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有云 《求索》2010,(7):114-116
如果说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出于追求清净无为之政的考虑,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那么,秦汉黄老哲学则出于为政之考虑,提倡尚贤任能,以实现"君无为于上,臣有为于下"的"无为"之治。这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文子》等黄老著述中颇有论述。道学之"君人南面之术"继承了黄老之学的这一思想传统,对于贤能之士的识别与合理任用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弘扬了我国古代贤能政治传统。本文试图对道学"君人南面之术"之贤能政治思想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世之势之治国任贤之策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2.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3.
陈碧 《理论月刊》2010,(6):59-61
"阴"、"阳"是《周易》基本哲学范畴,包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意蕴。揣摩《周易》卦象爻辞,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遗留的生殖崇拜文化印痕;《周易》多言生,少言死,把生的法则升华为生命的最高原则。阳爻之阳刚美、阴爻之阴柔美是《周易》生命美学中很重要的表征。《周易》阴阳之生命魅力还体现在其周流变化中产生的气韵之美,而气韵是中国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气韵流动,万物达到化生之境。  相似文献   

4.
张淑华  邱晓 《求索》2011,(7):110-112
学术界对于《老子》中"道"的原型一直以来多有争议,主要观点有太阳、月亮、女阴、葫芦等,其中以叶舒宪的论证最具说服力。本文即以叶氏观点为基础,运用字源学分析法和原型理论补证了《老子》"道"之原型为太阳一说。暨由此原型特征出发,从《老子》描述最佳得道方式时常用的"持"、"守"、"保"、"抱"、"顺"、"随"、"和"、"同"等词,来阐释《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虚静"、"禁欲"的哲学观点,并探讨了这种观点对中国人形成"收敛生命"的人生态度之影响。  相似文献   

5.
史继东 《求索》2010,(9):194-196
《荀子》承继了儒家的价值立场,它以儒家先圣学说为基点,批判地吸收了诸子各家之学术思想,构筑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儒家的荀学"。《国语》作为一部先秦史书,其编撰成书远在荀子之前,其蕴含的政治、经济、礼乐等思想成了《荀子》"王霸兼用"、"法后王"等思想的重要渊源。"王霸兼用"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国语》是先秦时期最先肯定霸道思想的一部典籍,它的"重霸"思想对周道衰亡这一历史潮流作出了必然性阐发,也对霸主功业之措施作出了高度肯定。《荀子》的"王霸观"表现了对《国语》霸道的肯定以及对争霸措施方略的因袭。同时,《荀子》的"法后王"思想也得益于《国语》的影响和启迪。《国语》中诸多"法后王"式思想的记载都为荀子这一观点的提出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梅 《求索》2013,(4):117-119
"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在阐释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主张"生"、"道"合一,赋予"道"以"精"、"气"、"神"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太上老君"的概念,奉行"信道守诫"的宗教戒律思想,力证道教长生成仙之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变为宗教神学化的长生久视之"道",为道教生命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论现行《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寿文 《前沿》2010,(13):50-56
对两部法律性文件文本的对比,以及两部法律性文件修改的内容的对照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无论在体例、结构、内容、还是立法技术上都深深受到现行《宪法》的影响;而现行《宪法》立宪思维存在的误区正是导致《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存在缺陷的罪魁祸首之一;这种误区表现为《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总章程"与"民族自治地方的章程"、"母法"与"子法"、"民主事实的法律化"与"党的民族政策的法律化"的对应关系的误读上。这三大误读是导致《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可操作性弱的原因之一。为了两部法律性文件的实施,正本清源,还《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性质之本来面目,是学界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8.
白少华  蒋天道 《传承》2012,(9):56-57
自王弼注《老》之后,《老子》就被历代学者视为是专讲玄理思辨的专著,却忽略了老子周史官的特点,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一个社会观察者在面临政治剧烈变动下所展现的智慧。《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入世非出世,对现实社会持批判的态度。《老子》"君人南面之术"乃是帝王政治思想,《老子》就是"帝王之学"。  相似文献   

9.
2009年初冬,在纪念澳门回归祖国第一个十周年之际,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成功举办了"澳门之歌"歌词创作比赛,通过推选《澳门之歌》、《一个神奇的地方》、《盛世莲花》等三首深受各界好评的歌曲,借助台湾中时媒体集团的渠道,给台湾民众带去"一个不一样的澳门",使他们感受到回归后的澳门发展新貌。  相似文献   

10.
本期人物     
孔仲起的山水画雄健奔放、严密与阔略兼备。上追两宋北派雄强一脉,尤善作云水,起江海波涛之势,展宽阔恢弘之境。领马遥父《水图》之真谛,久观江海之变态,体悟深远之意境,进而创"云皴法"、"弧勾法"、"泼墨法"。  相似文献   

