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古以来,人们便有养羊、食羊的习俗。在云南各个民族风格各异的“羊菜”中,独有云南彝族的“羊菜”古风犹存,给人带来一种久违了的山野清醇,令人食之不厌,留连忘返。其名菜有四:名菜之一:“羊皮划水”。这是云南南涧县彝族极具山野古风的一道“羊菜”。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云南南涧地域的彝族过火把节,要持续7天左右,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彝族男女老少不仅背上了粮食、蔬菜、油盐等调料,前去赴会,而且还牵来了山羊等家畜家禽。在欢歌狂舞之余,彝族山民拾来了柴禾,选择一个有水的山野之地,用木棒钉成四方形。将山羊宰杀之后…  相似文献   

2.
云南石屏县的龙武、哨冲一带,居住着勤劳善良的彝族尼苏支系,通常又称花腰彝。每逢农历正月十五,这里的彝族都要举办隆重的“祭龙节”,在彝族心中,“祭龙节”是比汉族的春节还要热闹隆重的节日。 祭龙是有一番来历的。据传远古的时候,彝族生活的地方妖魔鬼怪多,经常侵扰人们的生活,当时有一个名叫阿 (念“龙”的音)的小伙子,长得十分高大、英俊,他制服了妖魔鬼怪,让人民过上了安定美好的日子,人们说“阿 在,鬼怪就不在”;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阿 被妖魔鬼怪杀害,妖兵妖将分割了阿 的身驱,东丢一块,西丢一块,一个叫普…  相似文献   

3.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公历4月底5月初),居住在云南省大姚县三台乡一带的彝族人民都要欢庆他们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赛装节”。“赛装节”,可以说是彝族妇女们的节日。这一天是她们展露风采和显示聪明才智的日子。男子们也来参加、助兴,其中未婚小伙子则趁机挑选自己的意中人。彝族妇女们特别是那些正值豆蔻  相似文献   

4.
阿噜汉子的米酒,会醉人. 阿噜姑娘的狂欢,更迷人. 早就听说在云南省金平县老集寨乡彝族支系--阿噜人保留着一种传统的民族节日叫"阿卑节",汉语意为"姑娘节".当我第一次走进阿噜山寨,置身"阿卑"狂欢夜,品尝阿噜人醇香的米酒和"阿卑茶"时,便被这里的神秘深深吸引.  相似文献   

5.
冬月一个晴朗的日子,我走进了彝族支系仆拉山寨,只见山峰绵延起伏,山间溪水长流,云雾袅袅,神奇的梯田延伸至山峦中,令人心旷神怡.我还来不及拍摄壮观的云海梯田,就被那山峦中不时飘来的歌声和欢笑声所迷住,那撩动人心的仆拉调,那嚓--嚓的响把声,那磕--撮--磕--撮的脚步声,让人心动,这不就是向往已久的仆拉响把节吗?我忘记了疲劳,加快脚步,翻过山腰就看见掩映在树荫中的那一座座美丽的山寨,村口的一块空地上仆拉人正在欢歌起舞.  相似文献   

6.
徐恒誉  赵芳 《今日民族》2006,(2):I0002-I0002
“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跳脚跳到黄灰冒,跳脚跳到太阳出……”,这是永仁直苴地区彝族传统赛装节跳脚场上的真实写照。每年的正月十五,在云南永仁县直苴地区,都会有一场盛大的彝族“赛装节”。2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赛装节。赛装场设在中和乡直苴村的一个山坡上,  相似文献   

7.
阿噜汉子的米酒,会醉人。阿噜姑娘的狂欢,更迷人。早就听说在云南省金平县老集寨乡彝族支系———阿噜人保留着一种传统的民族节日叫“阿卑节”,汉语意为“姑娘节”。当我第一次走进阿噜山寨,置身“阿卑”狂欢夜,品尝阿噜人醇香的米酒和“阿卑茶”时,便被这里的神秘深深吸引。相传很久以前,阿噜山寨的人们为了躲避灾难而分居各地,男人们纷纷外出,只有女人们在家劳作,为感谢女人载歌载舞,共庆阿卑节们一年四季的辛劳和无私奉献,老人们便选择了春节后的第一个“牛日”,来奖励她们,让她们尽享欢乐,从此,这一个属牛日便被定作阿噜人独特的“阿卑…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西山的彝族同胞,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举行隆重的“咪枯骷”祭祀活动。“咪枯骷”是彝语,意为“叫地脉魂”,因为整个活动不准女性参加,今人给它取了个时尚的名称——“男人节”。如今,“咪枯骷”活动保留最完整的地方要数弥渡县石甲彝族村委会的石佛哨村。  相似文献   

