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地震中许许多多同胞失去了自己的家人,失去了共同的家园,这是一个让全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守望家园遗产——从白族民居保护和发展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 《今日民族》2008,(7):28-29
传统民居是我们的家园,它叠印着人类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人类是通过对“家”和“家园”的实践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能动的,遗产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人们对自己家园的巢筑、经营、记忆与认同,才能真正被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1)
<正>去年5月20日,台湾地区实现了政党轮替。尽管蔡英文及其新当局至今未承认"九二共识",两岸联系沟通机制停摆,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两岸青年间的交流。相反,两岸青年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中,因为他们深知,青年是两岸的希望和未来,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受益者,也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两岸青年认同家园两岸青年,认同我们的美好家园。201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总  相似文献   

4.
农民的诸多权益,都是间接或者直接以土地为载体,失去土地就失去了与土地相连的一系列权益。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即失地农民群体。他们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在农地流转中他们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农村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打造两岸共同的文化家园,追求同属两岸同胞的文化价值,是构建新时期两岸和谐关系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要通过文化价值认同的意义识别、困境解读、共识基准认知、途径方法探究,理解文化价值认同在新时期两岸关系和谐建构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岭南 《传承》2008,(11):32-3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级大地震,数万同胞遇难,数十万人受伤,几百万人失去了家园。  相似文献   

8.
《创造》2010,(7):34-37
云南,是一块美丽、富饶、神奇、多彩的土地。这里的民风绚丽、资源丰富、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这里是动植物生长的王国,也是埋藏有色金属的宝地,这里是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也是承载幸福梦想的红色土地。  相似文献   

9.
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率”是人们可以观察到的历史事实,又似乎是人们难以走出的“迷津”。历史周期率作用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集团失去民心,丧失政治合法性所致。那么,统治者为什么会失去民心,又是怎样失去民心的?统治者丧失民心是有以下认同危机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价值认同危机。民众对统治者倡导的价值观念予以认同,是赢得执政合法性的思想基础。因为民众对现成制度的认识,对统治正当性的理解,都是从统治者提供的价值理念中获得的。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必然要对民众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当统治者的价值观被人们普遍接受,其统治就具有合法…  相似文献   

10.
刘小红 《人民论坛》2012,(14):164-165
当今社会存在着自然家园困境、人文家园困境和社会家园困境,最终导致人们精神方面的困惑。主要表现为:对生存的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个体精神生活的物化和思想的式微。反思主体的自我存在范式、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引导科学技术发展和以制度与道德维护社会信任体系有利于帮助人们重建赖以生存、赋予价值寄托和终极关怀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张丽  何玉杰 《人民论坛》2014,(1):183-185
农业合作化时期阶级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在农民思想中的植入与形成是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表现.土地资源的获得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实现了农民利益诉求,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塑造了农民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实现乡村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聚合.  相似文献   

12.
曹琪 《今日上海》2009,(6):34-35
2008年5月12日,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却的日子。那一天,有很多人因为一场8级特大地震,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朋友……而在以后的很多天直至今天,有更多人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来到了汶川,与当地人成为了亲人,成为了朋友……其中就包括在第一时间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二十万军人。大灾面前,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痛哭与泪水,更有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大爱大义、感天动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土地流转”的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在重庆出现新突破,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入股,分享发展的红利,使失去土地的权利得到了确认,而不是在一笔价格并不体现价值、貌似公平的土地交易费中悄悄地失去生存与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家园     
从太空回望地球,我们的家园大部分土地缺少绿色植被,令人怵目惊心。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6月发布的公报,全国荒漠化土地263.62万平方公  相似文献   

15.
江西是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为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绿色家园的魅力、红色土地的辉煌、传统文化的厚重,汇集在江西这片希望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6.
农业合作化时期阶级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在农民思想中的植入与形成是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表现。土地资源的获得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实现了农民利益诉求,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塑造了农民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实现乡村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聚合。  相似文献   

17.
加速农村城市化:风险高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并非是中国农民相对自然地被发展的城市吸纳转变为市民的过程,而主要是被强制性地驱赶出家园坠变为无家可归的城市边缘人的过程。农村、农民的凋零、消失,将造成多样性文化的消失。最终还很可能是十几亿中国人所赖以生存的土地、河流、自然家园的损毁。  相似文献   

18.
漂泊一族     
漂泊一族他们像岸边一块安静的石头,白天释放出一股热烈,夜晚投下冷峻的身影,默默地听惊涛拍岸,任大自然卸去一天一天的疲惫,眺望时光的消逝。其实,“漂泊一族”并非是失去家园,如水中之落英,四外游荡。他们的家园永远就像一块石头,那是一个丰足的精神世界。在世...  相似文献   

19.
汪军民 《理论月刊》2006,(12):135-138
在古代社会,无论土地是私有还是公有,追求土地合理有效利用是土地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和动力。离开了对土地的利用,就失去了土地存在的意义。因此,土地所有权的本质,不在于抽象之“所有,”而在于具体的“利用”。如何发挥物的效用,充分利用物的价值是任何国家权利设置的基本原则,也是构建土地制度的价值标准。在土地利用问题上,罗马法中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与日耳曼法强调以利用为中心的土地制度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公弄布朗族村以宗教活动为中心的公共空间形成了村落的基本构架。它从物理空间上奠定了村落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的基本意义,同时,从精神层面上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强化了村民们的空间认同和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