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陈欣德 《传承》2011,(29):84-85
100年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先驱领导和发动了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这场伟大革命中,广西籍的爱国知识分子、革命活动家马君武曾积极追随孙中山投入反清的斗争,并得到了孙中山的器重和称赞,成为当年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成为辛亥革命灿烂群星之一。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广西人民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组建同盟会、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等方面为组织和发动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从不同层面领导和参与了辛亥革命,对推动辛亥革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辛亥革命斗争中,有一大批广西子弟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黄权 《桂海论丛》2001,17(6):94-96
20世纪初叶 ,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在钦州曾发动了两次反清起义 ,钦州一度作为辛亥革命中心 ,为全国瞩目 ,但很快又归于沉寂 ,革命运动迅速陷于低潮。文章对钦州辛亥革命的特点、失败的原因和当时钦州政治、经济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武昌首义的胜利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艰苦卓绝英勇斗争的结果,孙中山创建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与武昌首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盟会在南方发动的几次武装起义均遭失败,在革命党人处于失望、怀疑与彷徨的时候,同盟会却“收功实于武昌”。武昌首义的胜利证明了孙中山和同盟会三民主义纲领和武装反清的革命方针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意义,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和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南洋华侨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兴中会到同盟会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檀香山,联合二十多个经营小商店和小农场的华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越年,该会扩大组织于香港,闽侨杨衢云当了首任会长。他在南洋各地的华侨中进行革命宣传,增设革命机构,积极帮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清革命斗争。一九○一年,杨先生不幸被清政府暗杀,至堪惋惜。晚清,华侨分布比较集中的南洋,成了我爱国者的避难地。他们先后在那里建立各种反清组织,如三点会、哥老会、义兴会、洪门会合会、兄弟会、致公会、三万兴、义和会、天地会、同义会,等等。这些组织,名称虽多,宗旨则一,有的仅因地域不同而易其名。一九○三年,留学日本的黄兴回到长沙。次年,黄兴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酝酿组织了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同年冬,在上海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为会长,陶成章、秋瑾、徐锡麟、章太炎等是这个组织的主要成员。一九○五年,黄兴因长沙起义失败,遂经日本转赴南洋倡导革命。一九○七年,陶成章亦南行,遍历南  相似文献   

6.
吴学东 《当代广西》2011,(20):28-29
一百年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整个革命过程,广西人均积极置身其中并卓有贡献。 广西参加辛亥革命的人群大致有三类:留日并加入了同盟会的知识界政治精英,参与反清活动的会党、新军等下层民众,顺遂时代潮流执掌政权的地方实力派人物。  相似文献   

7.
《学习与实践》2001,(9):9-9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使众多的仁人志士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在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下,湖北革命党人开始在学界及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成立了文学社和共进会,并决定于1911年10月11日  相似文献   

