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期负人的现象。对此,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机构和组织应予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及早拿出解决方案。本文拟对日本中小学生中的欺侮问题及其对策做一简要介绍,以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一、频发的“欺侮”造成的自杀事件 “感谢您十四年的培养之恩,我走了。”──这是日本爱知县西尾市东郊中学二年级学生大河内清辉(13岁)自杀前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写的一句话。事件发生在1994年11月,自杀的原因是无法继续忍受同学欺侮。参加欺侮的同学以四人为主,共12人,时间从小学六年级时开始。几年来大河南清辉几乎每天被踢打,严重时被带到河边长时间殴打、溺水。几年来被同学强行索取至少一百万日元以上,每次几千至几万元不止,在没有钱给时便撒谎、偷拿父母钱物等,造成极大的心理障碍。大河内清辉就是在无法继续忍受这种肉体、精神痛苦的情况下自杀的。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的生活教育——历史和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改革运动中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这个词日本和中国拥有相同的概念 日本的“生活教育”作为教育改革运动始于19世纪30年代。正是日本开始对华进行军事行动的时期。当时的“生活教育”其有力手段是一本叫《生活学校》的杂志。该杂志创刊于1935年。是由东京的一所叫“池袋儿童之村小学校”的私立学校创办的。 这所私立学校于1924年由4个自由主义教育工作者创办。19世纪30年代,对于以  相似文献   

4.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发展中的转折时期,它拉开了日本近代史的序幕,促使日本从落后闭塞的封建国家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期间,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积极师法西方列强,发起了日本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日本近现代高等教育即肇始于这一时期。从1877年日本第一所新型高等学校─—东京大学的诞生,到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体系基本确立。其标志是“第一,高等教育制度和法规初步完善,包括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  相似文献   

5.
日本高等教育立法 ,是保障日本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立法体系 ,是以包括纲领性的《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为核心并包括其他有关教育法规以及高教立法的综合性法域。这一教育立法多年来在促进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好地效果 ,也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当前我们正处于大规模、多层次建立健全教育立法特别是高教立法之际 ,把它加以介绍 ,“他山之石”想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分以下几方面加以析述一、日本教育立法与高教立法在现代日本教育立法的以下三方面立法中 ,对高教立法 ,都作了较广泛地明确规定 ,主…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身份制度,贵族制度也随之消失。但封建时代的许多旧俗仍然不可避免地残存下来,并在现代日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其中,“世袭议员”现象就是最为典型的政治文化遗产,折射出日本政治中某些传统的潜规则。日本政坛长期以来存在的“家族世袭”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对过去几十年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世袭”现象也使日本政坛的关系过于复杂化,权钱交易丑闻时有发生,增加了政治和经济改革的难度。日本大选使得民主党和自民党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世袭议员”制度的政治传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然而日本民族文化深远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关注2009年日本大选背景下日本有关“世袭议员”现象的争论,从制度成因变化的角度分析日本政治的传统与变革之争,并尝试对“世袭议员”现象的前景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7.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十分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二战以后特别是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后,日本历届政府都把教育列为“经济活动的一环”,亦即国际经济竞争的关键一环,积极扩大教育投资,开发人力资源,以培养能为经济增长服务的人才。由此优化了劳动力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所言:“作为资源小国的我国,经历了诸多考验,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建成今天的日本,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本文试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特点进行剖析,希冀对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开发有所…  相似文献   

8.
4月17日,赴日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与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举行首脑会谈,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重申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重要性,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防卫合作,以逐步扩大日本在东亚安全机制中的作用。此举被称为冷战后日美军事战略的新布署,引起各方普遍关注。 当世界正醉心于研究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之时,日本已开始把“政治大国”作为其发展目标。十几年来,日本全面、快速地朝着政治大国迈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官方从未正式提出过要成为“军事大国”,但勿庸置疑,日本正加速走向“军事大国”。一来这是“政治大国”课题中应有之内容,“国际政治总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汉斯·摩根索),军事力量是“实力”的特殊组成部分,纵观世界历史,还从未有过“军事小国”成为“政治大国”的先例,日本不能不深谙其中的道理。二来,从日本军事发展情况和军事潜力看,它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能力,不少权威军事评论家甚至认为日本已经是军事大国。 从日本的战略思想、军事实力、军事潜力及发展军事的新动向来看,其军事大国倾向已经是昭然若揭,日本正在成为悄然崛起的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9.
日本战国时代,各领主为入主京都、称霸全国,培养争霸所需的武士,萌发了“以教争霸”的思想。江户时代,这种思想演化为统治者的对外争霸和各藩通过教育竞争强藩的策略。明治时期争霸思想扎根于教育的基本问题,标志着“以教争霸”思想的形成,日本走上了“宣扬皇威”的道路。这一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积极意义,使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教育如果以“争霸”为目的,一旦走上军国主义的歧途,将不仅扭曲教育事业,而且势必自取灭亡。  相似文献   

10.
今年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第61个年头了,“作为当年的法西斯侵略战争发动者之一,日本是有责任深刻地反省历史并向曾经饱受侵略之苦的国家和人民道歉的。”然而,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频频修改和平宪法……这一系列不和谐音使曾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不禁要思索,“日本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度”要了解日本,不仅要摸清其历史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从中探究日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提炼出影响日本民族精神的关键因素——武士道。研究武士道产生、发  相似文献   

