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金森 《法制与社会》2011,(6):81-83,128
目前,各国刑法学界普遍重视对被害人承诺的研究,甚至写进刑法典里,但对被害人关于生命权和身体健康权的承诺仍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从我国刑事法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虽然理论上也把被害人承诺列入其中,作为除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之外的其他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但总体上看,由于现行刑法典对被害人承诺的行为性质和法律效果均没有作出规定,对被害人承诺的研究是不充分的。因此,基于保护被害人和被告人各自合法权益的需要,研究被害人承诺的性质、法理基础及构成要件,对于正确理解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以及被害人承诺的法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被害人承诺是指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由于被害人承诺放弃该利益而可能得到刑法宽容的行为。作为行为正当化理论之一,其包含着重要的刑法价值,它对实现人的自主处分权最大化的同时又不违背刑法正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世界各国刑法中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深入的研究,但是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从宏观角度对被害人承诺制度加以阐述,从而对该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被害人承诺理论是来自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对意欲者不产生侵害"之理论,即行为人意欲侵害某种法益时,如果这种侵害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是被害人所追求的,那么行为人的行为就不是对被害人的侵害。现在的被害人承诺,是指被害人同意他人对自己可以支配之权益进行处置或侵害。[1]许多国家已将被害人承诺作为违法阻却事由在刑法中加以规定,然而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明文规定,只是对其进行学术性研究。文章将通过外国刑法对于被害人承诺的相关规定来简要分析一下被害人承诺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被害人承诺作为排除行为犯罪性的正当化事由已得到大多数刑法学者的认同。各国刑法通说认为,对被害人的法益有处分权是承诺得以成立的前提。我国刑法理论普遍认为,财产、名誉、秘密、自由等是个人承诺的权益范围,而身体和生命等方面的权益不能承诺。因此,学界以及社会各界针对安乐死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争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支持与反对的意见相持不下。本文从刑法中的被害人承诺视角对安乐死问题做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古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的《学说汇纂》第47卷中写到:"以被害人意志所产生的,不是不法。"这就是被害人承诺理论的启始,这句法谚再后来被总结为"得到承诺的行为不违法"的经典刑法名言。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被害人承诺的现象。受害人的承诺对于行为人责任承担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减少行为人行为可责性,甚至可以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在各国刑法理论当中,一般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被当作违法阻却事由,由于少数国家在立法上明确规定了被害人的承诺,所以把它当作法定的正当化事由。对大多数国家的立法来说,并没有确定的被害人承诺相关的法律规定,而是在理论上作为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我国的现行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对于经受害人承诺的行为是否属于违法阻却事由,但在司法实践中已有所运用,因此,对被害人承诺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健全。  相似文献   

6.
被害人承诺,源于经承诺的行为不违法的法律格言。在我国刑法典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是作为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加以研究的。在彰显法治与民主的今天,体现人民自主决定权的被害人承诺,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本文拟从被害人承诺的主体、主观方面、客体限制、时间限制和社会相当性的要求等五个方面来阐述其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7.
被害人承诺的理论定位与司法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正当行为仅包括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两种情形,立法者并未将被害人承诺列入其中,所以,被害人承诺在理论上被视为是一种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经由被害人同意的行为排除犯罪的理论基础在于被害人的自由决定权和刑法的谦抑性。当然,司法实践中,并非所有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均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只有同时具备主体、主观、法益、时间和目的等要件的承诺才可以排除其社会危害性而不被认为是犯罪。  相似文献   

8.
被害人承诺具有阻却犯罪成立或者减轻刑罚的效力,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应当严格认定。被害人承诺成立的要件包括承诺权限、承诺主体、承诺意思、承诺形式、承诺时间、行为人的认识等。对于不自由、非真实的承诺,或者行为人否决的承诺,被害人承诺均不能成立,不能阻却犯罪成立。  相似文献   

9.
在刑法理论以及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承诺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被害人承诺之特殊形式——推定承诺进行阐述,主要明确推定承诺存在的要件。基于推定承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被害人现实的承诺,则其成立必然受到严格的限制。只有在符合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阻却行为的违法性,成为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  相似文献   

