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有人说,他是江淮大地上的吴运铎;有人说,他是农技战线上的“王铁人”;也有人说,他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还有人说,他是活着的焦裕禄、孔繁森。温家宝总理称他:“全国农技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也是残疾人自立的一面旗帜!”而他自己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根在农村,与农村、农业、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李晓珍 《中国监察》2011,(22):58-60
有人说,他是屡破大案的“高原神探”;有人说,他是守护百姓安宁的“高原雄鹰”;还有人说,他是一个为警察事业而生的人。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他会在41岁,正值人生壮年的时候突然离去。  相似文献   

3.
2012年8月11日15时.因劳累过度引发突发性脑溢血,山东省粱山县司法局韩垓司法所所长韩玉勇倒在工作岗位上,21时许,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追悼会上,有人喊他“兄弟”。有人称他“恩人”,有人说他“比儿子还亲”。  相似文献   

4.
石破 《政府法制》2012,(22):24-26
5月27日,通过微博,陈里邀请8名农民工在西安吃饭,陈里是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因为这一特殊身份,这件事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有人说他“作秀”,有人向他诘问,也有人为他辩解。  相似文献   

5.
他曾是中国最早的打工仔,近几年因替伤残打工者打索赔官司而名震遐迩。1996年至今,他代理了600多起工伤赔偿案。为数百名伤残打工者讨回了公道。有人说他是“刁民”,是“不安定因素”;有人称他“侠肝义胆”,是“打工者的保护神”。他就是人称“中国第一打工律师”的周立太。  相似文献   

6.
崔书芳 《政府法制》2013,(17):28-28
有人说陈云不讲究“吃”,其实不然,陈云是很讲究“吃”的。 陈云讲究吃十分得体。早些年在商务印书馆,职工们就发现陈云吃饭很有规律,每餐定量,不多不少。问他时,他就说:“吃饭是应该有节制的啊。”陈云有一张很容易背得下来的食谱,  相似文献   

7.
《法制与社会》2011,(14):36-36
6月7日,“专职”考生、“兼职”生意人,44岁的成都市民梁实又要上考场了,这是他第十五次参加高考。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铁脑壳”“高考最牛钉子户”“现代范进”。  相似文献   

8.
双休日,我和妻正在家看报,忽听有人敲门,进来的是一位在乡下工作的年轻办事员。给他泡上茶,寒暄几句后,我便直奔主题,问小伙子有什么事。他哼唧了一下,说:“你知道,我在乡下已经摸爬滚打了五年,最近有人给我介绍了个对象,家在城里……”我一听,立刻明白他的来意了,就说:“组织上会考虑你的工作调动问题的。这样吧,你回去后写张申请给我。”小伙子说:“申请我已写好带来了。”我说:“行,你就交给我,我会尽力的。”小伙子很知趣,说了几句“拜托”“谢谢”的话,就起身告辞了。客人走后,妻在客厅发现了问题:原来茶几上搁…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他像一缕和煦的春风,用和风细雨的力量使一颗颗乖戾的心感受到了人间温情。有人说,他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用炽热的烈火温暖着一颗颗“冰冻的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大乱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候,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大地,各个民族的精英们个个粉墨登场,乱世中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多少位英雄。冯道,便是见证五代史的唯一奇人。有人称他是“十朝元老”,官场上的不倒翁;有人说他是软脊梁,  相似文献   

11.
辛明 《公民与法治》2013,(12):39-40
调查“假渗灌” 1998年,义是返城,还是负面报道,当时,他去运城采访,在火车上,老百姓聊天。有人说,运城当地有一个顺口溜:“美国卫星在侦探,发现运城在备战,日本走了50年,运城炮偻又出现。”他一打听,老百姓说,运城现在在搞农业渗灌的大l:程,但是运城是出名的黄泥地,  相似文献   

12.
有位圣徒名叫安东尼,他一直住在沙漠中苦修。经过一段时间的苦修之后,他问上帝是否有人比他更圣洁。上帝对他说:“在耶路撒冷的鞋匠康瑞德比你更圣洁。”  相似文献   

13.
尹祖光 《江淮法治》2009,(16):36-37
幡然醒悟从爱好打鸟到义务护鸟 在江西省新建县恒湖垦殖场乃至整个鄱阳湖地区,祖籍安徽的黄先银算得上是一位“名人”。不过,他这个“名人”当得并不轻松。有人把他誉为“正义的化身”,也有人骂他是疯子、神经病,甚至还有人对他恨之入骨,扬言要出20万元买他的人头。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多管闲事”,不顾一切地举报和阻止他人偷猎鄱阳湖候鸟。  相似文献   

14.
4月29日,首届“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在中央电视台落下帷幕。有人说这是一场代表全国各地律师最高辩论水平的“甲A联赛”;又有人说,这是一次检阅新一代中国律师语言风格与论辩水平的“NSA季后赛”;还有人说,这是一部回顾律师制度恢复重建工作成就的“历史纪录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律师》2007,(4):18-18
在十届全国政协近3000位委员中,王林是唯一一位来自基层的专职从事法律援助的委员。每次到北京开“两会”,他都句句不离法律援助话题。5年里,王林觉得自己很幸运,他的有关法律援助的提案几乎都得到了落实。有人说王林了不起,说了不白说,而王林则说,这只是他顺应了政府关注民生,实施民本政策的大潮流。  相似文献   

16.
他是这次ETS试题乌龙事件的众多受害者之一,从他24天的黑色日子中,可以感受到,重考给他带去的损失有多大。重考过后的他,希望能有人勇敢地用法律武器对ETS说“不”!  相似文献   

17.
《政府法制》2012,(36):64-64
据《河南商报》:快要下雪了,郑州很冷。11月30日中午,立交桥下,一名农民工死了。有人说是病死,也有人说是被冻死的。在其他农民工看来,他,不该死。“120来过两次,救助站的人也来过,但看看都走了”!后续:郑州卫生局回应农民工街头死亡,系本人拒绝就医。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政府法制》2009,(20):47-47
“博客”一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就有人写博客了。如果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是纪昀(字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员最早的“博客”了。纪晓岚在我国民间传说中可以说是个神人,此人聪明过人,官居一品。纪晓岚是清代著名学者,他的诙谐和博学多智。深得乾隆的喜欢,称他为“活着的东方朔”、  相似文献   

19.
1963年,朱德到四川乐山视察,途经峨眉山时,当地群众担心他身体吃不消,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副轿子,但朱德坚决不用,有人劝他:“您年岁大了,又不常来这里,偶尔坐一次也不算过分。”可他说:“偶尔一次也不行。”  相似文献   

20.
《法人》2013,(11):56-58
西格尔喜欢说喜达屋法务部的太阳永不落。他说:“这里的意思是想确保我们把法律资源投入到驱动这种法务需求的地方去。现在,我们总是有人能够接听电话,回答问题,并支持实时经营与交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