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契约,其核心功能是在公司经理、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权利、责任和义务〔1〕。由于公司独立法律人格的确立实际上是一种法律技术的运用,并非自然生成,公司的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等也都分别是独立民事主体,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必然产生利益冲撞和利益保护问题,并形成公司内部之诉。我国《公司法》在关于公司内部诉权制度的设计中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股东大会的召开、股东之间权益的平衡、股权…  相似文献   

2.
关联企业的公司法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联企业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通过特定手段所形成的企业之间的联合。关联企业中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在实际利益冲突。从属公司不再是独立的主体,因为须听命于母公司。这种控制权的存在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其中,关于公司法的问题,主要是从属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保护问题,以及从属公司及其少数股东的利益保护问题。国外法律对于关联企业的反应,存在不同模式,我国就立法而言,尚处于空白,可以借鉴德国和台湾的做法,采取在现行公司法中单列一章对关联企业进行集中规定,以利于与现行公司法相配合,且有利于体例安排和法律执行。  相似文献   

3.
公司利益是股东利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当公司利益遭受侵害时,公司应当及时行使诉权,恢复公司的损失。但是,如果公司大股东、董事或经营管理层本身就是公司利益的侵害人,或与侵害人狼狈为奸,则势必造成公司拒绝或怠于行使诉权,从而间接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公司法》确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从而使中小股东加强对公司权益的保护和监管的问题有了法律保障。通过广大股东参与监控的法律机制,来保证公司经营机构的合法运作,本文就我国《公司法》关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有关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司法在关于公司内部诉权制度的设计中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股东大会的召开、股东之间权益的平衡、股权的转让等都缺乏相关的较为严谨的法律规范。完善公司内部诉权制度,是推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规范的重要步骤,本文拟结合当前公司内部诉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公司内部之诉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董事、董事会或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引发之诉。当前,我国公司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侵害中  相似文献   

5.
王晓 《法学论坛》2016,(6):58-67
诉权相对于依法享有的具有直接、具体物质利益或者精神利益的实体性人权而言,是保障实体性人权实现的手段、方法或途径,是一种程序性人权.在我国,民事诉权并未得到宪法、民事诉讼法等立法的明确保护,在民事诉讼中法官侵犯当事人诉权的行为应否受到法律制裁也缺乏法律规定.民事诉权立法上的缺失,导致民事诉权的司法保障情况也令人堪虞.民事诉权不仅具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也具有制约审判权进而保障当事人最大限度地接近司法正义的功用.因此,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应对诉权进行明确规定,以昭示诉权的基本人权属性;民事诉讼法则应当落实宪法的规定,通过规范诉权要件、完善主管制度、健全释明权、构建诉讼保险制度以及完善民事诉讼法律责任体系,对民事诉权进行周延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问题吴靖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涉诉问题作了规定,这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一大发展,它不仅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行使诉权提供了法律空间,而且为人民法院正确地处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涉诉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民...  相似文献   

7.
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关系,应当围绕着以股东利益为轴心,向其他公司法主体辐射,从而构成相互制约与协调的利益平衡体系。由于公司法律文化传统的缺失,公司法上的各种利益关系严重失衡。虽有民事、行政保障予以规制,但因民事保障机制薄弱、行政保障效果衰微,不足以抑制侵犯公司利益关系的违法行为,为此,加强刑法的刚性保障,从立法模式、犯罪增修和刑罚设定强化规制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8.
民事检察制度是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当今各国立法中均对检察机关参与或提起民事诉讼做出规定。我国法律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完整的民事公诉权,而只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的抗诉监督权。民事公诉的缺失和抗诉监督的薄弱使我国民事检察制度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本文指出通过对国内外民事诉讼检察制度的比较分析以及结合我国制度现状,可以重新整合民事公诉与抗诉监督的关系,以民事诉权为基础,构建我国以民事公诉为主、抗诉监督为辅的民事诉讼检察制度。  相似文献   

9.
股东诉权的救济——派生诉讼在我国之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股东诉权的困境现状   股东诉权是指股东基于股东权被侵害而享有的提起诉讼的权利。我国《公司法》第 1条开宗明义地规定:“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是我国公司法的宗旨和目标。然而现实中,股东合法权益因董事们滥用公司内部权利而遭受侵害却诉说无门的事件越来越多,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什么会诉说无门呢?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法律规定失范。   与股东诉权相关的法律规定只有《公司法》第 63条和第 111条。第 63条规定:“董事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  相似文献   

