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设立监察委员会是我国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目的在于通过整合分散的反腐败监督权,形成一种与其他国家权力相独立的宪法性权力,其核心在于监察委员会权力的合理配置。考量权力和权利、效率和正义等因素的不同侧重,权力配置具有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监察委员会承载着高效反腐的职责,其权力配置必将侧  相似文献   

2.
正监察监督作为反映监察委员会基本职能的内在要求,从规范的运行层面回应了集中统一反腐的政治逻辑。作为监督的实现方式之一,其广义监督的范畴涵盖了监察委员会业已整合的监督、调查与处置职能,性质上有别于党内执纪监督、人大权力监督及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在监察委员会广义监督职能的实现过程中,应从监督权配置的政治逻辑原点出发,严格保障监察监督各  相似文献   

3.
监察委员会是"位高权重"的国家权力单元,亟待监督制约。在此有两种监督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是传统监督模式: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执政党监督以及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另一种是新型监督模式:于人大内部设立专门监督委员会、于监察委员会内部设立调查委员会、建立监察诉讼制度以及建立新型上级监督机制。通过对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监察体制改革趋势的分析,发现传统的监督模式已很难胜任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工作,相比之下新型监督模式的监督更加实效有力,更加符合法治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4.
权力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权力顺畅运行的先决条件,也是充分发挥权力效能的前提和基础。监察权并不是一个“单一”或“单项”权力,而是由监察监督权等三个子权力构成的“合成体”。相较其他二者而言,监察监督权相对弱化,应然和实然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强化监察监督权的必要性,并加强监察监督权行使的制度供给,充分“激活”监察监督权,避免监察监督职能陷入“沉寂”状态,以保证国家监察发挥效能。  相似文献   

5.
《监察法》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法兰西内战》的理论灌溉和精神滋养,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监督法律思想在中国本土创造性的解读与转化。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时空对接",《监察法》以解决中国现实腐败问题为基本面向,萃取《法兰西内战》中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公开监督、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地嵌入预防权力异化、配置监督权力资源的全过程。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时期,要回应人民高质量高标准的法治需求,承续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创新发展监督理念,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指导监督监察工作,全面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重视对权力空前集中的监察权的监督,将监察委员会锻造成为现代监察制度的核心。《监察法》对《法兰西内战》监督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经验质感,为限制和约束权力、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世界性命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国家监察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立法体系建设的法治原则导向。对于监察委员会的属性、职能与职责定位等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须根据监察权之固有属性与国家治理的发展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科学设计;调整试点方案关于监察委员会"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的定位设计,将监察委员会定位为促进公权"廉能、善治"的独立权力机构,确保监察权的充分行使;调整试点方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监察体制是一个多学科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有多学科的考察视角。首先,它是一个政治学领域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共权力的性质及其科学合理配置的角度来审视国家监察体制的问题;其次,它是一个法学领域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权力的依法配置等视角来审视监察体制的问题;再次,它是一个公共管理领域的问题,学科视角需要从组织管理以及职能分工等角  相似文献   

8.
县域监察体制改革的策略及其效能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20,(4):19-24
县域监察体制改革通过优化政治生态、提升腐败治理水平、推动公共权力规范运行等举措提升县域治理水平,进而成为整个国家政治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服从中央主导的政治策略、解决现实问题的切入策略和刚柔并济的行动策略,是县域监察体制改革的三大实践策略。这三大策略的主要目标导向在于引导权力规范运行、提升腐败治理效能、促进县域良善治理。从其整体性的目标期待看,当前县域监察体制改革仍需从提升改革的适应性、协同性和持久性等方面着手,以拓展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前的监察体制是隶属于行政权的一种行政监察体制,其在实践中弊端甚多,难以切实发挥监察作用,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变行政监察为国家监察无疑是一种可行思路。在此思路下,需要着重解决监察资源整合、独立行权、党纪与国法衔接、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与制约等问题,并在制度建构上体现其设置合法性、自身运作合理性以及运用国法时与党纪的同向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的监察体制是隶属于行政权的一种行政监察体制,其在实践中弊端甚多,难以切实发挥监察作用,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变行政监察为国家监察无疑是一种可行思路。在此思路下,需要着重解决监察资源整合、独立行权、党纪与国法衔接、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与制约等问题,并在制度建构上体现其设置合法性、自身运作合理性以及运用国法时与党纪的同向性。  相似文献   

