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被人们誉为“词家大宗”的宋代词人李清照与民间文学的关系,过去很少有人涉及,更无人以此专文论述。近期内,读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论述,联系她的生平经历,和词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发现李清照之所以成为一位著名的才华横溢的词人,与她重视民间文艺,勇于吸收新鲜的民间文艺的养料是分不开的。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宋代的词,是继汉赋、唐诗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大凡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总与民间艺术有着渊源关系,这是  相似文献   

2.
何阿珺 《求索》2008,(10):196-198
本文从李清照的生活轨迹以及词人所处的北宋、南宋交替的社会背景出发,对李清照词中频频出现的“花”与“酒”两种意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种看似平常之物其实是词人心灵的载体,是词人对生活、生命的执著热爱与面对黑暗现实想要逃避的矛盾心理在词中的具体体现。也正因为如此,“花”与“酒”在词人的笔下也就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而被赋予某种比兴寄托的含义,从“花”与“酒”中我们可以感悟词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3.
已故女词人沈祖棻教授的《涉江词》(湖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收集了作者从1933年至1949年间创作的三百八十多首词。这些作品受到章士钊、沈尹默、刘永济、黄裳等的交口称誉,早在传抄期间,“得名之盛,盖过于易安(按即李清照)远矣。”(著名词学家汪东先生语)  相似文献   

4.
刘辰翁作为南宋词坛的一位重要词人,不仅有大量词作传世,还有迥然不同于传统词人的词学观。他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词论予以反拔,高度赞扬辛弃疾“牵雅颂,人郑卫”的创作范型;主张词应具有与诗文一样的地位和功能,词的创作应不拘一格,以意之高下为先。这种独到见解对改变传统词论、提高词品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朴芬 《人民论坛》2010,(9):250-251
李清照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女性书写,以其独具魅力的女性创作心态及文人气质对女性进行了大胆而真实的表述,艺术地再现了女性对自然、人生、情感需求的真实感受。延伸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体现出词人独有的艺术审美追求和女性作者冲破男性强势话语的胸襟。  相似文献   

6.
北宋人填词化用唐诗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除苏轼、周邦彦二人词不限于用晚唐诗,其他词人则多对晚唐诗情有独钟。欧阳修、李清照词特爱用韩偓诗,秦观词喜用杜牧诗,贺铸词爱用温李诗。晚唐诗中不少名句甚至被宋代词人反复多次借用。宋人填词用唐人诗句,已成为普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但在诗歌创作上他们却从不愿轻易这样做。这种现象反映了北宋人对于填词的游戏态度,也反映了宋人对晚唐诗的由衷欣赏,以点化唐诗来标雅炫博。有学者认为宋词化用唐诗现象反映宋人欲以词来“祈求名于时和名于久”,这是一种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7.
法国女诗人茱迪特·戈蒂耶的<玉书>是最早的法译中国古诗集之一,在当时的法国乃至欧洲产生了极大影响.在这本书中,茱迪特翻译了六首李清照的作品,并在前言中特别介绍了这位中国最杰出的女词人,给予极高评价.她对李清照的解读与译介既富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气息,又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改造,两位不同国度的天才女诗人相隔数百年后,在<玉书>中碰面,并产生了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8.
刘欣 《青年论坛》2010,(3):139-142
法国女诗人茱迪特·戈蒂耶的《玉书》是最早的法译中国古诗集之一,在当时的法国乃至欧洲产生了极大影响。在这本书中,茱迪特翻译了六首李清照的作品,并在前言中特别介绍了这位中国最杰出的女词人,给予极高评价。她对李清照的解读与译介既富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气息,又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改造,两位不同国度的天才女诗人相隔数百年后,在《玉书》中碰面,并产生了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9.
《春秋》2021,(3)
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以"千古词人"著称于世,却少有人知,他更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武将。朝廷的腐败无能、苟且偷生,让他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不得不对酒当歌,长歌当哭。满腔的悲郁愤懑,化作诗酒中的万丈豪情……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幼安、易安)。  相似文献   

10.
骆新泉 《求索》2010,(3):189-191
意象是词人表情达意的特殊符号。宋代女性词人尤其钟情于楼,其词亦多涉"楼"意象。她们有强烈的“女伤春”意识,故其楼意象词偏重于仲春、暮春之季节取向,且玉楼词人比青楼词人更敏感;有鲜明的暮天、明月情结,故其楼意象词偏重于黄昏、月夜的时间取向,且玉楼词人比青楼词人更突出;有孤独愁苦的情感偏好,故其楼意象词偏重于孤独寂寞、相思怨艾的情感取向,且玉楼词涉及思君、爱国、咏物、悼亡等情思,青楼词涉及对地方官员的依附、与男性词人的唱和,以及从良的愿望等内容。而这些无不展示出她们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人生际遇和理想情志。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柳永是一位词人,也是一位歌手。当时的柳永也似如今歌坛上红得发紫的男女歌手们一样,拥有许多歌迷,写过200多首流行于北宋歌坛的歌词。女词人李清照十分欣赏柳永。她评价柳永用的一句妙联  相似文献   

