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迪莱 《法学杂志》2012,(9):155-159
我国的司法救助制度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目前仍存在适用范围狭窄、适用对象主要限于自然人、审批程序及撤销规定不完善、缺乏救济与监督等缺陷。为使该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应当从提高立法层次,增加救助内容与方式,扩大救助的适用对象,增加救助的相关程序,改变救助费用的承担办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2.
论精神病人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刑法规定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存在性质不清、适用对象单一、适用条件模糊、决定主体不明以及适用程序缺失等问题,致使这一制度的现实运行缺乏程序保障。构建科学、完备的强制医疗诉讼程序,既符合正当程序和人权保障的要求,也有利于发挥医疗救助和社会防卫之功能。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对强制医疗的适用对象、条件、程序的启动、法庭审理以及裁判和救济等基本程序作出规定,以实现强制医疗制度的司法化和诉讼化。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制度中的行政给付程序法治化可以保障行政给付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规范裁量权行使、提升行政给付效率,特别是有助于建立行政主体与给付相对人合作型行政。在行政给付程序设计上,究竟是以申请人为本位还是以行政机关为本位,或者以利益平衡为追求指向,既能兼顾尊严和公平,又能实现效能,行政机关给付目的的取舍相当重要。我国社会救助立法中的行政给付程序制度诸多不足,必须在《社会救助法(草案)》制定中予以完善增加受助对象的权利条款;倡导亲民行政程序;扩大听证程序在社会救助中的适用;规范社会救助的调查程序。  相似文献   

4.
通过立法建立司法执行救助制度彰显了一国的人权保护。特殊历史时期,建立司法执行救助制度有助于降低涉法涉诉上访量、维护社会安定、防止恶逆变、完成司法职能的回归、树立政府良好的国内国际形象。该制度已具备政治、经济、社会、法理和制度依据。建议以单行法形式确立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配合的司法执行救助资金筹集方式;明确适用案件、对象和条件;规范决定和执行的机构与程序;明确资金返还和监督制度,保障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对于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和增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各地已经开始尝试对被害人进行国家救助,建立统一规范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工作提上日程.从理论层面探讨,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之构建,主要包括救助原则、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范围、救助机构和程序、救助立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2009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对因受犯罪侵害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受害群众,实行国家救助。对此,本文从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对建立刑事被害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出阐释,并从救助对象和范围、方式和标准、裁定机构及程序设定等方面对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7.
张玲 《人民司法》2016,(4):102-106
《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首次提出推动司法救助制度立法,本文以此为契机,回顾我国司法救助制度从无到有的渐进式发展历程,检视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法规不统一、对象标准不明确、资金短缺、受助群体有限、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以该制度的保障功能和价值定位为立足点,从应然角度出发,分析司法救助制度的资金来源、救助范围、审批及发放、监督等实然化路径,从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提出立法建议,切实发挥司法救助制度应有的司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依据我国法律,刑事被害人因犯罪行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主要是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由被告人及其他赔偿义务人依法赔偿。但是,我国仍然亟需在立法上建立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制度,对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金额、救助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借鉴了国外立法及总结我国各地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制度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通过各地的试点探索而得以逐步兴起。通过对国内社会观护制度的立法沿革和50余地社会观护的实践情况的梳理和对比发现,2020年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初步确立的社会观护制度存在适用对象狭窄、专业性实施主体缺位、前置程序缺失、实施程序正当化不足、观护措施层次性不足、社会参与角色和路径尚待明确等问题。对此,构建社会观护适用程序应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个别处遇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分级衔接原则,同时应从社会观护的适用对象、决定主体、实施主体、强制报告机制、社会调查制度、听证程序、转处分流程序、分级措施、恢复性司法、变更与终结等方面加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李妍 《法庭内外》2013,(2):43-43
2013年1月4日,河南兰考县城关镇一居民楼发生火灾,事故造成4名孩童当场死亡,另有3名在送医院途中死亡。事故发生后,舆沦一片哗然之余,各种奇谈怪论也随之而来,甚至有人认为,袁厉害收养弃儿是为了骗取低保。令人欣慰的是,主流舆论讨论的不是袁厉害的收养目的,也不是袁厉害是否应当担责,而是社会救助制度的缺失与完善。笔者认为,这才是健康、成熟的社会民众心理的应有之义,而救助制度的完善,亦不应仅限于讨论层面,而应当以此为契机,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首先,要建立救助制度,完善救助立法。社会救助法律不仅应宣示权利,而且还应同时配置救济的各种程序,因为,获得权利救齐既是尊重和实现受助对象的生存权,也是受助对象的一项基本权利。其次,要明确救助范围,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宪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化,还应当进行专门立法,对救助机构、救助程序、救助标准、不作为的惩戒措施作出详细规定,以免再次出现事故发生后,各部门相互推诿,幸灾乐祸,关门打牌的情形。  相似文献   

