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在毛泽东看来,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摇篮。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用"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治理黄河一直是毛泽东牵肠挂肚的一件事。他不仅在著作中多次提到黄河,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次提到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号召要多关注黄河的治理问题。毛泽东对黄河有一种特殊的情结,黄河在他心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特殊的情结让毛泽东与黄河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让毛泽东的一生都心系黄河,但始终未畅游黄河也成了他一生的  相似文献   

2.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黄河又是世界上最高的“悬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泥河”。黄河水患曾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灾难,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资源,使之造福人民,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的大事。周恩来同志从解放前的黄河归故谈判开始,直到逝世,一直为治理黄河的事业操心操劳,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躬亲治水,除害兴利,功在当代,泽及万世。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黄河又是世界上最高的"悬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泥河".黄河水患曾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灾难,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资源,使之造福人民,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的大事.周恩来同志从解放前的黄河归故谈判开始,直到逝世,一直为治理黄河的事业操心操劳,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躬亲治水,除害兴利,功在当代,泽及万世.  相似文献   

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由于长期得不到治理,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洪水泛滥。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国民党扒开花园口,在2540年间,黄河共计溃决了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就有一次大的改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对治理黄河极为重视。1952年深秋,毛泽东利用休假,对山东、河南、平原三省境内的黄河  相似文献   

5.
王肇槐 《党史博采》2001,(11):28-29
周恩来总理对治理黄河工程十分重视,曾三次前往工地视察众所周知的三门峡水利工程。1958年7月中旬,黄河出现大洪水,周总理又冒雨亲临黄河岸边,与抗洪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鼓励他们在抗洪战斗中取得彻底胜利。 周恩来亲临治黄第一线,为黄河沿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奔走呼号,并不是从建国后开始的。早在解放战争初期,他就不止一次来到黄河岸边,领导军民同黄河斗,同国民党反动派斗,经历了治黄史上一场艰苦复杂的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为我们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好美丽家园提供了根本遵循.玛曲,藏语是"黄河"的意思,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干流在玛曲县环绕433公里而...  相似文献   

7.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毛泽东自土地革命后期万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就与九曲黄河发生了直接关系.对黄河他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1936年2月,毛泽东在自己的诗词《沁园春·雪》中写到过黄河.1947年3月蒋介石派胡宗南进攻延安后,毛泽东转战陕北,但不打败胡宗南他表示决不过黄河,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当时,毛泽东在黄河边搞农村调查时,他崇拜黄河,向往黄河,曾多次去看过黄河.  相似文献   

8.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黄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黄河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沿岸各省区都要自觉承担起保护黄河的重要责任,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宁夏是黄河流出青海的第二个省区,一定要加强黄河保护"。  相似文献   

9.
黄河上游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区,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类案件具有跨区划、辐射面广、复杂性强等特征,所以相互协同成为检察机关参与治理的重要保障与必然选择。但目前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存在检察协同之难题,为推进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检察协同,应秉持系统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大力推进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检察专门化建设;加强检察机关内部职能统筹视域下诉讼程序的协同;树立全链条式监督理念,构建内外协同、纵横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10.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黄河;黄河两岸有一群辛劳的人,他们就是治理黄河的人;治理黄河的人焕发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叫黄河精神!  相似文献   

11.
旧中国是一个水患严重的国家,长江的洪灾,黄河的泛滥,曾经夺去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土地、财产和家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下决心治理水患。开国之初,他亲自抓了四大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20,(8)
正在托克托县的河口镇,"黄河中下游分界"的界碑醒目屹立。作为母亲河治理的要冲要塞,托克托县的黄河生态治理任务艰巨、意义重大。2019年,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在原有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启动了沿黄生态走廊建设工程,致力于做好保护、治理、发展三篇新文章。一年多来,托克托县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保护了母亲河,更助推了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102岁的中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国家水利部原副部长,我国著名水利专家张含英老人,有三个"生日",而他最看重1981年5月12日,那天,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年,张含英度过了自己的第21个"生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1周年纪念日。八十年治水不辍,长髯成了他奔赴光明的永久纪念张含英回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感慨颇多:"我一生中有80年都在治水,犹如弹指一挥间啊!"张含英出生在黄河岸边的山东省荷泽县,是喝黄水长大的。一次,祖母给他讲起黄河的故事:"天上有个天河,地上有个黄河,天河与黄河是相通的,黄河  相似文献   

14.
当前,黄河流域数字化治理面临数据获取不全面、信息集成难度大、省级共享水平落后以及新旧技术间应用壁垒等“碎片化”困境。数字孪生黄河是以数字化的虚拟映射来模拟黄河全要素和时空全过程,具有高度还原性、即时同步性、闭环协同性以及优化革新性特征,可以有效破解黄河流域数字化治理的“碎片化”问题。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结合数字孪生黄河整体性建设目标,从协同感知、集成整合、应用融合、反馈优化四个维度构建数字孪生黄河整体性建设运行框架,推动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从加强整体规划、整合数据资源、完善全域智慧水利平台、推动技术更新与升级等方面采取因应之策。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20,(1):56-57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将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勇担使命、服务大局,进一步加大对黄河大保护的支持力度,助力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民谋利的共产党,早在1946年3月,在冀鲁豫解放区就成立了治理黄河委员会。 1952年10月,毛泽东到江苏省徐州、河南省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听取河南省委和治黄委员会的汇报。可见,黄河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心系人民的毛泽东第一次外出巡视农村。  相似文献   

17.
一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生态环境建设。对前者,我们比较重视,但对后者,我们重视还不够,一些地方没有列入议事日程。在十五届一中全会上,江总书记侧重讲了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就全国来讲,生态环境建设还是个大问题,有几件事情要做:第一件事是大江、大河中上游治理。为什么强调治理中上游,因为中上游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大家都非常关心黄河,黄河在1975年到1996年22年间,有19年断流,开始时只断流25天,到1997年断流达到220天。如果不治理,直接影响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所以总书记讲,河流的综合治理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关键性措…  相似文献   

18.
西尧 《奋斗》2009,(4):61-61
康熙时黄河泛滥,经年不治,工程上马后又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治河老臣靳辅在黄河上滚了十几年,因与皇上看法不一被贬。后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正确,又召他回来。他上书说:“我已70岁,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是请皇上另选他人吧。”康熙说:“我知道你老了,我是用你的心。不用你的力。”黄河于是得治。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  相似文献   

19.
跨过黄河,走向全国游子思乡未了情赵越,山西歌舞剧院一级编剧,著名词作家和诗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音协副主席,政协山西省委常委,是国务院授予特殊津贴的专家。他是“黄河歌舞”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参与主创的《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  相似文献   

20.
地处黄河中上游的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在千百年的农业劳动实践中,宁夏各族群众依黄河之利,创立了包括工程类、特产类、物种类、聚落类和民俗类等在内的各项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这些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在有效节约水土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改良土壤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和塑造乡风文明、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独特的动态保护思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