10.
在刑法理论上被害人承诺是一个超法规的排除犯罪事由,在法律实务中,经被害人承诺实施的行为有多种法律效果,犯罪性的排除不是必然结论。本文论述了被害人承诺的概念,分析了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的各种法律效果,对其排除犯罪性的理论根据进行了阐述,重点讨论了排除犯罪性的条件,希望能够对刑事司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被害人的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方元 《行政与法》2006,4(7):121-123
不论是在刑事实践中,还是在刑事理论中,人们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犯罪人的身上,总是在讨论犯罪人在生理、心理或其他方面的特征,来寻求犯罪人的犯罪动因,却往往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当事人——被害人,忽视了被害人在“犯罪——被害”这一互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针对这个问题,归纳出被害人的一些本质特征,而这些本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甚至是左右着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escribed victim the status of procedure, and gave them more procedural rights. But it's insufficient. It's important to give them more procedural rights, e.g. right of appeal.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反垄断法》第15条规定的对外贸易豁免包括进口豁免和出口豁免。进口卡特尔豁免的基础系竞争者保护优先于竞争保护,这不利于我国当前及未来进口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并有可能违反WTO国民待遇原则,应予以禁止适用。我国出口豁免的卡特尔系混和性的,其规定虽具一定合理性,但必须对"正当利益"豁免要件进行限缩性解释,防止此条款的滥用引起不必要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emotional victim effect’ (an emotional victim is more readily believed than a nonemotional victim) is mediated by expectancy violation: people base their judgments about a victim's credibility on their expectations of the victim's suffering. Victims whose behavior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se expectations suffer a loss of credibility. In this article, we further examine the role of expectancy violation and explore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s of a victim's highly emotional post-crime reaction. Using several mediations, we demonstrate thre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irst, we demonstrate that, in the same way as expectancy violation mediates the effect from nonverbal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perceived credibility, this mediating effect would also hold for the verbal expression of emotions. Second, we demonstrate that expectancy violation mediates the effect from a victim's verbal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the observer's attitude toward the victim. More specifically, we demonstrate that a highly emotional written Victim Impact Statement (VIS) could lead to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dependent on the observer's expectations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the crime. Third, this article is the first to demonstrate that expectancy violation leads to a negative effect on people's acceptance of the VIS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5.
陈岩  王迎龙 《犯罪研究》2010,(3):12-16,25
法律惩罚出现以来,被害人于其中大多时候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惩罚概念本身、刑罚的起源,还表现在不同时期西方著名法学家对法律惩罚正当性的证成当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宪法保护的缺失、“国家追诉犯罪”的基本局面,还包括秘密审判、公开行刑的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法律惩罚对被害人价值何在?法律惩罚是对被害人的正义之举,是被害人报复情感合理宣泄的途径,是防止被害人走向犯罪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论恐怖主义犯罪中被害人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体系,我国反恐怖犯罪的刑事法律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也日趋成熟。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同时,我们应该对因此而产生的犯罪被害人予以高度的关注,立足于对被害人自身特点的分析,通过对我国目前法律制度上的改革来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被害性与被害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的重要一环,被害预防应该从被害性分析着手。被害性即指人身上所存在的足以导致犯罪侵害的一切特性,它与犯罪心理紧密相关。从犯罪人犯罪前的心理状态分析,犯罪人选择作案对象有一定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了被害性。被害人就其有无过错可分为两类,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被害性,被害预防应从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进行。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plight of victims as well as the professional role of the South African criminologists in offering assistance to victims of crime by compiling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on behalf of victims. The VIS ha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make in a stag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where acknowledgement of a victim takes place after a judgment or a guilty conviction. During the trial process a victim in legal terms does not exist. It is only at this final stage before sentencing that the court will view the complainant as a victim.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complainant's voice is heard as a victim-one who has suffered loss regardless of its shape and form. The all encompassing contribution of the VIS lies in its empowering nature due to the fact that it also can contribute to crime prevention by lowering the crime rate and reducing the cyclical nature of violence and crime.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检察监督与被害人权益保护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铭安  洪星 《河北法学》2006,24(11):192-196
从阐明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涵义入手,介绍了刑事诉讼检察监督与被害人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其在被害人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司法现状,就检察监督如何加强对被害人的保护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车浩 《法学研究》2012,(2):101-121
盗窃罪的客观构成要件是违反占有人意愿而转移财物的占有;相反,得到占有人同意而取走财物,就可以排除盗窃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将被害人同意的一般原理与盗窃罪构成要件的具体特征相结合,能够强化刑法总论与各论之间的整合与协调,促进刑法教义学的纵深发展。运用"预设的同意"理论,可以有效回应ATM机等自助型机器类案件中的疑难问题:使用"伪币"从机器处取得财物的,构成盗窃罪;使用真币从机器处取得财物后又抽出真币的,构成针对真币的盗窃罪;非法使用他人的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的,不构成盗窃罪;使用信用卡利用ATM机故障恶意取款的,构成盗窃罪。在盗窃陷阱的场合,应根据是否存在同意而区分既遂和未遂。按照"客观权限+审核义务"的标准来区分盗窃罪间接正犯与三角诈骗,体现了对被害人意愿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