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表明,互补、"双赢"与竞合分别是中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的合作博弈前提、结果与方向。要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的合作博弈,必须具备下列要素:建立中高职学校人才培养供应链下的合作伙伴关系;制定中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下"生产计划与控制"方案;弱化中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做好中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下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必由之路。文章在阐述“四轮驱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机制与原则基础上,对“四轮驱动”的人才培养平台与路径进行探索,以椎进人才培养平台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发生了变化,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轻视实践教育的问题,而企业中则存在着“重业务、轻思想,重生产、轻教育,重效益、轻管理”的问题。改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通过进一步明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内涵,并就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深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出对策建议,包括:积极推进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联盟等新型产教融合组织建设;对标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树立全环境育人理念,大力营造真实职场环境;扎实推进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和加强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是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互为补充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类型。加快发展高职特色教育,要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高职学生服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树立以人为本、“顾客至上”服务理念,营造全员化的服务环境;创新服务载体,建立全面事务的“一站式”学生服务平台;健全服务机制,构建全程运行的管理体制。切实提升学生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F0002-F0002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8月。其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是我国成立的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职业院校。2006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2010年,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一体化导致企业竞争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但由于供应链是个"有许多节点企业参与的"复杂系统,并且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都是产权独立的法人,这些企业有各自的经营目标、经营状况和不尽相同的生产经营条件,他们合作时在利益和运作上必然会产生冲突,因此,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难点是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问题、各节点企业的理性选择问题、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建立供应链节点企业战略伙伴协同竞争博弈模型,明确供应链合作博弈实现的要素,从而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红英 《山西青年》2023,(2):141-143
通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构建“六位一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从中高职衔接项目管理、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效的转段升学方案、配备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设计衔接课程内容、组织和实施教学六个维度分析了影响因素的内容,以此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借鉴国内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探索并构建适合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交往的常态文化现象,也是两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内在逻辑结果;而依此审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其校企文化合作交往的不同事象,就可以逐步厘清和抽象出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校企文化融合的“隔离”、“同化”和“整合”的三种结果状态,并可对企业文化的抉择作出一个相应的价值判断而得到在不同抉择时应持有的一般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促使高职院校创新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机电以及会计作为比较热门的专业,本文以这两个专业为例,在传统高职院校教育的基础上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手段,落实“1+X”证书制度,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定位,使课证标准融通进行对接,重构书证融通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全新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全面培养,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3.
缪仁亮 《山西青年》2023,(4):154-156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走上求精细、重品质、立品牌的精益道路。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要正确认识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分析“工匠精神”融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价值,从校园文化、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技能大赛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实施路径,从而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工学结合”体制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其主要内涵是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导性和实践性。而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如何突出学生学业评价的合理化、评价的可操作性,这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文章旨在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提出如何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彭胜喜  刘足 《山西青年》2023,(4):139-141
“1+X”证书制度的推出,揭开了我国职业教育新改革的序幕,是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一项重要举措。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分析该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基于“1+X”证书制度下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具综合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持续增加,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摇篮,因此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过程中,也要与地方经济发展互相融合,紧密结合“双高计划”的相关要求,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本文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詹晓丽 《学习月刊》2013,(20):68-68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产生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此模式适应市场化的高职教育要求.能做到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无缝对接.在高职院校提高就业率、保障就业对口率方面显示出一定效果。本文从阈内外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各位专家学着对校企合作的态度、观点进行分析.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研讨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黄竹梅 《山西青年》2023,(8):145-147
自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发布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推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1+X”证书)试点实施。本文基于证书制度的内涵,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问题。本研究旨在提高会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增强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升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9.
李卿语 《山西青年》2023,(9):145-147
高职“1+1+1”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及应用,不仅满足了新时代高职院校艺术类人才高质量培育需求,还为辅导员多元化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机遇。本文概述了高职“1+1+1”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剖析了辅导员在模式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的多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新理念、新技术、新人才三个层面,提出几点有利于提升其应用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孔紫菲 《山西青年》2023,(4):136-138
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行业进入急速扩张时期,人才缺口巨大。作为高职院校,其办学与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形势。而目前传统教育体系传授的媒体和营销知识已不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针对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导入—训练—竞赛—孵化”的“四步进阶”育人教学模式,探索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专业育人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措施,包括打造“四步进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以期为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