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鹤庆县金墩乡赵屯、和邑村的村民祖祖辈辈烧制砖瓦,能工巧匠不乏其人。明代嘉靖年间建造鹤庆府城的大部分城砖和瓦均在这里烧制,由此形成了瓦窖头等村,也造就了大批泥瓦匠人,瓦猫等民族工艺品随着砖瓦业的发展而产生,代代相传,不断完善。瓦猫,又名“镇脊虎”、“降脊虎”,是一种以虎为原型,融宗教文化、建筑装饰和民间艺术为一体的鹤庆白族传统泥制工艺品。其外形与真猫大小相近,一般为灰陶素胎,寄寓招财、纳福、平安的特有内涵,是鹤庆白族群众的吉祥物。瓦猫的制作主要是用赵屯、和邑村当地所产精泥手工捏塑为猫胚,再将猫坯入窑烧制成古朴…  相似文献   

2.
鹤庆白族银器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今日民族》2012,(10):38-38
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生产银器,其产品覆盖了云南全省及周边省份地区的银器、银饰市场。目前,白族银器主要产品包括汉式银器、藏式银器和其他一些民族的银佩饰等三大部分。因为涉及面广,其形制、工艺、纹样等方面都各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章虹宇 《今日民族》2011,(11):29-29
立夏,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季之始。到了立夏节,我国各民族都会举办不同的活动。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白族过立夏节又别具特色,除举办赶雀护田、开镰刈麦和“钓龙”送春等民俗活动外,还要吃花粥、饮花酒和喝立夏茶。  相似文献   

4.
陈萍 《今日民族》2010,(3):53-55
居住在滇西北高原金沙江边的鹤庆白族,不仅勤劳朴实,而且还是创造美的天才,特别是鹤庆妇女更具创造美的天赋。笔者在鹤庆县调查白族服饰时,征集到鹤庆县甸南白族新娘服饰一套,非常别致,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5.
王晋 《今日民族》2005,(11):15-16
在拉萨、在甘孜、在藏区,人们都知道他们现在使用的铜器来自云南的鹤庆,来自那里的能工巧匠;在鹤庆,秀邑的铜器加工和新华的银器雕刻一样家喻户晓。美丽的秀邑,清泉长流,绿树掩映。数百年来,这里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秀邑是个白族村落。走进村子,“丁丁当当”,清脆的敲打声就传入人们的耳中,这是勤劳的白族群众在打制铜器发出的声响。踏进农户家,一个个各式各样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的铜盆、铜桶堆积如山,而在家庭作坊旁,白族妇女精湛的打铜技艺更让人称奇。长年来,秀邑的居民们就以打铜为生、靠打铜致富,也创造了悠久的铜产…  相似文献   

6.
7.
赵启燕 《思想战线》2007,33(6):133-134
鹤庆商帮是滇西白族地区兴起最早、历时最长的一个商帮。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鹤庆第一个商号同兴德创立,到1956年恒盛公商号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鹤庆商帮历时百余年,共有大小商号近百家,以日兴德、兴盛和、福春恒、恒盛公4家商号为核心形成一套颇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近代滇西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滇缅、滇印进出口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开拓经营市场滇西白族商人走的是一条从省际贸易逐渐向国际贸易拓展经营领域的经商之路。鹤庆商帮兴盛和商号兴起初期,商贸路线为建昌—会理—仁和街—永北—鹤庆—下关。随着商…  相似文献   

8.
9.
田果 《今日民族》2011,(4):22-26
记得2007年8月,白族民间艺人张树先肩披扎染白族马甲,腰挎系有鲜红背带的龙头小三弦,跟戴宽边墨镜,半长头发往后一溜,在中央音乐学院演艺大厅进行了鹤庆的甸北田埂调表演,浓烈的白族音乐氛围,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3年多过去了,张树先的那次表演仍令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0.
《重庆行政》2011,(1):I0008-I0011
重庆市九龙工业园区是国家发改委和重庆市政府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是国家工信部批准的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园区规划面积32.5平方公里,分为A、B、C区。  相似文献   

