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观的演进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观的演进经历了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 +结构改善 +社会进步再到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结构改善 +社会进步 +后代人的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与政治发展、与文化发展、与自然发展等多重关系 ,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 ,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发展与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树立以人为本发展观、统筹兼顾的协调发展观、“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的干部政绩观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诠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发展观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而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如何评价发展”这四个问题上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法内涵。在“什么是发展”问题上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从发展的内涵来看,一些地方和个人曾奉行的发展观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发展,并进而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这实质上是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使得对发展的理解陷入片面化。从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发展理论研究在国外一直是一门“显学”,流派纷呈,观点各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观,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使人失去了人性,人成为物、工具。近几十年来,西方社会对传统的经济发展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再到人类发展按照传统发展观,发展即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被等同于经济增长。但这种发展观并没有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相反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发展论者对此进行了反思,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并不是一回事,“增长”不等于“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原动力,它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整合。然而,经济的增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约。由于单纯经济指标的增长并不完全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因而经济增长就必然向经济发展转变;而无论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系统,人类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而,经济发展又必然向全面协调发展转变。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再到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由80年代末开始在国际上提出并流行,意味着一场社会发展观念的创新与革命。当我们透过这一新的理念审视历史与现实时,所看到的是人类对今天与未来的一种普遍忧虑,一种交织着近忧与远虑的世界与人类的命运关注。理性时代孕育了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当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们开始了解与接受这个新颖的概念时,它就不仅仅被视为一种单纯经济增长方式上的选择,而是一种更为深广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导向。因此,从哲学层面对它加以诠释,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它的本义上的内在呼唤。一、可持续发展是从一个多世纪来世界…  相似文献   

6.
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魏奋子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学者在60~80年代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式时提出的概念。他们把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  相似文献   

7.
当发展问题被赋予特殊含义的时候,对发展果实的分享也同时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在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中,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的发展与收入分配理论和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是两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理论。这两种理论采用的都是结构主义思路,都对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看法持乐观态度,认为它们是一致的,不矛盾的,同时也认为经济发展中规模分配走势呈倒U型,个人收入必然呈现逐步拉大、再随经济增长逐步缩小的变动过程。因此,这两种理论都重增长轻分配,认为分配问题会伴随经济增长自动得到解…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增长理论革命"把经济增长研究推上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本文在对增长理论的演变与发展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侧重剖析90年代以来新增长理论各主要学派的新贡献及其近年来的最新发展,又对美国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这些理论和实践对战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基调复旦大学殷醒民博士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或者说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什么?这是确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基本前提。90年代初以来,政府部门和经济学界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金融、贸易、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并以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中的...  相似文献   

10.
一、新经济的内涵与特点1 新经济的内涵。新经济现象起源于美国 ,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变革。 70年代前 ,高就业与高增长总是伴以高通胀 ,而低通胀始终与低就业、低增长为伍。 70年代后 ,高通胀与高失业、低增长则形成了“滞胀”。然而 ,美国经济迄今已实现了连续 9年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 ,不仅创造了其战后经济增长期最长的记录 ,而且各项经济指标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中。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现象 ,也是传统经济学无法加以解释的 ,人们因此将其称之为“新经济”。 1994年美国《商业周刊》第一次提出美国已进入一个生产力快速增…  相似文献   

11.
1.抽象的概念可用具体的事例帮助理解。如在讲解"精神文明"这一概念时,可以精神生产(如四大发明)和精神生活(如音乐、舞蹈等)两方面结合实例理解。这样,有了相应的感性认识,利于透彻的理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2.复杂的概念要分层理解。如"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在学习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以下三层含义:①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的;②人类社会不是某几个或一部分人组成的,它是整个人们的总体;③这种人们的总体,不是指简单的人口相加,它是按照各种关系结合起来的。3.…  相似文献   

12.
王爽 《创造》2010,(8):76-77
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一、资源与战略资源 (一)"资源"概念的现代含义 "资源"概念和人类的其他认识活动一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传统的资源观认为:"资源是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传统资源观的核心是把"资源界等同于自然资源",同时强调"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传统的工业化社会,经济生产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地理位置进行;社会财富主要表现为"有形的物质财富".在这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认知结构下,把资源界定为有形的自然资源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忧患意识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表现出的一种清醒的精神自觉.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历史智慧,而且是一种思想品质.它是人们对超越个人的民族、国家或人类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往往把忧患意识等同于面对客观压力时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语言交流(包括书面用语)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青少年”与“未成年人”这两个概念。但由于缺乏对这两个概念的严格界定和准确把握,常常出现把两者当成一个概念加以使用的情况。如把“青少年”等同于“未成年人”,把“青少年犯罪”看作是“未成年人犯罪”等等。这种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等同起来的做法,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因而,准确界定和科学区分这两个概念就显得尤为必要。一、“青少年”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而“未成年人”是一个法律术语青少年一词,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概念。严格上讲,它…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世纪之交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工业化是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从总体上看,它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进入90年代后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分散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只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过渡模式而不是目标模式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据统计,1992年全国农村工业产值已达12717.9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09%,所占比重首次上升到50%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苏南这些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农村工业更是早已从“半壁江山”发展为“三分天下有其二”,形成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态势。农村工业的广泛兴起,成为8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整个80年代,全国农村工业吸纳了1亿以  相似文献   

17.
于新恒 《现代领导》2001,(12):16-17
20世纪70年代初,人类社会发明了第一台微电脑,标志着一个以“信息集成”为基础,在信息智能主导下进行网络化生产时代的诞生。嗣后20余年的数字化信息革命,更使人类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由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信息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人类社会的新生活。它不仅使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而且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领导者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形成了新时代的领导信息观。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伦理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玉乔 《湖湘论坛》2002,15(1):90-91
所谓生态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生态经济活动中必须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或非人的自然存在物寄予的道德关怀。“生态经济伦理”这一概念的提出立足于一个预设的前提条件,即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危机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今的人类,出于自救的需要,已经决心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生态经济时代———一个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追求人与环境或人与非人的自然存在物的和谐相融基础上的经济时代,而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这一新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生态经济伦理的主要内涵任何一种伦理都有它特定的内涵。生态经济伦理是在深入反思人类经济发展的历…  相似文献   

19.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旨在回答发展的目的,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的道路等问题。由于发展观不同,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和价值取向等也会不同,从而影响人们对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方针的选择。国际上关于发展问题的讨论兴起于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观的演变也肇始于此。在发展问题研究的初期,发展观具有明显的物质主义倾向,表现为将发展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又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最终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物质产品的积累。传统发展观的形成,在理论上继承了早期工业化的思想,在实践上则源于二战后物质贫…  相似文献   

20.
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是:l、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真务实谋发展。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欠发达地区要发展就必须冲破旧的传统发展观和小农思想的束缚,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单一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