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有着利益追求的社会中,都存在着利益矛盾和冲突;在一切有着个人独立意志的社会中都存在着基于思想观念和意欲要求差异上的行为冲突。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可能就会忽视秩序的维持,那么就更谈不上道德和良知了。本文从当前中国社会频繁爆发的道德危机来谈谈法律强制对控制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道德从某一方面反应统治阶级的正当性要求。权利就是一种正当的要求,它反映了人们对行为"正当性"的评价。我们知道,这种正当性的评价根据既可以是法律,也可以是道德、风俗习惯,所以权利就不应局限于法的领域。它应当体现在社会习惯、道德、宗教、法律等诸多方面,包含着习惯权利、道德权利、宗教权利、法律权利等许多内容。  相似文献   

3.
法律和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主要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利益冲突一直是社会以及法学界极为重视的问题.本文从法律与道德之间冲突的历史根源谈起,简要分析了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实意义,并通过现实中的两个真实案例分析,就法律和道德冲突的利益衡量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句话说明了法律是道德的体现,是最低程度的道德.但同时也会让人疑惑——认定某一行为是否违法、罪与非罪的考虑因素之中是否渗透着对行为道德性的评价?法律能否强制执行道德?本文结合哈特《法律、自由与道德》一书对“夫妻黄碟”和“南京教授换偶”案所涉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回答.  相似文献   

5.
德治和法治是中华法律体系两大基本社会规范和法律体系两大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的发展管理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法律和道德的和谐统一是其顺利进行并成功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与法律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和错位:道德建设相对滞后,法律体系建设超前道德建设先行发展,从而造成了社会转型期的许多突出问题.因此,道德与法律的构建,必须以对方作为参考体系,使其保持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6.
富勒是美国著名的法理学家,也是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法的本质的目的性和法律必要的发展方向,使“法律事业”的特殊性体现在或者归因于具体的法律形式.他强调,法律与道德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开创性地提出了法律的“内在道德”这一观点,指出法律的存在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富勒的新自然法理论阐明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治的基本原则,将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变成了可变的活法,从而使我们对相关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旭东 《江淮法治》2009,(24):15-15
12月1日上午,南京一位63岁的杨老太倒在骑电动车的张女士面前,张女士立刻将老人扶起来,但是不到两秒杨老太再次倒地,无法爬起。双方各执一词:张女士称,自己当时在等红灯,老人是自己摔倒的,围观的市民也基本都站在张女士一边,称其遭遇了“碰瓷”;受伤老太则称,自己两处骨折都是新伤,希望讨回清白。  相似文献   

8.
道德和法律是普遍的人类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维护了人类社会的秩序使得其正常的运转.但我们无法不意识到,同我们的祖先相比,我们正处于一个混乱的、衰败的社会.物质的富足不代表精神的健康,经济发展车轮的飞速运转的背面是道德的失落,集体意识的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下,思考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在困境中找寻出口,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对于在现阶段提出的将道德法律化的议题,我们不能盲目跟从.通过对道德法律化的合理性的讨论,我认为将道德法律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将道德与法律有机的结合,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9.
许章润 《中国法律》2010,(2):27-28,82,83
法律与道德本为一体,可自从分家之後,多有不协调,甚至时有剧烈冲突,古今中外,不算稀奇。问题仅仅在于,这是什么法律?而这个道德,又究竟是谁家的道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富勒虚拟的洞穴探险者案为视角,简要分析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列举了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象,分析了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法律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已经困扰我国民法学界多年。我国《民法通则》将合法性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之一,此一做法近二十年来不断受到学界的质疑。学界的质疑可以分为技术、理论和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的质疑最为激烈。大多数质疑者认为,合法性本身与国家强制是紧密联系的。然而,法律行为概念在19 世纪形成的历史表明,合法性本身仅仅被当作区分法律行为和侵权行为等违法行为的一种技术手段,与国家强制的观念没有必然联系。我国学界对法律行为合法性的质疑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2.
陆玉晶 《法制与社会》2010,(4):64-64,66
本文从拔管杀妻一案和我国首例安乐死事件的比较中,分析了医疗机构与从业者、患者与家属的道德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社会上流传着一段顺口溜:“这年头,大棚把季节搞乱了,小姐把辈分搞乱了,关系把程序搞乱了,级别把能力搞乱了,金钱把官场搞乱了,手机把家庭搞乱了!”随着岁月的变迁,社会现实不断为这段顺口溜注入新内容,“法律把道德搞乱了”,就是其一。  相似文献   

14.
两岁的悦悦静静躺在冰冷的地面上,在冷漠路人的眼中,她的生命力缓慢流逝。一个、两个、三个……前后共十八个。最终,一位拾荒阿姨扶起了小悦悦.也同时扶起了最后一点良心。从不敢扶的老人.到不愿救的孩子,网友虽义愤却无奈反问,谁来“拾”起社会道德的“荒”!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法律道德主义者认为国家对道德事务享有判断权,并且在必要时为了保护社会可以动用法律限制公民的道德自由。然而该理论却无法回应"道德民粹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法律道德主义理论尽管精致,但仍然面临着"帕累托挑战"和"权衡难题"。有关法律道德主义的主要争议并不在于道德是否能够入法,而在于其入法的限度和具体方式。中国的立法、执法及司法的各阶段中均存在着不尽相同的法律道德主义形态,隐藏于其背后的"道德的法律强制"值得警惕,我们无法一劳永逸地确定出一条自由社会的道德底线,而注重各种价值之间的权衡却实属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心目中,法律应该有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性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力,而一些法律规范却因其倡导性的语言、泛道德化的表述和模糊的可执行性,让人们觉得不好把握。专家表示,道德规范是否入法,不能一概而论,取决于其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限购令”问题依然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焦点,它并不过时反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们应当理性的看待“限购令”,理解我国目前的“限购令”所处的生存状态,也应当在期待未来更完善的法律制度的同时尽量从现有法律出发去解决“限购令”所引发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加名税这一特定的历史问题出发,以该问题为例,以法理学为角度,以法经济学为视角,分析了道德对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对道德的影响这一对相互关系。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本文在文末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有奖发票"是我国税收征收管理的一种新方式,因此,"有奖发票"的法律性质尚未明确。"有奖发票"是行政行为,而非民事行为;"有奖发票"不同于行政奖励,是行政指导行为,税务机关的兑奖行为属于行政事实行为。明确其法律性质对于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保护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人们之间利益竞争的关系。而道德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现象,从产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与人类自身的利益追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以博弈论作为方法论工具对道德的发生发展进行考察也就是一种可行的途径。本文从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发展两个方面考察博弈对道德发生发展的影响:道德起源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通过人们之间的利益博弈得以形成;道德规范的发展很大程度源于人们利益意识的成熟,而利益意识成熟于人们之间不断的利益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