11.
"瓦猫"是寻常百姓对平安祥和生活的一种期盼,是一种文化,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生活幽默,它在云南的很多地方都活生生地演绎着……在云南的蓝天和白云之下,瓦猫安坐在乡村的屋顶正脊、飞檐或门头的瓦脊上,不同造型的瓦猫,像一个个个性分明的瞭望哨,神秘而有趣,成为云南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12.
白族唢呐     
你看过由120人组成的唢呐队方阵吗?你听过120人的唢呐队方阵在广场齐声演奏出的乐章吗?没有。那么请你走进美丽、神奇的洱海源,来到白族唢呐艺术之乡洱源,你一定会有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份惊喜,一份陶醉,一份来自内心世界的震撼。1992年2月28日上午九时,在昆明东风广场,一个由120名白族唢呐高手组成的仪仗队以高亢、嘹亮、热烈、粗犷的唢呐声,撩开了中国第三届艺术节的帷幕。那雄伟、壮观的唢呐方阵队伍里发出的高亢、激越、震古烁今的唢呐声,以一种不可阻挡的雷腾气势,直冲霄汉,似万马奔腾在红土高原那清朗…  相似文献   

13.
章天柱 《今日民族》2010,(10):37-38
中国传统饮食,不仅讲究色鲜味美,且注重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亦强调其文化内涵,使之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云南鹤庆传统的“八大碗”宴,也可算是别具一格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4.
白族大本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族具有十分优秀的、古老而丰富多彩的戏曲、曲艺、音乐文化。其中,大本曲是白族独有的口传文化遗产之一,被中国曲艺界评价为“全国民族曲种中比较完整的曲种之一”。大本曲流行于大理、洱源、剑川、云龙、鹤庆、宾川等白族聚居地区,尤以洱海区域流行最广。大本曲产生年代迄今  相似文献   

15.
16.
感悟九龙潭     
童杨 《福建乡土》2014,(4):20-21
九龙潭行走,始于登山栈道。望着那构筑在悬崖边的栈道,“噫吁唏!危乎高哉!”之感慨便油然而生,李白的叹望与豪情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表达。当然,九龙潭的栈道没法跟蜀道之难相比,可要攀登,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栈道直通山顶,尔后直下山脚水面,“之”字形的栈道,令人攀爬艰难。不过也不必过于畏惧,人的一生都在针对无形的目标不断地攀爬,又何在乎这有形的栈道呢?  相似文献   

17.
白族尝新节     
杨玉藩 《今日民族》2012,(11):26-26
秋风送爽,稻穗初黄的仲秋时节,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村寨里的农家,又喜气洋洋地欢度本民族的传统农事节日——尝新节,“初享”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云南社会经济大规模发展的年月 里,大理的白族人用天然板蓝根作染料,先是将白布染蓝,后来学着扎上布简单染一些花样,装饰日常用品,如手帕、头巾、窗帘、门帘之类,染着染着,染到今天成了一项蜚声世界的民间传统工艺,将文化、艺术和市场结合为一体,畅销全国,且大量出口到日本、欧美、东南亚各国,形成颇为壮观的民族文化产业。 扎染说简单并不简单,可也复杂不到哪儿去。原来染布用的板蓝根是野生的,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自己种植,可长到半人高,开粉色小花,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  相似文献   

19.
有道是"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天",大理白族的婚礼婚俗,既古朴别致,又饶有情趣,新娘要过"三关"。第一关,迎亲路上"跑8字"。在欢快的唢呐声和新娘的哭声中,由"陪郎头"主动"编导",新郎新娘被迫"主演"的一幕幕闹剧喜剧,便在迎亲路上演出了。其中。最欢快热闹的"节目"是迎亲路上"跑8字"。一到路面平坦的地方,只要陪郎头有意大声咳嗽一声或用其他方式暗示一下,抬嫁妆的陪郎们就  相似文献   

20.
白族婚俗拾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理白族地区的婚礼饶有情趣。结婚当日,新郎、新娘都要历经一道道关卡,“过六关、斩六将”,整个婚礼隆重而古朴。新郎“应考”“正喜日”(结婚)这天一大早,新郎在“吹师傅”的引领下,接回“喜神”,随着迎亲队伍早早地恭候在新娘家门口,但新娘家的大门却紧闭着,不准迎亲队伍进去。迎亲“总管”在外好说歹说,燃放鞭炮三串,吹响唢呐《迎亲调》三遍,再三表明新郎的诚意,大门才徐徐打开。一位年长的老人把住大门,要先考一考新郎的聪明才智,才准进大门。“考题”由老先生出,内容为历史、地理、风情、传说、谚语、歇后语等,多数是“对对子”(即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