11.
当前日本传统舆论左右平衡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出现了一种右倾偏向“公共化”的趋势,即“右倾”从一种“竞争性力量”,逐渐上升为公共舆论的“前提”与“规则”层面,构成了某种影响舆论走向的内在价值引导。在涉及对外关系的舆论议题中,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以东海问题上的日本舆论为观察对象,可分析这一右倾偏向“公共化”的图景。它包括了三个要素:政府积极地设置媒体议程,通过安排逐步把“安全威胁”塑造为日本公共舆论中“不言自明”的前提;右倾力量在舆论框架的建构中淡化自身的偏向性,转而强调普遍性,成功地支配公共舆论;互联网、大众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主流媒体支配的公共舆论空间的转型,而右倾力量提早布局,在舆论空间转型的过程中掌握了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从日本人“伙伴”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政治中的“派阀”、“世袭”和“学阀”现象,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日本的集团主义,特别是封建的宗派主义的表现。“派阀”是日本各个政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着重以自民党内的“派阀”为例,分析了它的现状和特点,也兼顾了民主党的派性并进行了分析;“世袭”也是日本政界普遍存在的“伙伴”意识的一种特殊反映,着重对其在选举中的作用和日本政界“世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以出身大学相同而结成的“学阀”现象进行了分析。无论是政党政治中的“派阀”现象,各政党内存在的“世袭”现象,还是日本社会广泛存在的“学阀”现象,都是日本文化中“伙伴”意识的反映。它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在政治活动中以宗派主义的形式出现,却使小集团的利益高于政策的制定,甚至由此忽视了政治理念的实践。特别是它经常无视民意的结果,还反映了日本式民主主义的封建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国际秩序的变动、突发的新冠疫情和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等因素促使日本的中国形象正在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日本智库和主流媒体更多地把中国放在国际秩序变动的语境中来认知中国,比起双边,更多是在多边框架内来感知中国。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形成了“崛起的强国”“国际秩序改写者”、疫情下“坚韧”而“强硬”的中国、带有不确定性的美国“假想敌”等多层次中国形象。日本智库和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未必是客观的,是基于在国际秩序转型期对自身认同的建构,那就是现行国际秩序维护国和中美之间的“非等距离”协调者。应该对日加强沟通宣介工作,充分调动其对华战略认知中的建设性因素,消解不利因素,防止其固化为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4.
安倍晋三第二次内阁期间是日本深化与拓展对中东能源外交非常“显著”的时期。安倍在第二次首相任内,经常出访中东,特别是重点加强与中东海湾重要能源出产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安倍第二次内阁期间,日本对中东能源外交主要涵盖了石油与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领域。安倍第二次内阁期间,日本深化与拓展对中东能源外交是各种因素合力推动下进行的。日本深化对中东能源外交,首要目标是要绝对维系与确保日本中东能源进口安全,以为日本经济社会正常发展提供绝对支撑与保障,同时适时乘机扩展和彰显日本在中东地区能够发挥出的独特外交影响力。日本深化与拓展对中东能源外交面临着不少挑战与问题。未来日本能源消费结构还是相当程度上要依赖油气等化石能源,所以,未来日本客观上无法避免地还要继续深化与拓展对中东能源外交。而是否能够有效深化对中东能源外交,将是检验日本能源安全战略与日本整体外交智慧的“观察窗口”。  相似文献   

15.
据美聯社報道說,文翁談下上喜欢考虑問題,他是一个精神飽滿、喜欢社交活动和爱玩的人,因此,老撾很少有人把他当一回事。他兼營投机生意,但多數失敗了,人們說他脾气“太好”,所以人家欺侮他。他游历過許多地力,對他的國家“很了解”,但他不是一个具有說服力的演說家,人們不把他当成果断的政治家或“人民的领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全球化、开放化的时代,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各国都将教育改革作为自己的重要课题。自上世纪80年代起,欧美先进国家便相继开始推动教育改革。我国与日本也不断地提出教育改革的措施,思考如何在信息快速增长、国际化与科技化的生活需求下,重新定位学校的教育系统,尤其在课程改革上更是不遗余力。本文探讨日本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综合学习时间”的意义,期待能对我国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征稿启事     
《日本问题研究》2011,(2):F0004-F0004
《日本问题研究》全新改版,常设栏目有本期头条、教育评论、经济研究、学人论坛、文学评论、法学研究、哲学研究、史学纵横、管理研究、政法视野、特别推荐等。本刊的目标是“办一流刊物、发一流文章”。所有关于日本研究方面的佳作均是本刊刊载的范围。“重名人,不薄新人;重独创,不喜平庸”是本刊一贯作风。  相似文献   

18.
日本海外-归国子女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海外企业的增加所出现的、针对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中成长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日本政府对这一特殊群体,制定了以“设立海外日本人学校为核心”的海外子女教育政策和以“语言教育为核心”的归国子女教育指导方针。这些政策的背后,离不开日本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支持。跨文化教育领域中的文化适应研究,为日本分析和解决海外-归国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路径。中国也应从加强对跨文化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教育需求的关注、确立并完善海外-归国子女教育为代表的相关政策制度、增强海外-归国等跨文化子女的文化适应理论研究三方面,促进以海外-归国子女为代表的跨文化青少年的教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征稿启事     
一、《日本问题研究》是专门研究日本问题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注重“洋为中用”,尽量结合中国的实际需要研究日本。二、凡有关日本经济、教育、政治、法律、社会、历史、文化、中日比较研究的学术论文均可赐稿。  相似文献   

20.
查道炯 《当代亚太》2004,(11):15-19
冷战后日本在追求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的过程中 ,采取了与冷战前追求日中友好所不同的政策。虽然尚无证据认为日本在追求与中国建立一个不友好甚至是对抗的关系 ,但中国在对日政策的问题上仍应争取主动即修正 1 972年以来一直坚持的“友好”、“合作”等传统上的习惯标准 ,而应以中国自身的利益为中心处理中日两国关系。在这一视角下 ,日本的对华政策是否能回到冷战前的友好姿态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