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洲经济何时得以恢复,是许多学者近来一直讨论的话题。人们起初预测的暴跌暴涨的“V”型经济波动并没有出现,代之而来的是长期萧条的“L”型发展态势,这种状况之所以出现,除了各国的自身原因外,与日元的汇率波动不无关系。去年七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各国货币纷纷贬值,日元也出现大幅波动。7月11日1美元兑112.75日元,到年底突破130元大关,1998年年初有所反弹,但进入4月份又一路狂跌,曾一度跌到6月15日的1:146,创造了八年以来的新低,按1998年7月3日1:140.8计算,比1997年已贬值约…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70年代中期固定汇率制度崩溃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就一直没有平静过,各类金融事件迭起。1997年以来的亚洲金融风暴更是横扫全球,引起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香港、日本及韩国等地的货币不同幅度贬值,东南亚国家辛苦创下的财富基础毁于一旦,韩国经济陷...  相似文献   

3.
2001年日元汇率变动与影响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以来,日本经济形势持续恶化,日元兑美元汇率出现大幅波动,从年初的114:1持续下跌至年末的130:1左右,贬值幅度高达17.5%。日元作为世界上三极货币(美元、欧元、日元)之一,其汇率走势对亚洲(包括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日元贬值的主要原因 (一)日本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是日元贬值的根本原因 自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经济便一直不景气,多届政府对此都无能为力。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经济曾出现了短暂而微弱的复苏迹象,随即又再度滑坡,2000年三、四季度增长为-0.6%和-1.4%,2001年经济仍持续下滑,全年经济增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7月爆发后,印尼受到的打击仅次于泰国,其深层次原因是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经济效益不高,私人公司借贷过多等。到1997年10月底,印尼盾已贬值50%。到1998年1月,贬值幅度仍在加大,成为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货币贬值幅度最大的国...  相似文献   

5.
近期 ,在日元贬值论调的支持下 ,日元贬值成为日元的主要走势。日元贬值不具有合理性 ,且日元贬值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日本经济。在当前全球经济仍未摆脱困境 ,各国经济依然十分脆弱的情况下 ,日元若持续大幅贬值可能再次引发亚洲金融危机 ,日本最终将难以从日元贬值中受益。亚洲在集体向日本施压的同时 ,应该联合美国、欧盟向日本施压 ,并敦促日本政府进行彻底的国内改革。中国则应建立灵活的汇率制度 ,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6.
自去年七月以来,一场金融风暴在泰国爆发,迅速波及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并进一步冲击到香港、新加坡、韩国和日本,各国货币大幅贬值,股市大幅下挫。泰铢,印尼盾,菲律宾比索,韩元等货币汇价跌去了一半有余,至今尚未能企稳,引发了东南的一次经济大...  相似文献   

7.
由于东南亚经济高度一体化,新加坡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它的货币已贬值15%,它的股票市场损失了35%。然而,这个东南亚的小小岛国,在危机中表现出强大的承受力,把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1998年的新年献辞中以...  相似文献   

8.
二次大战后截至七十年代初,法国货币当局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竭力实行“廉价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增长,并通过不断贬值法郎的办法来矫正通货膨胀给国际收支带来的不良后果。法国经济在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9.
1997年以来,发端于泰国的东南亚货币危机迅速蔓延为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风暴,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震动。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尤其引人注目是的,与韩国、日本等先后陷入困境形成鲜明的对照,香港在这次金融风暴中,极大地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被国际金融界视为亚洲金...  相似文献   

10.
如何加快东亚货币合作的进程一直是理论界积极研究的课题.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催生了东亚货币合作,建立亚洲货币基金是应对危机的直接反应,"10 3"模式和"清迈协议"是亚洲货币基金思想的具体实践,亚元则是东亚货币合作的最高理想,但目前正在展开的货币合作方案对危机援救的实际效果有限,且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因此,进一步完善清迈货币互换体制、建立区域内汇率稳定机制、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和最终建立东亚共同货币区等分阶段渐进模式是今后东亚货币合作的最好选择.作为地区性大国,中国应该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进程并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读家     
《新民周刊》2015,(1):25-25
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汕价下滑和强势美元;硅谷掀起新的淘金热和美国经济复苏;德国和日本经济疲软;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的货币持续贬值;白宫的民主党危机四伏。这是在预测2015年还是存回顾20世纪90年代未的景象?  相似文献   