9.
冬月一个晴朗的日子,我走进了彝族支系仆拉山寨,只见山峰绵延起伏,山间溪水长流,云雾袅袅,神奇的梯田延伸至山峦中,令人心旷神怡。我还来不及拍摄壮观的云海梯田,就被那山峦中不时飘来的歌声和欢笑声所迷住,那撩动人心的仆拉调,那嚓——嚓的响把声,那磕——撮——磕——撮的脚步声,让人心动,这不就是向往已久的仆拉响把节吗?我忘记了疲劳,加快脚步,翻过山腰就看见掩映在树荫中的那一座座美丽的山寨,村口的一块空地上仆拉人正在欢歌起舞。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族民间习俗,常常有扮哑巴角色的活动。比如宋代中原市井傩戏中就有“粉墨其面”的哑巴出现;白族“田家乐”演出中,哑子、哑妹(又称来兴、来妹)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镇盖瓦洒的彝族村寨中,240多年来也一直流传着一种古老神奇的舞蹈——“哑巴舞”,又称“跳哑巴”、“哑巴会”。这舞每年只跳一次,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八,原来舞者是全部裸体的,近年来才开始着裤。舞者身上涂有油彩图案,戴着面具,舞时大家都不能出声,更不能张灯照明,故名为“哑巴舞”。相传多年前,离盖瓦洒不远的一个村子叫阿须落,村中庙内供…  相似文献   

11.
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在战胜洪水之后,由始祖笃慕主持,将其子民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每两支人为一联盟形式,向一个方向迁徙、拓疆,将彝族先民分向各地,形成古代南中具有影响的民族。后世的彝族把这一次重大的历史活动称为“六祖分支”。弄清“六祖分支”的史实,对于编写彝族历史和中国古代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约五百万人口,集中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  相似文献   

12.
局部 《今日民族》2016,(4):32-35
正据说,双柏是云南的地理中心,如果用圆规在云南地图上画一个圆,圆心就在双柏。农历二月初十,一年一度的双柏虎文化节拉开帷幕,借此机会,我驱车200公里前往双柏,得以对这里传承久远的古老"虎文化"窥豹一斑。从楚雄往南,沿途林木苍翠,山花烂漫,一派浓郁春色。双柏县是楚雄州最靠近哀牢山的地区,仍保持有绝佳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高达84%,在人称"植物王国"的云南省也堪称首屈一指。这是一个滇中地区  相似文献   

13.
每年农历二月初十,祥云县东山彝族乡妙姑村,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哑巴会”,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清吉平安。二月初十这天,村民们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全村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哑巴会”由会头主持。会头推举几个跳“哑巴舞”的能手,扮成“哑巴”。另派一些村民准备“舞池”。上午,会头忙着召集舞者化妆,在“哑巴”身上涂满油彩,胸部、背部画上“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图案;“大哑巴”腰间系两枚铜铃,手持魔棒、战刀等古代兵器。中午一时左右,“哑巴”们在会头的带领下,边跳边舞,进入会场,顿时鞭炮…  相似文献   

14.
正The annual Torch Festival,a Yi nationality tradition,has a long history among the linguistic branch of Yi such as Naxi,Hani,Lisu,Lahu and Jino.The festival has been celebrated since Han and Tang dynasties.Generally held during 24-26th days of the sixth lunar month,it features a night procession in the wilderness with lit torches.About a dozen Torch Festival legends exist,the most popular connected with the hero Zhaka,  相似文献   

15.
彝族祭祖大典“耐母”是以宗支为单位对全宗支共同祖先进行的集体祭祀,也是彝族祭祀活动中规模最大的共祭仪式。“耐母”同时还是分支仪式,多以氏族分衍时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祖先之名为氏族名称,经过若干代繁衍,该氏族名称就变成支系名称,这是彝族支系繁多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6.
宇宙万物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彝族先民对这个普遍规律有着朴素的辩证法认识,一言以蔽之,就是“变”,彝文作。 “变”的哲学观点,从古彝文记载和彝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充分表露出来。 一、“变”的现象 彝族先民认为:天、地、人和一切事物在产生和发展中不断地“变”。据《西南彝志》、  相似文献   

17.
据贵州日报《文摘》1989年1月18日蒋锡吾摘自《南方周末》材料,关于这一看法有三条: 一、据日本专家考证:整个日本民族的“根”在中国的云南省。日本婴孩臀部的胎斑与印度尼西亚孟吉蔑族婴孩胎斑一样,而该族是由中国云南迁去的,这证明日本民族的“根”在云南。 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木,船遇飓风,幸存者在亶州(今日本九州)安身,他们是最早的日本民族。这些童男童女多为羌戎人,它是彝族的祖先。因此,曰本民族与彝族同宗。  相似文献   

18.
“裹背”是云南双柏彝族妇女精心绣制的背孩子的工具,彝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大多是山区,用裹背背孩子具有方便、安全、舒适的特点。裹背的造型大都为长方形,由背心、背脸、背盖、背脚、背带五个部分组成。为了孩子的脊椎健康,细心的母亲们在背心的内部放入毛毡、棉花等物,裹在里面  相似文献   

19.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公历3月中旬左右),居住在云南省大姚县昙华山乡的彝族人民都要欢庆自己的传统节日——“插花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一位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昙华山有个貌美聪慧、勤劳善良的彝族姑娘,名叫咪依鲁(彝语为马樱花)。她和英俊的猎手朝列若相爱。那时昙华山有个极其荒淫残暴的土官,他在山顶上盖  相似文献   

20.
论凉山彝族“家支”制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桃 《人民论坛》2013,(2):194-195
"家支"制度是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当下彝族基层社区的运作机制。"家支"制度存活于彝族社会,主要依托于社会义务与权力,以习惯法为准则,以习俗文化为心理依托,以社会道德和信仰强化家支制度在彝区的作用,通过"家支"谱系、"尔普"组织和"家支"教育等形式来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