12.
舒婷之美     
有人说舒婷是当代的李清照。不同的是李清照是词人,舒婷是诗人。舒婷的诗细腻、大气又充满激情,既有一种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深情,又有一种不屈不挠、勇于奋斗和求索的豪放气质及对人的价值的呼唤。读舒婷的诗,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滋润和陶冶。  相似文献   

13.
李忠华 《理论月刊》2003,(6):100-103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运用主位结构的理论,对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的两个英文译本进行了比较,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以歌妓为参照物,词人兼有词中的自我、词外的自我双重身份,前者指向娱乐生活,后者指向主体的精神境界,分别显现出词人游戏与严肃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二者的结合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苏轼是完美的典型;前者向后者的逾越是对社会的挑战,柳永的遭遇最典型。词人对后者的选择高扬了人类形而上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辛稼轩三类民俗词的分析,探讨生活民俗摄入到词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以及对稼轩词作的影响。稼轩之祝寿、送别、宴饮词显示了词人反映的社会交往民俗事象的广泛性与传习性,稼轩之节序词体现了他对节序民俗题材的撷取与升华,稼轩之农村民俗词表现乡风民俗对词人个人习俗的传递与共振。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词学的全面复兴时期,然而海峡东岸的台湾在人清之后的前二百年里却没有产生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词人.到了晚清,随着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同时出现了许南英、施士洁、洪弃生和林痴仙等本土词人.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晚清台湾的历史风云和沧桑剧变,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生平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创作.晚清台湾词的文学史(词史)意义突出体现在“词史”与“词体革命”两个方面,而历史文化意义则主要体现在“台湾情结”和“爱国深情”两个方面.晚清台湾词作为宝贵的文学遗产,不应被词史研究忽视.  相似文献   

17.
试论词在晚唐的奠基与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希平 《思想战线》2004,30(5):122-126
词史上向来唐与五代并称,盖因词繁盛于五代,其发展契机则孕育于晚唐。正是在晚唐,从浪子词人到帝王词人,各种词人范型得到确立;词体深而隐、美而艳、小而狭的天然审美趋向得以确立;为了增强表现力和增加表现内容,联章体开始广泛运用,这又为篇幅更长的中调、长调得到长足发展并加入到流行的令词中提供了可能。因此,晚唐在作者、审美、体制这几个词体的关键因素上进行了充分的奠基和开拓,从而实现了词体在五代的繁盛。  相似文献   

18.
肖胜云 《湖湘论坛》2007,20(6):85-86
李清照是中国词坛上光彩夺目的一颗巨星,为世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作品,她在她的作品中抒发得最多的就是她的浓愁.纵观她的全部词作,其中所抒发的愁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离愁别绪,主要是与爱侣的离别之愁;二是骚人闲愁,是指在一些咏物词中所出现的人生慨叹;三是家愁国恨,是指李清照晚年遭遇国破家亡而产生的巨大伤痛.这些愁,占有李清照作品的大部分篇幅,观她的愁,可以了解她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关于李清照的“改嫁”问题,多少年来争执不休,原来肯定与否定的两方都对李清照专为此事写的《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中一些词句理解错了,“词”主要指“宫文书”,“句”主要指“岂期末事,乃得上闻”。 “官文书”一词最是关键。对“改嫁”持否定意见者俞正燮《癸已类稿·易安居士事辑》解为“官告”(见其文“复与官告”句),而肯定李清照改嫁的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依韩愈《王君墓志铭》“粗若告身”句,解为“告身”。双方都把“官文书”解作委任状。可是请问,张汝舟持作了官的“告身”来,与清照何干?更何以因此就能“强以同归”呢!  相似文献   

20.
<正> 数百年来的唐宋词研究,大抵围绕“豪放”“婉约”来做文章,业已形成的传统格局对唐宋词研究的限制显而易见。已故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的高足王兆鹏博士怀着能在这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的热望,选择一向不受人们关注的宋南渡词人群作为群体研究的突破口,以新的研究观念审视整个唐宋词的发展史,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大量的实证工作,从而以他的博士论文《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版),实现了对唐宋词研究的一次突破。所谓宋南渡词人群体,是指生活、创作都经历了北宋末徽宗朝和南宋高宗朝的一群词人。作者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证实了这一批词人有较为自觉的群体意识,其中大部分人仕同进退、政治倾向一致,又由于他们大多是元祜党人、元祜学术名流的门人故旧,相同的学术观点和渊源,无形地把他们联结在一起,他们相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