12.
小资料     
小资料欧洲货币联盟进程时刻表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会议1992年德国联邦议会通过1993年统一的内部市场1994年欧洲货币研究所成立1995年12月马德里欧洲联盟会议,在此会议上确定将"欧洲"定为这一新货币的名称1997年1月1日按条约可能的、而实际...  相似文献   

13.
亚洲民族与文化的研究基地——高丽大学亚洲问题研究所为了对亚洲地区的民族与文化进行综合研究,1957年6月17日,韩国设立了高丽大学亚洲问题研究所。当时,为了实现其创立目标,高丽大学亚洲问题研究所开展了许多活动,诸如:出版定期刊物;举办学术讨论会;对特...  相似文献   

14.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处在一种“无制度的制度”之中,特别是亚洲各国和地区的货币制度,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中缺乏自律,导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众所周知,这场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场货币危机。正如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日本东京大学河合正玄教授指出的,亚洲各国采用的“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这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加速日元国际化,促进亚洲货币合作被再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且,更加严肃、紧迫地摆在亚洲人民面前。  相似文献   

15.
孙玉琴 《美国研究》2012,(1):113-123,5,6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开始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极大地损害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中美贸易也受到了严重冲击。1929~1932年,尽管中国货币被动贬值,但其对出口的积极效应远远小于美国进口税提高及进口需求下降的效应。1933年以后美国关税壁垒降低,美国货币贬值及白银购买导致中国货币相对升值,但有限的贸易自由化及国民收入的增加,引致进口需求扩大,并由此带动了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货币体系的机制性缺陷也是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机制性缺陷是解读金融危机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机制性缺陷的基础上,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尝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货币权力的历史经验与"第三世界货币区"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已有货币国际化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分析,本文总结了国际货币权力更迭的一般规律,并得出人民币国际化有必要夯实区域基础等基本结论。研究发现,除亚洲之外,非洲、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在贸易投资等方面有紧密的联系,甚至存在对中国的不对称依赖。这些区域均具备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器物基础和一定的制度基础,人民币区域化的视野应当超越亚洲一隅,兼具亚洲特色和世界器局。最后,本文提出并初步论述了指向第三世界货币区的人民币区域化路线图。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加强对汇率的关注程度。受多种原因的影响,日元汇率自2000年至今仍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大体而言,日元汇率的变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至2002年),自2000年日元汇率受国内经济的影响,虽然间或出现局部反弹,但总体呈现贬值趋势;第二阶段(2003年至2004年),随着美元强势货币政策的弱化,日元汇率进入升值阶段;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自2005年以来受世界对美国的货币政策预期及美国经济状况的好转的影响,日元汇率结束升值态势呈现贬值趋势,进入2006年日元汇率仍呈下降趋势。本文将分析三个…  相似文献   

19.
1996年4月17日,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东京签署《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1997年9月,日美签署《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1999年4月27日日本众议院辩论通过新指针相关三法案,5月24日日本参议院也通过了三法案,至此,日美构建的亚洲新的安全体制的法律框架基本敲定。从美方来看,基本实现了《东亚安全战略报告》的战略构想,是美国二战以后在亚洲战略目的的延续,既要利用日本作为称霸亚太的基石,又要牵制日本,从日方来看,是日本创建新的政治体制、国防体制、外交体制、法律体制的重要契机,是日…  相似文献   

20.
苏联末期,在卢布贬值的未来预期下,各加盟共和国展开激烈的银行信贷竞争,同时实行了限制卢布涌入、物资流出的经济封锁。进而,面对俄联邦汹涌而至的卢布潮水,发行主权货币成为小国寡民型共和国防止卢布占领、摆脱自身经济困境的良策。而某个加盟共和国的主权货币行动必然在整个苏联内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统一的卢布流通域遭遇被15个彼此独立的货币流通域瓜分并取代的命运,作为主权国家的苏联也就在货币层面被摧毁。考察苏联末期的货币战是探寻苏联解体过程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揭开苏联解体之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