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正确理解列宁“少谈政治”的思想陕西省委党校研究生部郭榛树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和俄共(布)中央提出了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利用喘息之机把党的首要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受到了人民的大力拥护和支持。可是当时俄共党内有些人却醉心于"革命空谈",大唱"政治高调"...  相似文献   

2.
1925年,美国共产党员伊斯特曼在(列宁死后)一书中,曾用整章篇幅专门叙述了列宁的“遗嘱”问题。书中提到,在1926年至1927年间,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反对派都竭力求助于列宁的权威,用“遗嘱’来攻击对方。周年代初,肃反运动开始了,它又被宣布为伪造品,当作反革命谣言追查,有人甚至因此遭到逮捕和判刑。列宁到底有没有留下“遗嘱”呢?列宁的“遗嘱”即为列宁于1922年12月23-24日患重病期间的口授文件。此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党内最高领导层的团结问题。在文件中,列宁对斯大林。托洛茨基、李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和皮达可夫6…  相似文献   

3.
伟大导师列宁在一生的革命活动中写下了浩如烟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通常被人们称为列宁“遗嘱”的文献,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广义上讲,人们常常把列宁逝世前夕、病重期间(1922年12月——1923年3月)以口授方式写下的全部书信和文章统称为列宁的“遗嘱”。但从狭义上讲,列宁的“遗嘱”,仅指列宁在1922年12月23——26日、1923年1月4日口授的三封《给代表大会的信》。信中着重论述无产阶级执政党(特别是党的中央机构)的组织建设问题,这些思想在他1922年12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临终"政治遗嘱"中对发展党内民主进行了最后的思考,提出一系列建议和主张,分析这些主张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过去,人们经常引用列宁“政治同经济相比不绝不占首位”的话以证明政治“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理论。现在,有的同志又喜欢引用列宁“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的话来论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政治工作就可以“退居二线”或者可有可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都搬出了马列主义的权威论断作根据。列宁这两个论断是自相矛盾的吗?抑或认为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是一个此长彼消的关系吗?这里有必要作点引证和考察。一九一八年九月,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中指出:要“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同时明确指出了要“少”和要“多”的原因,以及需要少谈什么样的“政治”,多谈什么样的“经济”。为什么要少谈些政治呢?因为“老一套的政治鼓动——政治喧嚷——占的篇幅太多了”,对于  相似文献   

6.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真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刻认识普世民主的实质,切实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突出特点。社会主义不是圣像而是活生生的实践,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在承认错误并纠正错误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重视利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以人民为主体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时所依据的基本思想。在实践中深化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以创新了的理论认识来指导实践,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方法,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随着镇压国内外反革命任务基本完成,及时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把经济建设提上工作日程。与此同时,列宁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革命”理论。列宁这一理论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和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为目标的。列宁把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文化事业、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培养大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带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抵抗住了内外敌人的绞杀,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以及他对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从实践出发,用实践来纠正自己的不正确的思想。它对社会主义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俄国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文化的落后。为改变俄国的落后,列宁指出:"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  相似文献   

11.
列宁是继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资本主义只有中等发展的俄国,领导和组织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开始变为现实。十月革命以后,他又领导苏联人民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和建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在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先例的情况下,在国内外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大胆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和付诸实践的方针政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9)
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不但是列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向人民群众进行多种形式的"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诉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要做好党的建设这个核心工作。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启示我党要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我们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正式提出通过“中间环节”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的设想快一百年了,正确认识和把握过渡的“中间环节”,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将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国家将直接掌握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将被消除。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切实庄塞到十九世纪出现于西欧的合作社以及嚆来发晨包裹的合作工厂之炙的合作生产形式.一八八六年一月.旺格斯在《致奥·倍倍尔》的信中指出:“我的建议要求把合作社推行到现存的生产中去”,并且明确提出:“至于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这一点马克思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6页),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中间环节”是指“合作生产”,即有组织的联合劳动,但还是比较抽象的,只是原则地提出问题,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他与世长辞之前,给我们留下了八篇不朽的著作。这八篇著作通常被认为是列宁的遗嘱。它们是:《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使国家计划委员会具有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在这八篇著作中列宁深刻阐明了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对领导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和基本要求。今天,重温列宁的这些教诲,对于提高我们广大干部的基本素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拴民 《学理论》2009,(8):23-24
列宁晚年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是列宁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特别“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过渡时期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要注意发挥城市的作用,不但要搞好城乡的经济联盟,而且要搞好城乡的文化联盟、文化共建”;“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作用”;“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文化工作,党和政府要经常督促检查,要舍得文化投资”等理论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高琴 《学理论》2012,(31):248-2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党依据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任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建设等思想。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彻底摆脱“左”倾错误的影响,必须摆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长期以来,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在谈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时,一直把列宁关于“政治与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这句话做了绝对化的理解。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在什么时候,政治总是毫无例外地“占首位”。只要一提起“政治”二字,首先在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占首位”的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一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曾经一再强调指出,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搞社会主义,必须采取“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列宁的这一思想,是对苏俄建国后数年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带有根本的指导意义。这是列宁晚年思想的精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苏俄建国初期曾经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从旧社会手中继承下来的遗产,是一个经济濒临破产边缘,技术文化十分落后的烂摊子。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面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外有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直接威胁,内有地主资产阶级的破坏和捣乱,在十分  相似文献   

19.
曹泽华 《求知》2008,(1):46-46
曹泽华在文章中提出:关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一是要明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这种政治参与,第一要符合合法性.第二要符合有序性,第三要符合亲自性。这三条能在确保国家政治稳定、维护执政党执政权威和执政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二是要明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有程度性的。这个程度性要随着实际情况,特别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提高而适度提高。过度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无序的公民政治参与会影响政治稳定,反而会损害人民权利的维护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表达。三是要明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与公民自我管理、自我制约相结合。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参与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公民自我管理的素质环境。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懂得对自己的政治行为负责任。要懂得对自己政治参与程度能有自控的约束能力,要懂得自己的政治参与必须在国家提供的制度、法律做保障下进行。  相似文献   

20.
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改良思想的提出,表明他在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和沉痛的反思之后,终于从传统的纯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回归感性的物质生活,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一次伟大飞跃,达到新的理论升华。联系我国曲折的近代史特别当今改革和建设的实践,重读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改良思想,对于思考和探求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