的院长和圆梦艺术学校校长。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26)
卡夫卡的作品看似夸张、怪异,实则真实可信,这一切都源于他独特的艺术真实观。卡夫卡的文化出身和写作方式决定了他的美学观,反对复制和再现现实生活,他独辟蹊径,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变形、动物题材和细节真实是卡夫卡表现艺术真实的主要途径,而隐藏在荒诞、怪异、夸张的表象之下的才是最大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他安全行车近百万公里。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多次深入灾区、无人区。他曾获得过多项荣誉,曾被授予和评为"湖北省地震系统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十佳岗位能手"、"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省直机关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此外,他曾先后三次被省地震局评为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先后两次被省地震局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他就是湖北省地震局车队副队长郭兵。  相似文献   

19.
陈漱渝 《民主》2013,(5):45-49
"本事"的含义是"真实的事迹"。传说《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担心他的弟子各按己意撰写历史,故谆谆告诫他们:"论本事而作传"(《汉书·艺文志》)。文学作品离不开虚构,这已成为常识;但作品往往有其生活依据或人物原型,这同样成了常识。古代不少诗词原有"本事",被统称为"本事诗"。比如,宋代李清照的词作以"婉约"风格呈现于世人,固然跟作者的女性身份有关,但很多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1,(12)
"他者"和"自我"是相对立的。在公共管理中,公共管理者只有在具有本我意识和本我行动能力的前提下,公共管理中的"他者"才有存在的意义。由于现阶段公共管理法制化和民主化不健全,与公民之间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不能准确了解公民的利益所在和真实的需求,在政策人类学的视角下,从目前所处的困境入手,公共管理者要到"他者"中寻求解决方案,要准确捕捉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人民群众内在要求,通过"他者"绕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将他者性理论融入公共管理中是符合中国特色的,他者性即为群众性,政策人类学他者性视角下的公共管理的过程即为群众路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