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从根本上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从法律保护的角度,应加快有关立法进程,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国有资本正在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通过实施MBO,让管理层来收购其经营多年的企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但从已经实施MBO的案例来看,收购价格的确定有失公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公平问题。MBO作为国企改革的有效手段,不能靠行政命令禁止,而是应尽快出台相应法规,以规范和监管为原则对这些负效应予以规避。  相似文献   

3.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亿元~1000亿元。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因素。要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对国有资产的实际控制;完善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4.
王铁峰 《新东方》2001,10(4):82-85
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由于产权关系没有彻底理顺,产权管理不善,加之金融财经秩序混乱,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流失的主要渠道为资产营运主体不清、管理薄弱、股份制改造不规范、与外方合资法律意识不强、经营者腐败等等。要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继续蔓延,必须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运营机制,建立健全的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管理层收购曾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在我国的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鉴于此,今年四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明文禁止国有大型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物质存在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使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不断增强.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作用,由于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各项改革措施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由于产权制度的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问题,使国家利益遭受巨大损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机制原因、外部环境原因和政策原因,而防止和阻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过程,就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这就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明确产权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现代企业制度和法规,使国有资产的流失得到制止,实现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7.
英、美国家与俄罗斯、东欧国家的管理层收购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管理层收购的实践,结合管理层收购的效率论与财富转移论,开展两种管理层收购模式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对正陷入困境的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实给予一定的诠释,同时也有利于为我国管理层收购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拓展我们走出管理层收购困境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刘淑芳 《求索》2007,(4):68-70
管理层收购是激励高管的有效措施。本文在对管理层收购的动机和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华丽 《前沿》2005,(1):51-53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制度创新 ,对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经营管理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 ,我国在实施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仍遇到许多问题。本文针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解决某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金融性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统计,近几年来,我国金融性国有资产流失数量至少在3000亿元以上,占金融性国有资产的10%左右。其流失的形式主要有:  相似文献   

11.
李海南 《理论月刊》2004,(10):149-150
管理层收购是最近二十几年在企业界出现的新事物,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现已有部分研究成果。作为一种产权交易方式,国内外对管理层收购的认识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各不相同。笔者分别对其特征、理论,以及我国企业改革中管理层收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述评。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03,(Z2)
◆中央政府对最近国有资产转让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有所警觉,对某些地方和个人企图在国资委和配套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大捞一笔”、“吃好最后一顿晚餐”的心理也有所了解,因此决定在财政部等部委与筹建中的国资委完成相关职能交接工作之初未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之前,暂时中止包括管理层收购(MBO)  相似文献   

13.
曹丽丽 《前沿》2007,(12):96-99
在国有资产的管理活动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是国际上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因为一个国家的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如何能够使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是各个国家研究的主要课题。近几年,我国也就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以寻求有效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的管理方法。针对国有资产众多的流失渠道,本文先对政府和企业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接着重点从政府审计的视角透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希望能够找到实现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更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应把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与营动机制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曹邑平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就应该把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与营运机制...  相似文献   

15.
加强国有资产有效监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1、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要加强科学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国有资产流失的防治对策有多种,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民法保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债法的角度概括出国有资产流失的几种主要救济措施,以使流失的国有资产得到回复。一、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与主要渠道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依法取得、接受、馈赠或者经国家授权由各级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经营组织,占用单位以资源、资产或资金投入,以及资产收益,举债借贷和提供担保等方式形成的各种形态资产的总称。①从结构上讲,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②,非经营性资产②和国有自然资源三大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就是指这…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通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国有资产的基础,又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和积累,国有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监管问题逐渐突出,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国有资产的变动甚至流失。如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就是大众在关注国有物质资产、金融资产流失问题时,往往忽视另一项资产——国有人力资产的流失和损耗。  相似文献   

18.
一、国有资产流失司法追偿制度的内容及其意义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近几年来,已为我国党和政府所关注和重视。江泽民主席在《坚定信心明确任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一文中郑重指出:“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突出问题,主要是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和经营工作没有跟上。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是清楚的,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解决对国有资产价值增值无人负责的问题,国有资产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因此,必须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关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及管理体制的要求,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和经营,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  相似文献   

19.
魏超  李明舫  岳德生 《台声》2004,(11):46-47
管 理层收购,MBO,是指公司管理人员通过收购 本公司的股权或资产,从而引起公司所有权、控 制权、剩余索取权、资产等变化,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管理层收购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MBO 的实施还面临着不少障碍,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还需要继续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我国的管理层收购更趋规范。 国内的 MBO 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规范管理层收购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目前仅仅有《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少数规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配套。这直接影响到收…  相似文献   

20.
国有资产流失与经济犯罪密切相关,可以通过经济犯罪透视国有资产流失情况。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改制、破产、滥用经营权、税收管理存在漏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不善、利用关联交易、决策失误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有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管理体制滞后,底数不清、评估不规范,监管不严、打击不力,缺乏有效的选任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为防止和制约国有资产流失,要完善有关法律制度,解决国有资产转让不规范和查处力度不足等问题;要严把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关,加强内外监督力度;要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各部门要齐抓共管,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国有资产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