11.
刑事和解配套制度的实证分析与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刑事和解相关的配套制度之缺失与不健全,已经严重影响到刑事和解的适用及其功能的发挥。实证研究表明在刑事诉讼程序内,与办案机关和办案人员具有密切联系,而且影响刑事和解法律功能的,最主要的是程序分流机制和案件考核机制。在刑事诉讼程序外部,对刑事和解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参与能力、处分主义等密切相关的配套制度有贫困救助机制、心理矫治机制、法律援助机制、社区警务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论公民的社会保障权与突发事件中的国家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上所确认的社会保障权,要求国家在公民因突发事件的打击而陷入困顿时承担主要救助义务,以维持其相当水准的生活。我国目前以自然灾害赈济为中心的应急救助体系存在规范残缺、范围狭小、主体缺位、标准偏低等明显不足,亟待完善。而构建国家应急救助制度的重点,在救助依据的确立、救助主体的确定、救助对象的界定、救助程序的设计、救助标准的衡量和救助资金的筹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种朝晖 《法制与社会》2011,(10):211-21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的社会救助制度,我国应当在总结现行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在扩大保障范围、合理确定保障对象、完善审批程序等多个方面作出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回避制度作为诉讼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得到全面的执行,关系到诉讼程序的公正与否。然而,现今我国的法官回避制度在适用对象、方式、条件及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难以保证诉讼程序的公正。因此,尽快完善我国法官回避制度,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了。现行...  相似文献   

15.
古今刑讯本无可比性而言,但因多年来的种种误导,人们总是将现实中的刑讯现象与古代刑讯制度相联系,为正本清源,就二者的性质、目的,适用的条件、对象、程序、法律责任等予以比较。  相似文献   

16.
在2007年全国人大将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法列入预备立法项目后,学界对如何建立国家救助制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从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救助制度出发,阐述了建立国家救助基金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主要从历史发展和实践经验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重点阐述了建立国家救助基金的依据,基金的来源和管理方式,救助对象,以及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申请基金救助的程序。  相似文献   

17.
美国自1976年恢复死刑以来,直至2005年年底,全国实际执行死刑的人数才达到1000人,死刑人数从0到1000,美国整整用了29年的时间,其死刑人数之所以比较少,主要得益于其在死刑适用对象、适用程序、救济程序、执行制度等方面比较完善的慎用、少用、限制死刑的法律制度以及比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美国的死刑制度,对于精密构建我国的死刑制度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这一制度的适用对象和程序也在不断完善。然而,由于该制度涉及到行刑方式.变更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该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逐渐显现,需要从程序、监管职责、监管措施等方面对暂予监外执行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张绍忠 《法治研究》2010,(10):88-94
我国台湾地区民事执行权监督机制在架构上与大陆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制度种类、程序启动、适用程序、审查对象等方面,其缘由是制度设计之理念不同。台湾地区注重执行法官对执达员的横向监督,并设计严密的程序控制执行权在各个环节的运行,同时其监督制度直接体现对当事人基本人权的尊重和保障。这些制度和理念对我们完善执行权监督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救助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应考虑社会救助立法城乡一体化、完善社会救助责任的主体建设、完善社会救助对象和标准的确定、整合社会救助的管理体系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