8.
徐洪波 《前沿》2012,(14):167-168
毅然揭开辛亥武昌首义革命序幕的是湖北新军,尽管革命不是由军人倡导的,但他们政治态度的转变却成为迫使清帝逊位的关键因素.1903年至1906年间的湖北革命运动是当时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生运动的一部分.激进的学生领导了这一阶段的革命运动,他们组织研究会和各种社会团体,积极从事反清活动.湖北革命运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从一开始目标就对准“为争取军队而斗争”,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首次采用的策略.在革命运动早期,大批加入新军的近代知识分子在军界和学界之间起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一九○○年的自立军起义,应该说是辛亥革命的先声或序幕,而不能看作是戊戌维新运动的尾声:由于其主要领导者是从维新派中转化的革命分子和兴中会会员;基本队伍是具有反清传统的哥老会党;起义计划曾与孙中山等共同商定;主要倾向是爱国救亡和反清革命,依靠下层民众开展武装斗争,要求推翻清王朝而自立新政府,显然已经超出了资产阶级改良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0,(4):65-65
1930年2月1日,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革命前辈在龙州发动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八军,建立了左江革命根据地。龙州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中,南洋华侨给予了大力支持,本文将作为个案的分析,即对闽籍华侨一被誉为“南洋革命第一人”的陈楚楠在辛亥革命结束之前的思想状况进行探讨,简述其思想演变的历程并分析蕴含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李风华 《求索》2013,(3):80-82
1921年9月在浙江萧山建立的衙前农民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新型农会组织。其建立的社会背景是该地区封建压迫深重、农民生计艰难、革命基础雄厚、新兴无产阶级开始涌现等。尤其是早期中共党员及其他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发动和组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衙前农民协会的主要活动表现为领导农民开展了抗租减租等捍卫自身利益的斗争,提出了破除迷信、扫除文盲、解放妇女、反对旧礼教等革命主张。这是一个具有鲜明阶级色彩的、以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为己任的、真正属于农民阶级自己的新型农会组织。其为之后全国各地的农民协会的广泛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庾新顺 《传承》2014,(7):4-9
邓小平六次来到广西。广西是邓小平革命生涯的重要起点。邓小平是广西红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者,领导发动了百色、龙州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第七军、第八军,谱写了中国革命光辉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三次视察广西,始终关心战斗过的八桂大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百年前的武昌新军起义,并非清末首次发生的反清武装暴动,称其首义别有深意。自1895年10月孙中山领导第一次广州起义以来,兴中会、光复会及后来的同盟会于10余年间发动10多次反清武装暴动,其模式大略相同:党人在华侨社会及外国友人处筹集资金、武器,编组敢死队,对广东、广西、云南、安徽、湖南等地的清方军政机关展开外科手术式突击。历次武装暴动,皆称悲歌慷慨,然而势单力薄,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扑灭下去,所谓旋起旋灭。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乡苏维埃.其目的在于动员和组织民众,便于发动民众进行革命.它的创建和实际运行,对摧毁国民党专制统治,支援红军作战,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保卫红色政权等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治国 《求索》2008,(5):204-207
在辛亥革命中,作为北方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洋军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革命的命运。北洋士兵的意识是多样的。表现在革命初期就是军中有袁世凯的支持者也有发动起义响应革命的反清志士,更有混水摸鱼,从中渔利之徒。然而北洋军最终支持袁世凯,成为其纵横捭阖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其主要原因是南北议和过程中南方对北方轻视,导致南北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同时,辛亥革命引发的社会、政治“动荡”使北洋军担心革命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袁世凯利用北洋军人的这种心态将自己树立为稳定局势,保证北方利益的代表,从而为自己篡夺革命果实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代广西》2011,(24):36-37
1930年2月1日,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化名邓斌)和李明瑞、俞作豫等继百色起义之后,在左江地区发动和领导了龙州起义,建立中国红军第八军,成立左江革命委员会。龙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一次威震南疆的英勇的武装起义。起义后创建的左江革命根据地,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8.
刘广益 《传承》2009,(20):18-19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乡苏维埃。其目的在于动员和组织民众,便于发动民众进行革命。它的创建和实际运行,对摧毁国民党专制统治,支援红军作战,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保卫红色政权等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03,(5)
辛亥元勋蒋翊武桂林就义1913年9月9日,辛亥革命的元勋蒋翊武于桂林市英勇就义。蒋翊武,湖南澧县人,1885年生。1905年加入同盟会,后在桂林新军混成协任工兵营长。1909年转往湖北新军,开展反清活动。1911年秋,与共进会组织起义领导机关,被推为总司令。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为推翻清王朝作出重大贡献。后继黄兴任战时总司令和驻汉(武汉)招抚使。袁世凯纂夺中华民国总统后,任命蒋翊武为高等军事顾问,并授陆军中将、上将衔,蒋坚拒不就。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蒋回湖南任荆豫招抚使,策动反袁。因事泄转往广西策动陆荣廷反袁,不幸在兴安被捕…  相似文献   

20.
70年前,邓小平领导广西党组织和各族人民发动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第七和第八军,在壮乡树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旗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我们纪念这两次起义的伟大壮举和伟大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领导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南宁统战和兵运斗争,放手发展了广西工农革命运动,为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准备了革命军队和奠定了群众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