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并特别强调要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作为人大监督的重要形式的询问和质询早已明确写入宪法,并且在多部法律当中都有充分体现。然而,此前询问权和质询权在地方人大的实践中更多地止步于纸面上的善意,  相似文献   

2.
阿计 《人民政坛》2010,(8):33-34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进行"专题询问",是一种温和而谨慎的尝试,很可能引发地方人大询问、质询等案例增多,并最终形成常态化的人大监督活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项专属于人大的监督权,质询暗含有对其他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失误的纠察和责问,较之一般监督更具有针对性和刚性。质询的内容往往构成人大会议的议题,产生辩论甚至导致对政府决策的不信任后果,故而向来被认为是人大监督权中的一项核心权力。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宪法以母法的地位确立了人大代表的质询权,但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辽宁人大》2010,(3):27-27
质询与询问 为正确行使好人大质询权和询问权,笔者认为,需明晰两者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就宝钢建设问题质询冶金工业部,被称为“共和国质询第一案”。时隔30载,全国人大党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重申“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并表示今年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  相似文献   

6.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人大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要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这样的表述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还是第一次,表明了人大监督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迈进。  相似文献   

7.
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就热点问题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质询是各级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8.
人大质询,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一种重要监督活动。质询是人大的一种监督活动;质询权则是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某一问题依法向本级行政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提出质询和询问,受质询机关有责任予以答复的权力。我国宪法、监督法等法律对人大质询权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质询制度。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今年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重申"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并表示今年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对质询权如此庄重宣示,对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来说,尚属"史无前例",必将推动质询权走向民主政治生活的常态,对地方人大行权履职也将产生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最近,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询问和质询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五种情形下,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可联名提出质询案。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国宪法第七十三条明确规  相似文献   

11.
2020年9月30日,吴春华等5名嘉善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城西公交停保场久拖未建的质询案》,推动"迟到"九年的城西公交停保场项目落地。这既是项目的落地,也是基层人大通过质询权"落地"回应民生关切的缩影。"项目启动了!未来,我们的公交车有‘家’了!"在嘉善人大质询的推动下,2021年9月,"迟到"了九年的城西公交停保场项目终于破土动工。近年来,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较为刚性的监督形式逐渐被"唤醒"。但在县级人大层面,作为嘉善人大历史上首个质询案,其产生与落地有怎样的故事?一个由部门工作评议引发的质询案对于这一质询案,县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并非"心血来潮"。事情要从人大依法进行"部门工作评议"监督说起。  相似文献   

12.
质询是人大尤其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常委会对“一府两院”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刚性监督手段。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不难见到,一些地方行政领导因缺乏“人大意识”,不能及时、慎重地对待人大代表的质询而遭罢免或撤职。在此,笔者对有关人大质询监督的一些问题作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质询案是更直接地发挥人大监督职能的一种手段,也更有利于促进“一府两院”的工作,效果更为直接。在具体操作中,虽然多部法律对其都有规定,但由于规定不够系统、不便操作,各地人大工作中真正发挥质询作用的并不多。就质询案的运用,笔者提出几个应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闻,某县开人大工作会议,县人大负责起草县委书记的讲话,在讲话稿"加强人大监督"中写到:人大要加大监督力度,依法行使质询权。经县委一把关,把"质询"改成了"咨询"。思来,笔者颇有新感。"质询"与"咨询"一字之差,音同义别。《新华字典》上解释,"咨",商议、询问的意思。"质",询问、责问的意思。"咨询"与"质询",虽都是"问",但问的方式、问的程度、问的效果却不同。从法律角度讲,"质询"是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监督权。询问虽也与监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与法定的"质询"比,都不一样。询问是调查了解的过程,是工作方法,而"质询"则是监督手段,它具有强制性,一经"质询",必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专题询问的深入开展,亟须出台相应的规范性制度。法律制度追求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这也是专题询问制度化的价值所在。询问和质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监督权力,但在人大监督的实践中,却很少被采用。自2010年6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以来,全国各省区  相似文献   

16.
<正>一、人大质询应当导入博弈机制我国全国人大和地方组织法、监督法都规定了人大的两种重要监督方式:询问和质询。两者相比,质询更具有刚性。询问是针对代表不清楚之处,更多地保障的是代表的知情权,而质询针对的是被质询对象的不当之处、违法之处,更多地保障的是代表的监督权。质询者与被质询者之间存在博弈。或许  相似文献   

17.
质询是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对被质询机关工作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质问,要求被质询机关作出说明、解释的一种活动。质询属于一定数量的人大代表的个人行为,是人大机关对被质询机关的工作拥有舱督权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通过部分人大代表的行为,实现人大监督目的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质询和询问是世界各国议会普遍采用的监督形式。在我国,由于诸多原因,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极少运用质询案,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一府两院"及其所属部门的负责人和负责人员乃至广大民众往往对质询和询问不甚了解,这对质询和询问的正常开展是不利  相似文献   

19.
6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召开部分专家学者座谈会,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市委党校、上海政法学院等方面的7位专家学者与会。学者们主要围绕人大制度、党与人大关系、人大监督、人大代表的产生及其职责、政治参与等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座谈交流,提出了有关意见和建议。上海市委党校教授、政治学部主任程竹汝认为,人大是法制内制度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民主形式,人大要拓展的一个是民主,另一个是监督。监督权占人大权力的50%。对人大监督,社会舆论有不少议论。他认为,世界各国议会普遍的监督形式是质询。我国法律对人大质询也给予了授权,但使用的只是个案。究  相似文献   

20.
质询应成为人大常用的监督形式质询是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种重要而有力的监督形式。但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实际监督工作中很少采用这一监督形式。代表或委员联名提出的质询案不是转为询问,就是转作重要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甚至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从未使用过质询权。究其原因,一是认为质询的质问责难程度很重,只能用于比较严重的违宪、违法和重大工作失误。二是害怕影响与受质询机关的关系,怕伤情面等而顾虑重重不敢用。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