11.
电子监察是指行政监督权力的主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再造权力运行流程,规范和监督权力行使,以实现提高行政效能和预防腐败的目标的一种手段。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监察,电子监察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丰富"预防腐败体系"的内涵和效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预防腐败。构建"电子监察预防腐败分析框架",要从清除腐败的权力基础、减少腐败机会、弱化腐败动机这三个方面着手,利用电子监察、电子政务等科技手段清理行政权力,消除腐败的权力基础;规范权力行使,减少腐败机会;实现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弱化腐败动机。青岛市电子监察在预防腐败方面存在着预防腐败的领域和层次不够全面、依然受到现行监察体制的制约和缺乏全面的绩效评估三方面的不足。因此,青岛市电子监察还需要拓展预防腐败的领域和层次;改进监察点设置,优化权力监督;完善廉政监察体制;构建电子监察绩效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列宁依据党和苏维埃的监察工作经验,创立了党内监察思想。核心内容是构建科学的党内监察体系,重要任务是对党政最高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察,改革方针是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相结合,其最重要的理论特征是权力制约。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人民监督制约权力、以宪政制约权力的新模式。研究这个新模式有助于深入了解列宁有关党内民主理论的精华,有助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关于监察权的性质,有"行政权说""双重属性说""独立的第四权说"等观点。对监察权性质的认定,如果趋向于按照不同的标准将监察权分解开来解释或者忽略其与党的机关合署办公的现实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监察权的本质。从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监察委员会的定位、监察权的内容,以及与其他国家权力的比较看,监察权是一项具有党政合一性质的、新的独立的国家权力类型。  相似文献   

14.
党内权力制约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党内权力运行方面的最大弊端,就是实际存在的各级党委过于集中的权力长期得不到对等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其原因在于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配置不合理、不均衡,所导致的决策机关虚化,执行机关权力扩张,监督机关权力萎缩,党员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对于党内权力制约的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调整党内权力架构和配置,推行党委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三分".二是以党员权利制约党内权力.三是以道德制约党内权力.以德行政,发挥道德在权力运行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对于有效制约权力的目的而言,这三种制约机制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监察工作信息是监察权力运行的载体,监察工作信息公开则是监察工作全领域、全口径、全流程的外化表现,在法治轨道上构建科学合理的监察工作信息公开制度是实现“对监督权进行再监督”的必要保障。监察工作信息公开制度承载了知情权与监督权等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各级监察委员会作为制度载体,以党规与国法作为制度运行的规范依据,充分体现了该项制度所具有的法律属性,需通过制定《监察委员会监察工作信息公开条例》予以规制。应科学界定监察工作信息公开的范围,完善主动公开方式,建立依申请公开方式,同时对监察工作信息公开的监督与救济机制进行构设,以增强监察工作信息公开制度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党内权力的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必然要求.以往那种党内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委,或者说党委"议行合一"的领导体制,弊端很多,必须加以改革.应当在恢复党代会常任制的基础上,对党内权力进行合理分解,设置党的常设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实现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能的科学配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设立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但现有的监察体制能否保证监察举措的顺利推行还很难说,尤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如何保证在法治轨道下推进改革,也并非易事。我国现行监察体制存在监察资源分散、监察权力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等诸多不足,已严重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从我国现行监察体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实行监察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对于推进监察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等三部分展开论述,以实现整合监察资源,树立监察权威,监察全民参与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从监察委员会有效运行逻辑来说,在宏观层面,执政党领导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监察委员会有效运行提供了政治保证,国家监察是执政党治理国家和治理政党的结构化机制。监察权的政治性及其产生均源于党的领导权,运用监察权旨在实现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具体化。在中观层面的具体实践中,监察委员会运行与纪律检查委员会运行是一体化的,合署办公是党领导国家监察工作的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对监察权行使的一种结构性制约。在微观的程序层面,监察运行具有法治依据和程序保证,基于监察运行的纪法衔接,监察证据可以应用于纪律审查,提高纪律审查的法治性;基于监察运行的司法衔接,监察委员会应与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实现法律协同和程序衔接。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反腐败机构存在力量分散、职能交叉、监督体制不完善、职能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监督与制约等缺陷,亟待加以改革与完善。为此,国家以监察体制改革为突破,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拟成立新的反腐败机构——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应独立于行政机关,只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实行垂直管理模式;具有相对独立的选人权和用人权;广泛拥有监督、调查、处置、预防、教育等权力;建立完善的内外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党内纪律的检查与监督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在"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题下启动的监察体系改革,其内在逻辑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对监察部门自身的监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国家监察体制的推进对于完善监督,实现监督体系现代化、推动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快与国际反腐机构的合作有积极作用.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改革必将使国家监察工作得到进一步优化,走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