10.
民事检察制度是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当今各国立法中均对检察机关参与或提起民事诉讼做出规定.我国法律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完整的民事公诉权,而只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的抗诉监督权.民事公诉的缺失和抗诉监督的薄弱使我国民事检察制度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本文指出通过对国内外民事诉讼检察制度的比较分析以及结合我国制度现状,可以重新整合民事公诉与抗诉监督的关系,以民事诉权为基础,构建我国以民事公诉为主、抗诉监督为辅的民事诉讼检察制度.  相似文献   

11.
论对母子公司关系的法律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我国《公司法》第十三条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公司法的这一规定为我国公司结构中母子公司关系的存在及子公司法律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基本依据。但公司法并未对母子公司关系的法律规制作出任何进一步积极有效的规定,使得母子公司关系的法律调控在立法上形成了真空。母子公司关系是公司法的重要内容,母子公司对社会经济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现阶段我国企业法学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在我国建立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争论由来已久,我国在《公司法》修订之际,在借鉴国外公司立法与司法经验的基础上众望所归地建立了我国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新《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为防范滥用公司制度的风险,保证交易安全,保障公司债权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安排。当然,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必须严格把握界限,不能因此动摇公司有限责任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分析,对新《公司法》第二十条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3.
立法赋予检察机关公益诉权,但对其权力属性以及与检察机关其他监督权之间的关系,未予明晰,加之立法没有明确授予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权,所以对于公益诉权与法律监督权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理解。在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有监督行政权合法运行的公益诉权和监督审判权合法运行的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权,两项权力的行使是检察权运行的内部分工。面对当前立法缺失和理论争议,检察机关需坚守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对立法未规定事项的处理要参照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原则性规定,能动履职,为进一步完善公益诉讼立法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公司体制中 ,各主体相互形成多种内部法律关系。本文就公司内部法律关系的诉讼构造和调整问题 ,从诉讼主体和诉讼类型两个方面做了分析。文章并不局限于公司法现有的规定 ,而是适当地引用了国外公司诉讼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陈树柏 《法制与社会》2011,(27):114+116-114,116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造成了诉讼主体的缺位,再加上一些诉讼主体不敢、不愿或不能起诉使受损的利益难以救济。针对上述现象,司法界和学界开设探讨检察机关的民事诉权问题。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提起民事诉讼理应成为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工作进行监督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涉及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经济纠纷案件,需要追究一方当事人责任而无人起诉的,检察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则成为争论的焦点。对此,本文将以的诉讼监督权为核心来探讨研究检察机应如何行使民事诉权。  相似文献   

16.
关联交易独特的法律性质决定了其后果利弊共存。关联交易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有利于实现关联关系中局部或全局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关联交易中也隐藏着损害公司、债权人以及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关联交易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关联方利用关联交易侵害公司以及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十分严重。新公司法对于关联交易的规定过于简单抽象,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在公司法上建立与完善对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已成为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利益冲突交易,又称冲突性利益交易,是指公司或其分公司抑或其拥有控制性权利的主体已经或即将实施的与该公司董事存有冲突性利益的交易。即董事作为一方当事人,其所供职公司作为另一方当事人间有利益冲突的交易。由于董事在公司中居于特殊地位,这就决定了董事有可能在其与公司订立的合同或进行的交易中为牟取个人私利而损害公司利益。在此种交易中,由于董事与公司间利益存在着鲜明的对抗性,故各国公司立法对于此种交易虽未完全禁止,但大都加以严格限制。我国现行《公司法》对此也有类似规定。《公司法》第问条第2款规定:“董事、经…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公司法》首次确立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法律地位,但该《公司法》仅表述了母公司与子公司互为独立的表面特征与地位,对母子公司之间存在的法律关系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尤其是对债权人的侵害,则缺乏约束办法。这与《公司法》“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立法宗旨是相悖的。随着公司制度的推进和企业并购、企业资本扩张及企业的集团经营等活动的加强,如何保护母子公司结构下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显得尤为重要。一、母子公司利…  相似文献   

19.
论公司犯罪     
公司犯罪是公司等有关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实施或发生的一种刑事违法行为。它危害国家对公司管理的制度和秩序,危害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阻碍公司制度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有很大的破坏性。各国都非常重视公司犯罪的立法和实践。有的在商法典公司编、有的在公司法专设“罚则”章,有的在刑法典作规范。我国1997年新《刑法》对公司犯罪作了比较全面的规范。本文拟就公司犯罪的概念、法律特征、办理公司犯罪案件应注意的问题等作一粗浅的分析。一、公司犯罪的概念、法律特征所谓公司犯罪是指公司以及公司人员等有关主体为牟取非法利益…  相似文献   

20.
公司法人格否认是一项英美法系的公司制度,是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责令公司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的一种法律措施。2005年我国《公司法》修改时,规定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一、公司法人格外部逆向否认概述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即我国《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格否认——"正向否认"。事实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