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既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引领的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就是哲学自身的消解和哲学从解释功能向批判功能的转向。马克思哲学就是哲学的出走。  相似文献   

2.
重塑哲学解释功能、建构哲学改造功能,使科学的解释功能和改造功能成为新哲学的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特性,是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学理根据,它寓于马克思对旧的哲学形态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重塑哲学的解释功能、建构哲学的改造功能的方法和逻辑给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启示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今天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目的就在于从中寻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时俱进的方法和逻辑。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史上的主要著作之一,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世界观转变和创新的重要铺垫。以往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文本的哲学内涵重视不够,这要求我们重新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和法哲学的系统批判,更重要的是对黑格尔国家哲学背后的逻辑方法和哲学体系的批判,是对黑格尔泛逻辑夸大普遍的、神秘主义的批判。其中一般哲学世界观是前提性、更高层次的东西。正是在对黑格尔一般哲学的剖析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实现其哲学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从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向生成论思维方式的转向,而推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对资本现代性的追问和批判。马克思哲学革命与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内在关联对当前我国现代性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把传统哲学的消解为现实的归属,从而合乎其然地引出实践本体的预设。预设马克思哲学实践本体后,不仅从现实层面取得了突破口,同时,也为理论逻辑批判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走向更彻底的唯物主义。实践本体的设定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进而为马克思哲学在当代哲学潮流中打开一条生存论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站在人的角度上展开,通过对宗教的批判从深层次上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性,敞开了他对人本质的复归的尝试和批判理论的现实转向。马克思肯定了宗教产生的现实基础,却没有对这种现实性给予承认,而是以此为契机打开了他批判社会现实的道路,促使了他向哲学的终极任务——人的解放——的全面进军。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主要参照,并以对人本质的复归与批判理论的现实转向为中心线,并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论意义展开具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哲学的终结",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而不是一切哲学的终结。"哲学的终结"是哲学自身辩证否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消灭一切哲学,而是哲学形态的转换。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不是实证科学,而是新形态的哲学。  相似文献   

8.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马克思哲学借助于批判的精神,由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的演进,而哲学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年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也是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产生并对该时代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解读青年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彰显青年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把宗教批判归结为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在政治批判中,把国家归结为民主制,政治是现实的人的政治,要实现人的自由。彻底的批判精神以哲学为武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未来哲学是世界的哲学,世界也是哲学的世界。马克思本人对宗教问题极为关注,宗教批判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马克思早期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最先是透过他对宗教的批判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得以可能的最基本前提。毋庸置疑,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但其在对宗教进行无情审判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发展投注了大量的同情和关注,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其理论深层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情怀。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克服,即树立以实践范畴为理论核心的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当代处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体现西方哲学传统的黑格尔体系哲学的失败,同当代人类处境的根本性质内在相连.近代启蒙理想在现代性状况中的失落,在黑格尔哲学的本质中被预先展示出来了.因此,在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努力在原则上都不得不采取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态度.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同时也就是对现存世界本身原理的批判,这一点构成了哲学在当代的根本语境.马克思的学说早在一百多年前创立之初,即已自觉地进入了这一语境.但是,对这一点的真切理解,却仍不得不有赖于当代人对自身处境在生活世界中的本质来历的自觉意识.这就是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代生活实践的内在联系.唯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真正看清马克思主义哲学透过日常世界的"理论方式"而深入到生活世界中去的实践本质,从而去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时代条件下继续发展的真实前景.  相似文献   

11.
和谐的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人们追求平等、安定、和谐的理想价值目标。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构想正是这种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公安机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维护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其内部和谐人文环境的构建,对于增强和形成公安机关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保障公安机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有效地履行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两条基本进路即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但都未能彻底解决"原初观念"的问题,也不能解决生存和生活的问题.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打通了通过生存领会而接近存在本身的路径,但仍存在自身的困境.而生活儒学主张重建儒家形而上学,通过仁义礼知"四端"的奠基关系,回到作为生活情感的仁爱,回到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13.
为平息在中国有没有“中国法哲学”的争辩,结束当今“西方法哲学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尴尬局面,中国法哲学需要展开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国法哲学是中国人独特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是对欧美“法治和平演变论”和中国“法治捍卫江山论”的理论超越;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分析性文化对形式逻辑的重视以及实证主义思维的缜密,也要继承中国整体性文化的优势及其对方法的整合功能;既要把传统中国的和谐道德继承下来,也要吸取西方法哲学关于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中国法哲学的目标不在于有些学者所主张的西方化或中国化,因为这两种思想倾向都难以成就为中国法治建设服务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在历史时空中,立足全球视野,寻找确定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路径,从而避免过度西方化或中国化的可能性误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从根本上讲不是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的问题,而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用西学范畴和学科体系解构中国古代学术系统,并因此抽空了现代中国学术的意义基础的问题。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学与西学具有根本的区别,中学与西学的结合应是在保持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独立性的前提下,如何在实践中互补共存的问题。现代儒学应回到源头来回答现代性的意义基础问题,而不能停留在宋明理学的道统观上。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哲学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哲学是哲学在20世纪的重要发展成果,但文化哲学到底只是哲学的分支还是一种新的哲学理念及模式呢?本文通过对哲学史、世界的现代性问题以及当下人们对文化哲学的认识三方面的考察,认为文化哲学是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一种新的哲学理念及模式,积极稳妥地建构文化哲学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梅洛-庞蒂典型地体现了现代生存哲学对于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超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告别了形而上学。梅洛-庞蒂正走在通向结构主义的途中,但他从未真正地远离现象学。这是一种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含混地位的哲学,它在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中依然守护着某些传统信念。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现代文化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话,解读了《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炼了马克思文化哲学的早期思想观点,展现了它基本的发展倾向,突出说明马克思文化哲学所具有的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