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10,(2):48-48
配偶和子女非因工作需要在国(境)外定居或者加入外国国籍、取得永久居留权的“裸体官员”,不得担任党政“一把手”和重要部门的班子成员。目前,深圳市出台《关于加强党政正职监督的暂行规定》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两规”),以规范对各级领导干部用权、用钱、用人的监督为重点,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十分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于2001年9月召开了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并且又把今年确定为转变作风年和调查研究年。转变党的作风,需要全党同志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而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只有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才能带领全党同志共同转变党的作风,从而使我们党真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我们特约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张希贤副教授和中共中央党校党建研究生班的学员,就当代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品格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希贤认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当代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位思想品格和行为品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在执政活动中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权力观的基本表现。梁代生认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当代领导干部为人民利益而奉献终身的勤政品格,是党的干部“官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的干部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张大能认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当代领导干部应努力追求的廉政品格,要具备这一品格必须乐于清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孟永华认为.塑造“胸怀坦荡、从谏如流”的领导品格,对于领导干部带头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龚琳认为,领导干部的职业要求领导干部具有“严于律己、严于律家”的自律品格,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家庭观。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干部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包桂英认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从历史使命、时代要求、自身修养和现实需要出发,继续保持和弘扬“励精图志、艰苦奋斗”的创业品格。刘兆第认为,党的领导干部施政处事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一切不良现象作斗争.要具有“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处事品格。黄海波认为.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群众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领导干部要勤奋学习,积极探索,具有“不断追求、勇于创新”的进取品格。  相似文献   

3.
胡主席指出:“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加强学习既是提高本领的迫切需要,也是一种政治责任,必须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胡主席这一重要论述,为各级领导干部争做学习型领导干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4月20日,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县委书记王邦兴、县长吴建华因对该县仁爱乡在退耕还林中存在政策不落实等问题负有重要领导责任,引咎辞职。这是近年来鲜见的领导干部因安全事故领域以外之“咎”而“辞职”的。如果说,马富才、刚占标、张文的辞职掀起了湖面的惊涛骇浪,那么,王邦兴和吴建华的辞职则搅动了湖底的更深层。  相似文献   

5.
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和政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它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客观体现。因此,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对领导干部素质、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和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的标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提出了“凭党性干工作,看政绩用干部”的口号。  相似文献   

6.
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向全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党的执政能力。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将有力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政绩"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学德 《学习论坛》2003,(11):20-22
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客观体现。因此,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对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工作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和对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依据。如何科学地界定、认知、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领导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应当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应当是领导干部“政绩”的最好检验者和最高裁决者;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执政为民的“政绩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珍惜民力的“政绩观”,科学的“集体政绩观”和自觉奉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8.
大力加强党赠领导干部对新疆“三史”的学习,深入研究、宣传新疆“三史”是深化爱国爱疆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本文从党员领导干部研究、宣传新疆“三史”的重大意义,存在的问题,如何正确宣传新疆“三史”的途径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对各级领导干部新疆“三史”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让现任官员与因贪污受贿入狱的服刑人员面对面交流,浙江践行的这个反腐教育新招引发社会热议。 以监狱为“镜” 去年12月15日,杭州市包括党政“一把手”在内的54位主要领导干部到与南郊监狱仅一墙之隔的浙江省法纪教育基地,听服刑人员“现身说法”,通过监控系统查看大墙内失去自由的生活,了解近年来浙江多起典型腐败案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们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以群众公认为基础,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考核、奖惩、任用的新途径,在疏通领导干部“下”的渠道方面,建立起了以“末位淘汰”为主要特点的优胜劣汰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当代党员》2006,(5):73-73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践行“八荣八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好头。本期“特别报道”栏目刊登了市委书记汪洋谈荣辱观教育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文章,“当代论坛”栏目刊登了评论文章《知荣明耻正“官德”》,希望各级党组织认真组织党员群众学习、讨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2.
王波 《党课》2010,(16):80-82
实践证明,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政理念。总结近些年干部出问题的原因不难发现,心事外移、心中无法、心地自私、心里没有群众是重要因素。笔者以为,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应保持八种“心”。  相似文献   

13.
心理素质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素质。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个人进步,而且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各项工作能否高效顺利的开展。近年来,海南州委组织部充分发挥维护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提高领导干部心理素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关心领导干部的身体健康,及时疏导和解决干部心理问题。有效地保证了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时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定期体检。发现病情及时治疗。由此,笔者想到领导干部的另类”体检”问题.对领导干部要经常进行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的“体检”.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病症”.及时诊治.使其经常处于“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5.
曾昭武 《世纪桥》2011,(1):12-13
领导者的人格不仅会影响到其个人的命运,甚至对国家前途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途径有很多。本文通过对“八荣八耻”与良好人格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指出践行“八荣八耻”是完善领导干部人格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少葵 《党课》2012,(18):69-69
领导干部是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生力军、主心骨。领导班子集体中的“班长”,更是“火车头”“领头雁”。领导干部为官一任,一定要甘为“梯、犁、秤、伞”,做到影响一片、奉献一切、造福一方。  相似文献   

17.
郭庆晨 《奋斗》2005,(12):54-54
习近平在谈到做群众工作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领导干部的“失语”状态——“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同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得到群众信任,不能光靠权力,更要靠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开展的各级领导干部“结穷亲”活动,是具有重庆特色,又值得普遍推广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优良党风的新创造,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获得很大的社会效益。本文在访谈调查“结穷亲”活动的基础上。对“结穷亲”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对探索建立健全“结穷亲”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之成为更有影响的党建“品牌”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波 《先锋队》2011,(10):53-53
现在,领导干部的业余爱好多了起来,有的喜欢侍弄花草,有的喜欢玩赏奇石,有的喜欢舞文弄墨,有的喜欢打牌下棋,等等。工作之余,情有所系,心有所依,对怡养性情、身心健康确有好处。但是,领导干部肩上有重要责任,手上有一定权力,其爱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能被人利用。对个人爱好做到好而不示、秘而不宣、藏而不露,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追求和境界。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各级领导干部的学历水准和知识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由“人治”向“法治”的政治转型,面对日益明显的社会阶层、利益分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面对方兴未艾的公民参与,面对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还缺乏一些比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更为重要的东西,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公民意识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