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保卫部门一直作为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在公安机关的领导下,担负着企业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这种组织体系和工作模式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形成的,曾经为维护企业的内部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实行政企分开,国有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在这一形势下,原有的企业内部保卫工作模式逐渐  相似文献   

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标志着我国企业改革的重点从放权让利的政策调整,转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对外联接形式的转变和创新。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社会舆论比较关注企业的产权、经营权和经营方式的改革,而比较忽略企业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但事实上,现代企业人事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的核心,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运作机制的要求,传统的企业人事制度面临着历史性变革,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人事管理体制必须逐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难中之难”王国平国有企业步人市场必须攻克四个难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将牵涉整个体制转换,是一项具有深层次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为此,必须理顺四方面的经济关系,即:政企关系、产权关系、企业内部关系和市场制约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在...  相似文献   

4.
影响现代企业激励效果的十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天  蔡根汝 《理论月刊》2001,(2):46-47,54
我国的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缓慢,企业不乏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关键是缺乏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因此,本文拟通过发掘影响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外部和内部因素,为寻找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安排提供依据,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郦建民 《研究与交流》2002,(3):21-22,30
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国有企业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迈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步伐,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批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其综合竞争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在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中仍有一部分企业步履艰难,尽管这些企业享有国家给予的各种特殊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国资流失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诚然,一些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确是有结构调整、设备老化、包袱沉重等客观因素,但是国企内部监管不力。  相似文献   

6.
百家论萃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对策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一、大胆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培育和发展多元投资主体,推动政企分开和企业真正转换经营机制。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三。加快公司制改造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企业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四、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革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五、大胆探索,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7.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庄福来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十四届三中全会又做出《决定》,明确提出了"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决策,是解决企业改革深层次问题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8.
浅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统战工作武安国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又进一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今后15年的重要战略措施。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  相似文献   

9.
内部劳动力市场对于企业员工激励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激励缺陷尤其明显。为实现国有企业的效率改进,不仅要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更要跳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局限,从内外劳动力市场的关系着手,寻求激励改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增强竞争能力,关键是人。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一个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企业凝聚力,这主要靠企业的各种激励机制。我认为工资分配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激励机制,所以,有必要探索一条新的企业内部劳动分配制度,为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经营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是整个工资分配领域改革的基础,是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参加管理与决策,以至参加利润分红也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时尚。社…  相似文献   

11.
浅谈企业转制中的统战工作康英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在各项改革中以至整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而“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一场以职工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2.
体制是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机制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内部制度,基层政府在推进国企改革中容易出现体制与机制误区。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关键是企业的体制与机制创新。在宏观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应把理顺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作为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进而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根本。铁路分局虽然在法律上是企业法人,但在现行体制下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的企业法人,它不能完全对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在这样外部环境下,学习邯钢经验,建分局内部模拟市场,力求在分局权限范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我们认为股份制是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实行股份制的几个主要问题谈一孔之见,并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5.
并非两难中的选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吴思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原本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大...  相似文献   

16.
<正> 党的十四大在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强调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所在。”为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党中央和国务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没有形成市场环境,致使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还未从根本上转换过来。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市场环境建设,为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7.
深化微观改革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郝诚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在各项改革以至整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而“转换企业经营机...  相似文献   

18.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权责不明、政企不分,国有资产在运营中实际上没有任何利益主体对它负责,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一些人以权谋私,化公为私,采取多种形式侵占国有资产,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上述国有企业存在的严重问题,理论界提出了各种主张,面对这些国有企业改革主张,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出了一整套以内因为主导的国有企业治理的改革思路。认为,"企业的问题是内因为主。"国有企业改革要从内部治理入手:首先,抓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使企业管理者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其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施企业兼并重组;其三,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企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不论是政府宏观管理经济的职能,还是企业这个微观经济领域,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政府管理经济的角度讲,必须进一步转换职能,通过政府行为,塑造对经济起基础调节作用的市场机制,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宏观管理制度。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换的关键。从微观经济的角度看,政府通过经济政策或措施,将企业生产经营引向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因此,在政府职能的转换过程中,如何协调好政府与企业,特别是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就成为重要的问题。一、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转换特征我国企业在计…  相似文献   

20.
由于新的体制还未建立,旧的体制还在发生作用,使得国有企业既面临着原有的困难和问题,又遇到了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新矛盾,归纳起来主要有: 1、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过多,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尚未完全落实。对国有企业而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中规定的14项自主权落实程度仅达到73.3%。而企业自主权的落实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活力的发挥,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过多,政出多门,企业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就必然大大降低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