11.
《同舟共进》2008年第8期《陈伯达之命运》一文,使我想起自己对于陈伯达的多次采访和相关著作(《陈伯达传》上、下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文革"作为一场大灾难已经过去,然而"文革"留给人们的反思是无穷尽的。"陈伯达现象"便是值得探索的反思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周中兴 《求索》2010,(8):134-136
庄子面对世间种种人世差别,提出"齐物"与"因乎天理"的处世哲学,对个人精神价值的实现提出"才全而德不形"的道德论说,意欲促使世人破除外形残全之观念,注重自身内在之德性。《德充符》为《庄子》内七篇之第五篇。庄子于其中刻意以肢体残缺者作为主角,借其与正常人的对话来逐步彰显主旨,通过对形之好残、才之全缺、德之显隐三概念对比,提出德失则形无所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才全而德不形等观念,进一步展示了其"有人之形,无人之情"的博大境界,彰显了庄子哲学之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高恒忠 《求索》2010,(5):219-221
"游"是《庄子》的核心范畴之一。《庄子》全书以《逍遥游》为开端,且以"游"贯其始终。游的过程有游玩、游戏之游,有隐逸、自适之游,有胸次洒然的精神畅游。游的理想境界,是建立在"道"之上的理想人格,即"逍遥"的人格,神人、真人——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游的要义,是倡导对精神桎梏的破除,对身心局限的超越、对扭曲天性的匡正、对自然的回归、对自由的张扬。只有通过游,人才能够超越世俗,进入一种诗化人生。  相似文献   

14.
龚传星 《求索》2011,(5):244-246
《庄子·天下》对于先秦学术史的分疏乃是基于道、术分离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然而这个道、术分离的判断依然是一个需要被追问的话题。实际上道、术的对举乃是道术与方术的对举,而道术与方术的对举是"以物观之"的态度,此态度并不透彻。由此导致《庄子·天下》中存在道术为一,却又分离的困境。更为透彻的观念是以道观之。如"以道观之",则道术与方术并不存在对举现象,"以道观之",道、术为一,道在术中,对于学术史的梳理应当回到"以道观之"的观念,如此《庄子·天下》中所存困境即可化解。  相似文献   

15.
李懿 《求索》2010,(12):199-201
关于作家和作品之关系问题,"文如其人"是其传统表述,"文如其人"命题初见于《论语》(《宪问》),然"文如其人"谈何容易!由于历代学者对该命题及其反命题的探讨并非处于同一层面,以致各执一端、众说纷纭。我们的研究发现,"文如其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剖析造成文不如其人的因素有文学创作的背景和规等客观原因,也有作者本身之主观原因。我们讨论时应分而论之,明确文如其人的限制条件。这才是解析"文如其人"内涵,探究作家与作品之关系的应然之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吴小洪 《青年论坛》2011,(4):130-132
与先秦诸子文章相比较,《庄子》寓言中出现了较多的技匠类人物形象。《庄子》作者深受上古文化观念的影响。其特定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也决定了《庄子》寓言的价值趋向。"道"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运用技匠类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以"技"释"道",技匠技术之精妙正好说明"道"的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17.
4月6日,霞浦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霞浦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专题询问的办法》,标志着霞浦县人大常委会打造"常态之问、深度之问、实效之问"的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吴高 《北京观察》2011,(7):43-45
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影片《秋之白华》,描述了中共建党时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和杨之华的传奇爱情故事,展示了瞿秋白短暂而光辉的人生。《秋之白华》的片名,源自革命先驱瞿秋白赠送爱妻杨之华的一枚印章"秋之白华",意指秋白、之华,寓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19.
张琴 《求索》2010,(9):126-128
关于《中庸》之"未发"与"已发"问题的理解是理学家思想体系建构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其学说的理论走向及学派归属。道南一派与湖湘学派的思想分野也以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为基础。朱熹对此问题的观点原与胡宏相契,后则产生疑问而发"中和新说",终以"心统性情"为此问题之结论。朱熹作《知言疑义》,胡宏"心为已发"之说正为其疑义之一。在理学的视野中,"未发"、"已发"问题又与《易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句、《乐记》"人生而静"句相牵涉,以至于引起诸多争端。朱熹哲学体系的建构实以对该问题的认识发展为枢纽,而胡宏的学说则对朱熹心性思想的建构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善待老实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老实人"引起了高层的高度关注,作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老实人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关注老实人,善待老实人,启用老实人,实乃老实人之福、百姓之福和国家之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