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早些时候,有人写文章谈及《周扬文集》没有收入一篇重要文献《文艺界一场大辩论》,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这里面当然有种种原因,但做为《文集》,却对作者的文章有所取舍,毕竟失去保存文献的意义,因而其价值也就打了折扣,且不能取信于读者。总之这种做法还是值得重新考虑的。不过上述的情况原出于《周扬文集》,《文集》本来允许有所取舍,所以也还说得过去。去年《俞平伯全集》和《朱自清全集》先后出版,竟发现《全集》也出现了“不全”现象,这就更加令人感到遗憾了。关于《俞平伯全集》之所以“不全”,就我所知,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选人用人,历来关乎人心向背、社稷安危。最近重温《昌黎先生文集》中的《马说》,我对选人用人问题有了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3.
一柽 《前线》2009,(8):60-60
季羡林先生在《风风雨雨一百年》里,谈了自己如何出文集——他不愿如有些人那样,“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而是执意要原样保留,既不删削也不撤掉.“不管现在看起来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相似文献   

4.
程曼珍 《前线》2008,(10):59-59
“文革”前,我作为北京《支部生活》的年轻记者,在市委大楼《前线》编辑部对门办公,就接触过《前线》。“文革”中《前线》被迫停刊。“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前线》没有复刊,而是由市委于1980年创办了理论刊物《学习与研究》。1993年8月,我从《支部生活》调到《学习与研究》任主编兼社长。1994年下半年,市委决定,将《学习与研究》恢复《前线》刊名,我被任命为前线杂志社社长。  相似文献   

5.
杨帆 《前线》2013,(1):90-91
“良知者,心之本体。”“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徐志摩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诗要如银针之响于幽谷’,银针在幽谷中怎样响法,我不知道。”①就这句引语的出处,《毛泽东文集》编辑组详细查阅了徐志摩的论著,未果。②循着编辑组查找线索的思路,笔者作了一点考证研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毛泽东的这段引语似为误记。“……之响于幽谷”句式并非出自徐志摩,而是王统照③,并且这个句式出现的语境是描述印度诗人泰戈尔演讲时的神态、音韵,而不是诗歌的意境。1924年4月23日出版的《晨报》,刊登了一则通讯,名为《今晚抵京之太戈尔》…  相似文献   

7.
《奋斗》2007,(9):59-59
几年前,上海一位语文大家金文明先生.针对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两部文集的文史差错作了批评与考辨.集结成书《石破天惊逗秋雨》,一时洛阳纸贵。金先生在自序中说:“余先生的两部文集不过几十万字.其中的文史差错竞达一百多处。如果换上了我.一定会有‘石破天惊’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用心体验记录今天”是《无锡日报》社会新闻版的体验式报道栏目,自2007年底开始推出后,已陆续刊发《卖菜人,幸福指数也蛮高!》、《悬壶卅载,治愈数千“难言病痛”》、《文书鉴定师,让文字“开口说真话”》等多篇报道。这些报道有别于一般动态消息,记者不是“跳出来”“客观”、“平实”地讲述,而是将自己“摆进去”,以参与者、亲历者的身份、在“身入”、“心入”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报道对象的酸甜苦辣,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鲜活具体的立体化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9.
读了2007年11期《党员文摘》“说长论短”栏目《有感于一个流行语的诞生》及“生活空间”栏目《不要伤了好人的心》两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有关建国后重大历史事件的回溯性文字,颇受关心中国当代历史命运的读者的欢迎。李锐的文章是可算其中的典型表现。这套文集共三卷四册,分别是:第一卷《庐山会议真面目》,第二卷《毛泽东的晚年悲剧》,第三卷上下《大跃进亲历记》。《庐山会议真面目所者自称是“史料性的东西”,并且‘一字一句我都是负责的”(“前言”)。作者出于“抢救活资料”,以防“人亡事灭”的历史责任感,在胡乔木的建议下写作了本书(1988年初版时书名为《庐山会议实录》)。本书分28个标题,以作者亲身经历为主,配合许多记录材料,尤其是毛泽东的…  相似文献   

11.
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8卷本的《杨绛文集》,收有她的小说、散文、戏剧、文论和翻译作品,让人们看到杨绛作为一位小说家、评论家和翻译家的多方面才能。杨绛在《自序》里自谦说:"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部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可是,我们看到,杨绛不论创作还是翻译都是用"心"写的。尤其是散文,作者自由  相似文献   

12.
碰壁之后     
我在《财富》中文版上看到过一组有关挫折的名人名言—— 乔治·巴顿将军:“我不以一个人爬得多高来衡量他的成功,而是以他触底后能反弹多高来衡量。”  相似文献   

13.
徐捷 《党史纵横》2001,(7):36-40
那是一个春风微拂的傍晚。我同往常一样.乘车回家。同座位的女孩儿是个刚刚工作的大学生,说话细声细气儿,斯斯文文的。几句应答之后.她指着我手中的书问道:“雪峰是谁?为什么胡耀邦要给他题词?”看她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我便将在《回忆雪峰》、《雪峰文集》、《鲁迅研究》、《鲁迅传》等书中了解的情况,尤其是冯雪峰与鲁迅之间的友谊向她做了一个略述。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逝世十周年的时候,我荣幸地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出版座谈会。这部文集的出版,是一件大事,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宝库。我初步阅读和学习了文集,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其中一些文章和题词的发表,我曾经历过。虽然过去50多年,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5.
原谅和遗忘     
原谅和遗忘黄一龙“可以原谅,不可遗忘”,这是一句西方谚语。女作家龙应台用它作了一篇随笔的题目(后一“不可”后力。了“以”字),收在她的文集《人在欧洲》里面。文中讲了战后西方搜捕漏网纳粹分子的若干事例,觉得这种找八九十岁的老者算40年前的旧帐的办法,和...  相似文献   

16.
桂杰 《红岩春秋》2014,(2):34-35
2014年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纪委原书记贺国强退休后首部著作《贺国强党建工作文集》(以下简称《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7.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当时使用的名称不是共产党。而是“社会党”。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对时局的我见》一文中,提到的“吾党”,使用的也是“社会党”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8.
《为革命的德莫克拉西(民主主义)》,是少年中国学会1922年7月杭州年会上该会北京的部分会员的一份提案(即《北京同人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发表于《少年中国》第3卷第11期,署名依次为黄日葵、陈仲瑜、邓仲、刘仁静、李大钊、沈昌。该文被收入1989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文集》(续)和1989年9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遗文补编》。该文到底是不是李大钊的文字呢?笔者认为,很值得重新研究。现据考察,该文的执笔者并不是李大钊,而是邓中夏。一、关于《提案》产生的背景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最…  相似文献   

19.
报人品格     
游宇明 《奋斗》2007,(3):54-55
一直喜欢看《中国青年报》,尽管43岁的我已经很不年轻了。《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青年话题”常常能言人之所未言、人之不敢言,觉得特别入心。而《中国青年报》办得这样好,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批充满血性的报人。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箴言     
《学习导报》2012,(18):32-32
没有团体,这种力量是散的、零碎的,人心是各管各的,这叫做心不齐,力不合。有了团体,心就齐了,力量就结合起来了,就能齐心合力干大事。——《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67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